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安全与水质保障方案、分区计量管理平台设计以及运维管
理体系构建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
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总体设计方案,宜以供水管网 GIS 系
统和管网水力模型系统为依托,贯彻“不欠新账,还清老账”
的指导方针,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对于新建管网,
应在城镇供水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和管网施工设计中,统一按
分区计量管理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于现状运行管网,
应根据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突出漏损管控重点,工程措
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分步推进。
总体设计方案中分区的划分应尽量减少关闭阀门的数
量,减小对管网正常运行的干扰和对局部管网水质的影响。
3.5 工程量与投资预测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实施方案应对工程量、实施周期、项
目投资进行预测。
(1)项目工程量预测包括:道路开挖、监测设备加装、
配套管网设施完善、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建设等。
(2)项目投资预测包括:流量计量设备、压力与水质监
测设备、压力调控设备、数据采集与远传设备、必要的管网
附属设施等硬件费用;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开发等软件费用;
道路开挖、设备安装、相关管线工程等施工费用;监测设备
维修维护、井室维护、电力和通讯费、系统运行维护费等日
常运行费用。
12
3.6 管理与运行维护方案
分区计量管理与运行维护方案应当包括的内容有分区
计量管理机制、设施运维管理、分区计量应用、应用成效评
估和数据分析上报。
3.7 效果预测
根据管网现状漏损水平和分区计量管网总体设计方案,
预测分区计量项目实施后的漏损控制成效,开展投入与产出
效益分析。
13
第四章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项目建设
4.1 项目设计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设计包括分区边界划定、监测设备选
型、工程施工设计、管理平台设计等。项目设计应符合国家
和地方有关标准规范。
(1)分区边界划定
分区边界宜以安装流量计量设备为主、以关闭阀门为辅
的方式划定。根据需要可以在分区边界处设置水质、水压、
漏点及高频压力等其他监测项目。鼓励在二次供水设施加装
流量计量设备的同时,加装水质监测设备。
对于采取关闭阀门形成分区边界的区域,应加密设置水
质、水压监测点、管网冲洗点和排气阀等,保障管网水质和
水压安全。
(2)监测设备选择
流量计量设备应具备双向计量功能,设备量程、准确度
应与管道实际流量相匹配,并结合供水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设
备选型。水压、水质、漏点监测宜选用高可靠性的设备。监
测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数据远传功能,并应附带接地、抗干扰
和防雷击等装置。在有市电情况下,宜优先采用市电,不具
备市电条件的,可采用电池供电。
(3)工程施工设计
分区计量管理工程施工设计内容包括流量计量、阀门、
水质水压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等设备,设备安装井室,
14
以及其他水质保障和漏损控制措施等施工设计等,并符合设
备安装要求。
分区计量管理工程施工设计应与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
造、棚户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相结合,管网新建与改
造相结合,同时满足管网分区计量监测和供水安全保障要求。
(4)管理平台设计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一般应基于管网 GIS 系统设计,应具
备用户数量、用水量、分区进(出)水量、夜间最小流量、
水压、水质等数据的存储、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功能。分区
计量管理平台应加强与调度、收费、表务、二次供水设施管
理等其他管网管理系统的数据融合,促进管网运行管理与收
费管理相结合。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应增强数据保密性,保障
数据安全可靠,抵御网络攻击。
4.2 项目施工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的施工包括办理相关施工审批手续,
组织完成分区计量管理工程设计所要求的施工内容。施工单
位施工时,供水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确保分区计
量项目建设质量,同时应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尽量减少对
正常供水的影响。
4.3 项目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项目施工完成后,供水单位应依法组织工
程质量验收、管理平台验收和数据质量验收。对验收中发现
的问题应当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完毕后重新报
验。
15
(1)工程质量验收
工程质量验收包括资料验收和现场验收。
资料验收包括:对图纸、隐蔽工程验收证明、调试记录
等竣工资料,以及定位和标高数据等测量资料的验收及 GIS
系统的录入。
现场验收包括:核查各种监测设备、阀门及相关配件安
装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并对资料验收
中发现的问题重点核查。
(2)管理平台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建设完毕后,供水单位应根据设计要
求对软件功能进行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验收应提交的资料包括:软件需求说
明书、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软件开发合同、试运行报告、
功能测试报告、培训与服务计划、操作与维护手册,系统参
数配置说明等。
(3)数据质量验收
分区计量管理平台验收完毕后,开展数据质量验收。系
统采集各类监测数据应符合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相关
要求。
16
第五章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运维管理
5.1 管理机制建立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建成或部分建成后,供
水单位应加强运维管理,根据分区计量实施路线、建设规模
等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分区计量管理机制和内部绩效考核
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明确奖惩和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实行管网漏损、管网运行等经营指标分区管理、定量考
核,推行分区责任制管理模式,逐级划清管理边界、落实管
理责任、明确工作流程,定期下达漏损控制各项考核指标,
实现责任到人。
一级分区责任人,可由各营业所主任或管网分公司经理
担任,各分区下级分区责任人,由营业、管网业务能力较强,
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并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班组长或骨干员
工担任。供水单位要加强分区责任人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
工作机制,根据不同分区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分区责任
人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鼓励供水企业对供水管网运行
实行独立核算制度,调动控制管网漏损的主动性。
采用合同节水管理或委托第三方进行分区计量及漏损
管理的,应建立责任明确、分工明晰、考核激励的管理机制,
并明确合同节水目标和收益分享机制。
5.2 运行维护管理
供水单位应建立健全分区计量设备设施、管理平台等运
维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内部考核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形成闭
17
环管理,确保分区计量设备设施和管理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数据准确可靠。
(1)阀门密闭检查
加强分区隔离关闭阀门的密闭性检查,通过采取零压测
试、关阀放水等措施,定期检查,确认关闭阀门的密闭性。
(2)设备巡查维护
做好流量、压力、水质、漏点等各类监测或调控设备的
定期巡查、故障维护和问题整改等日常运维工作,并建立设
备电子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整个系统设施完好、
运行可靠。
(3)计量精度比对
加强流量计量、压力和水质等监测设备计量比对,通过
自行开展在线比对或委托专业机构离线检定等手段,及时发
现计量精度偏差,确保计量数据准确可靠。
(4)关联关系核查
定期组织开展分区内供水管线、流量计量设备、用户信
息、总分表关系等相互关联关系准确性核查并动态更新,确
保流量计量传递体系准确,为精准控漏提供支撑。
(5)管理平台维护
落实专人负责分区计量管理平台日常运行维护,确保稳
定运行。根据分区计量管理成效评估提出的改进建议,结合
日常应用管理和工作需要,优化完善分区计量管理平台功能,
持续提升管理平台技术先进性、实用性。
18
(6)管道冲洗排放
加强分区计量区域内末梢管道水质监管,通过在线监测
或人工检测等方法,合理评价管网水质指标,并定期开展管
道冲洗排放,确保水质安全。
5.3 分区计量应用
供水单位应充分利用分区计量管理平台监测相关数据,
不断提升管网管理和漏损控制水平,充分发挥分区计量系统
应用成效。
(1)存量漏损控制
通过对供水管网分区内流量、压力、大用户水量等重要
参数分析,合理评估各分区漏损水平,确定漏损严重区域。
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开展漏
损水量分析,确定漏损构成。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采
取压力控制、管线探漏、维修维护、管网改造、营业稽查、
计量管理等控漏措施。
(2)新增漏损控制
通过分区计量流量实时监测,掌握各个分区的水量变化
规律,依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夜间最小流量的变化,判断是否
出现新增漏损,有效指导人工检漏,提高检漏工作效率,缩
短漏点的检出时间。
5.4 应用成效评估
(1)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为一级评估指标和二级评估指标。
一级评估指标包含管网漏损率、管网压力合格率、管网
19
水质合格率、用户服务综合满意率等。
二级评估指标包含基本指标、技术指标、效益指标等,
主要表征分区计量项目运行状态、漏损控制措施实施效率和
投入产出效益等。
管网漏损率的评价方法见附录 3。
(2)评估方法
供水单位每年应对分区计量管理的应用成效进行自评
估,自评估一般由绩效考评部门组织完成,主要依据分区计
量管理应用成效汇总资料(附录 2.1)和各分区具体资料(附
录 2.2),对本单位分区计量管理整体应用成效和各分区应用
成效进行评估。应重点评估各分区在管网漏损控制、压力调
控、水质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
议,并反馈分区计量运行维护相关部门予以落实、优化完善。
自评估结果应与绩效考核挂钩。
供水分区计量管理整体应用成效评估可采取委托第三
方机构评估或专家评议法,通过查阅应用成效评估资料(附
录 2.1 和 2.2)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第三方机构评估法是
指由具有工程咨询相关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对项目
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评估报告的方法。专家评议法是指由
供水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分区计
量应用成效进行集中评议,并出具专家评议结论的方法。评
估专家实行利益规避原则。
5.5 数据分析上报
供水单位应建立健全分区计量管理数据台账,并应根据
20
供水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有关要求,定期上报供水管网漏
损相关数据,包括供水总量、注册用户用水量和漏损水量等
指标。
5.6 长效机制
城镇供水单位应建立分区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和考核办法,加强漏损管控能力建设,配备稳定专职人员,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检漏装备配置,实行管网定期巡检,
强化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应用,保障监测
数据准确有效,发挥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对漏损管控和供水安
全的支撑作用。
21
第六章 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6.1 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城镇供水管网
漏损控制的指导和监督,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镇供水)
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本辖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指
导和监督,积极推进管网分区计量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是落实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的责
任主体,负责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推进供水
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完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考核办
法,定期评估分区计量管理成效,监督考核供水管网漏损控
制效果。
供水单位是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控制管网漏损
的具体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编制与论证、项目实施、
验收、运维、成效评估和长效管理。供水单位应建立相应的
管理机制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奖惩和激励措施,建立
长效机制;建立分区责任制,落实分区责任人,逐级划清管
理边界、落实管理责任,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实施评估反馈,不断优化分区计量管理。构建分区计量管理
平台,强化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管理,按照规定向城镇供
水主管部门上报数据信息。
6.2 保障措施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
22
用,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节水管理等方式,
引入专业化管理服务企业,为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作进行项
目融资、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运营管理维护服务,保障分区
计量管理的持续推进。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投入,采
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分区计量
管理实施考核评估结果达到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要求的,
应给予适当奖励。
完善配套制度政策。推动建立健全信息公开、过程监管、
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确保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