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做好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加强源头预防,减少控制生产生活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村工业固体废物的规范处理。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20年,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实现乡镇自来水厂供水设施和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省农村居民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积极参与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力争到2030年,全省60%的城市、10%的县城(乡镇)分别达到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乡镇)标准。
二、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
建立健全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管理机制。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云南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镇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措施。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第十七章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增加和完善监测点、监测样品、监测环节、监测指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风险分析研判体系,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推动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基于地域与生物资源特点,加强对野生食用菌、野生蜂蜜等食品安全知识健康教育和中毒救治,规范新食品原料申报的指导和服务。
二、强化药品安全监管
推进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执行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及改革部署要求,加强改进在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过程中的省级层面各项工作。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健全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加强药品安全及配送监管,健全社会共治的药品治理体系,推进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加大农村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络销售药品的监管。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
第十八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一、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普查,对新建、改建、扩建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认真贯彻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监测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索建立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保障制度。
二、促进道路交通安全
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严格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加强道路交通行为监管和执法。重点治理公路安全隐患,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重点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推动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0%。
三、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贯彻实施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与标准。加强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伤害预防与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自杀和老年人意外跌落等伤害。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和减少暴力伤害特别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的暴力。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四、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针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应急能力训练,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对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建设移动医院。建立陆空立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持续下降,达到国家要求。
五、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跨境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预警和通报机制、口岸精准检疫的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口岸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巩固和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创建国际卫生机场。完善国际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建设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完善动植物出入境检疫制度,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对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有效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建立健全边境地区的疾病和食品、药品、动植物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跨境流动人口健康管理和服务。
第六篇 发展健康产业
第十九章 优化办医格局,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一、推动多元化办医
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发展中高端民营专科医院,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二、发展特色健康服务新业态
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优质原料产业、生物医药工业、医疗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商贸业建设,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中医医疗和大健康产业中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引进和培育大型高端医疗企业、养老企业和专业体育服务企业,建设滇中康体养生旅游核心区、滇西北文化养生旅游带、滇西温泉养生旅游带、滇西南生态养生旅游带,打造具有云南特点、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体文化养生品牌和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打造社区型、乡村型、景区型、酒店型、养老院型养老旅游业态,把养老旅游培育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发展。
三、扩大健康服务范畴
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四、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形成以昆明为核心,以“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体育旅游发展带、沿边跨境体育产业合作带和北部山地户外运动板块、中部康体健身休闲板块、南部民族体育体验板块为重点的健身休闲产业格局。创建一批具有我省地域特点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户外运动项目与品牌,形成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发展带和体育特色小镇。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发展高原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打造高原特色健身休闲示范区。
第二十章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一、加强医药技术创新
健全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医药创新和转型升级。统筹医药科技资源,提升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新药研发链和产业创新链。重点建设新药研发共享技术支撑体系和医学研发平台。加强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启动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研发集聚区建设。促进省内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高校合作,开展云南地方特色新药研发。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研究完善有利于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
二、打造云药品牌
重点开发云南优质特色天然药用资源,促进云南特有药用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加快打造“云药”品牌,提升“云药”品牌内涵,扩大产品在全国及本省医疗机构的覆盖和使用。推动医药企业走向南亚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区域产能合作。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打造连接国内外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跨区域的医药制造和流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