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植物油脂检验 磷脂测定法 GB 5537?85
Inspection of vegetable oils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phosphatide
━━━━━━━━━━━━━━━━━━━━━━━━━━━━━━━━━━━━━━━
本标准适用于商品植物油脂中磷脂的测定。油脂中磷脂即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和氨
基醇等所组成的复杂的化合物。
1 钼蓝比色法
1.1 仪器和用具
1.1.1 瓷坩埚或石英坩埚;
1.1.2 分光光度计或带塞的50ml比色管;
1.1.3 移液管:5、10ml;
1.1.4 电炉、高温炉;
1.1.5 容量瓶:100、500、1000ml;
1.1.6 表面皿、烧杯、量筒;
1.1.7 恒温水浴锅;
1.1.8 漏斗、坩埚钳、试剂瓶等。
1.2 试剂
1.2.1 50%氢氧化钾溶液;
1.2.2 盐酸、硫酸、氧化锌、滤纸;
1.2.3 0.015%硫酸联氨溶液;
1.2.4 2.5%钼酸钠稀硫酸溶液:量取140ml硫酸注入300ml水中,摇匀,冷却至室温,
加入12.5g钼酸钠,溶解后加水至500ml,摇匀,静置24h备用。
1.2.5 磷标准溶液:称取无水的磷酸二氢钾0.4391g溶于1000ml水中,作为1号液,含
磷0.1mg/ml,吸取1号液10ml,加水稀释至100ml,含磷0.01mg/ml,作为2号液,比
色用。
1.3 操作方法
1.3.1 绘制标准曲线:取5只50ml比色管,编成1,2,4,6,8五个号码,按号码顺序
分别注入磷标准2号液1,2,4,6,8ml,再按顺序分别加水9,8, 6,4,2ml。接着向
5只管内各加0.015%硫酸联氨溶液8.0ml;各加钼酸钠稀硫酸溶液2.0ml,加塞、摇匀。
去塞,将5只管置于正在沸腾的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用水稀释至50ml,充
分摇匀,经10 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50nm下,用3cm液槽,用水调整零点,分别测
定消化值。以消化值为纵坐标,以磷量(0.01、0.02、0.04、0.06、0.08mg)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1.3.2 制备被测液:用坩埚称取试样约10g(准确至0.001g),加氧化锌0.5g,先在电
炉上加热炭化,然后送入550~600℃的高温炉中灼烧至灰化(白色),灼烧时间约2h,
取出坩埚冷却至室温,用热盐酸(1∶1)10ml溶解灰分,并加热微沸5min,将溶解液过滤
注入100ml容量瓶中,用热水冲洗后坩埚和滤纸,待滤液冷却至室温后,用50%氢氧
化钾溶液中和至出现混浊,缓慢滴加盐酸使氧化锌沉淀全部溶解后,再滴2滴,最后出
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1.3.3 比色:用移液管吸取被测液10ml注入50ml比色管中,加入0.015%硫酸联氨
8.0ml,加2.0ml钼酸钠稀硫酸溶液,加塞,摇匀。去塞,将比色管置于正在沸腾的水浴中
加热1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用水稀释至50ml,充分摇匀,经10min后,用分光光度
计在波长650nm下,用3cm液槽,用水调整零点,测定消光值。
1.4 结果计算
根据被测液的消光值,从标准曲线查得磷量(P),按公式(1)计算磷脂含量:
V2 100
磷脂 (%) = P×──×26.31×───── ...............(1)
V1 W×1000
式中:P??标准曲线查得的磷量,mg;
V2??样品灰化后稀释的体积,ml;
V1??比色时所取的被测液体积,ml;
26.31??每毫克磷相当于磷脂的毫克数;
W??试样重量,g。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04%,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
点后第二位。
2 重量法
2.1 仪器和用具
2.1.1 玻璃漏斗、漏斗架;
2.1.2 烧杯:100ml;
2.1.3 锥形瓶、滤纸等。
2.2 试剂
丙酮。
2.3 操作方法
取混匀的样品约100ml,加热约9O℃时进行过滤。用烧杯称取试样25g,加热至80℃,
加水2~2.5ml,充分搅拌使之水化,在室温下静置过夜,或进行离心沉淀,倾出上层清
液,用已知恒重的滤纸(或用抽气装置抽滤)进行过滤,待滤液全部滤出后,用冷的丙酮把
杯内残留的沉淀冲洗入滤纸中,继续用丙酮洗涤滤纸和沉淀,洗至无油迹为止。待滤纸和
沉淀上的丙酮挥尽后,送入105℃烘箱中烘至恒重。
2.4 结果计算
重量法测定磷脂含量按公式(2)计算:
W1
磷脂(%) = ── × 100 ....................................(2)
W
式中: W1??沉淀物重量,g;
W??试样重量,g。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04%,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
第二位。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商业部粮食储运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修吾、杨浩然、吴艳霞、吕桂芬。
━━━━━━━━━━━━━━━━━━━━━━━━━━━━━━━━━━━━━━━
国家标准局1985-11-02发布 1986-07-01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