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儿女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对于桐庐的俞先生而言,却是“爸在,家就在”。过去的几个月,俞先生的生活被接踵而来的恶梦击溃——先是经历了丧母之痛,还没完全缓过来,又不得不面对唯一的亲人爸爸因严重的心脏病随时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噩耗。
3次心脏骤停,5次抢救
56岁男子靠药物和血透“续命”
俞先生的爸爸老俞,今年才56岁,既往就有脑出血和高血压病史,1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急,没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但只要休息一会儿就能自行缓解,他也就没放在心上。因为需要照顾长期卧床的妻子,老俞平时有个小病小痛都是“熬一熬就算了”,压根儿没想到抽身去医院看看。
3个月前,妻子抵不过病魔撒手而去,老俞在料理妻子的身后事时,身体也渐渐支持不住,胸口越来越闷,呼吸越来越急,甚至说一句话都断断续续,吃力不已。随着情况加重,老俞入住当地医院,检查结果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老俞被诊断为升主动脉瘤,主动脉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用医生的话说,老俞的心脏扩大了一倍,整个心脏已是千疮百孔。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老俞两次发生心脏骤停,几乎命悬一线。待病情稳定后,当地医院建议老俞转到上级医院继续救治。
12月中旬,俞先生带着父亲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就诊。谁知就在老俞住院的第二天早晨,“死神”再次降临,老俞第三次出现了心脏骤停。经过抢救,老俞又一次被医生从死亡边缘拉回。但此时,他的心脏已经衰竭到了极点,全身脏器逐一开始出现问题,特别是肝功能和肾功能,正一步步走向衰竭。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俞的病情每况愈下,又经历了一次心衰抢救后,生命仿佛指间沙,飞快地流逝,完全依靠药物和血透吊着一口气。
不用开胸,没有刀光血影
一小时微创手术给心脏换“零件”
“心脏瓣膜就像水龙头,阀门关闭不严,原本单向流动的血液就会出现返流的情况,进而导致体内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胸闷气喘,甚至会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主任钱希明表示,老俞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病人,传统治疗方法是在胸部正中切一刀,然后在体外循环支持、心脏停跳的状态下置换瓣膜。尽管在外科医生眼里,这已是成熟的手术,但要开膛切胸,想想就让人心惊胆战,更何况老俞的身体状况已承受不起这样巨大的创伤,手术风险极大。
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开大刀,就救老俞一命?步履维艰之际,钱希明提出,采用国际心脏瓣膜置换新技术介入瓣膜或许是帮老俞恢复心功能的有效办法。
“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也不需要在心脏停跳的状态下进行置换,对病人来说创伤小,恢复快。”钱希明主任介绍。然而,介入瓣膜技术在中国应用时间短,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在邵逸夫医院实属首次开展。医院组织了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超声科、放射科、介入治疗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讨论,针对老俞的病情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
要不要冒这个险?俞先生的回答很坚定,“钱主任,我妈刚走,爸爸这次如不在了,这个家就真没了。我同意手术,您一定要救救他。”
钱希明主任告诉记者,手术有两个关键,一是术前准备,“在手术前要检查患者的血管情况,充分评估他是否适合这个手术,同时要精准定位瓣膜的位置,太高或太低都不行。”二是术中多学科团队的配合,“光靠我们外科医生是不行的,还需要麻醉科、超声科、技师、护理人员等密切配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现场
12月19日,老俞被推进手术室。医生为他做了心脏超声、CT、造影等检查,确定他的血管和瓣膜情况,定位了人造瓣膜进去的位置。由于老俞的心脏随时会停止工作,任何环节都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是麻醉关,诱导过程极易出现心脏骤停,麻醉医师一边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一边缓慢静脉注射药物,生怕有一点波动。心内、心外的操作也是如履薄冰,由于心脏异常虚弱,手术器械一触碰,心脏立刻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为了避免心脏突然停跳,医生决定安装临时起搏器备用,人工心肺机也在一旁“待命”,一有问题随时“上阵”。
只见医生在老俞的左胸上开了一个4厘米左右的小口,插入输送器,再将伸缩自如的人工瓣膜放入输送器,植入老俞跳动的心脏中。随着新瓣膜的“上岗”,老俞的舒张压瞬间由39mmHg上升至59mmHg。超声和造影结果也显示人工瓣膜工作正常。手术顺利结束,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一小时。
术后,老俞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一切指标都有了明显好转,8个小时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心超显示各瓣膜功能明显改善。心脏恢复了活力,老俞宛若新生,如今,他住在邵逸夫医院病房里,接受肝肾功能的调理与治疗,他说,自己有信心战胜病魔,和儿子一起回家。
随着老龄化进程,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钱希明主任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会影响瓣膜发生故障,但由于心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休息一下就能缓解,因此很容易延误诊治。钱希明主任提醒,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胸闷气急、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早就医,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