纳入新食品安全法
随着被纳入新食品安全法,继而推出细化的管理办法,特医食品在中国结束了没有标准、缺乏规范的尴尬地位。“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类罕见病,患儿因为缺少分解蛋白质的一种酶,吃饭成了孩子们最危险的事。牛奶、鸡蛋、鱼、肉、花生米以及一类蔬菜水果——正常人喜欢吃的食物,却是影响他们大脑正常发育和身体功能的“毒物”。他们每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保证进食安全,以及如何在为数不多的生产商那找到合适的口粮。专门给苯丙酮尿症儿童准备的营养粉,由于过去特医食品行业缺乏规范,国内生产厂家很少,使得这种营养粉价格十分昂贵。
目前,特医食品在中国往往通过三种身份进行销售。第一种是以食品身份进口,在超市和网络上销售;第二种是医用食品类,虽没有注册成药品,但却在医院渠道,通过给医生、病人讲课的形式科普及销售产品;第三种是以药品身份进入医院药房,并可通过医保报销。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空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兼肿瘤中心主任石汉平认为,日常饮食不足的肿瘤病人应该首先选择肠内营养剂进行口服补充,这可以改善临床病人的营养风险,促进病人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但病人接受他的观点并不容易。拿肿瘤病人为例,不吃“发物”、只吃素食、饿死癌细胞——这三个关于癌症病人饮食的民间说法流传甚广。我们所见到的癌症病人,多半是形容枯槁、消瘦无力。
一位外企负责特医食品的研发人员说,国内医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会说自己的病人是死于营养不良的。但在严重的感染和多器官衰竭这两个死因背后,就有营养不良的因素。甚至有医生形容,“我们亲眼看到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典型的营养不良问题”。
为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特别提醒:“特医食品的配套政策、实施标准应该尽快明晰,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样,成为‘带病前行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