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十三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文)国科发社〔2017〕100号

2017-09-25 来源:科技部网站

(三)加强新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建筑品质及建造水平

针对我国目前建设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保(以下简称“四节一环保”)等关键共性问题,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完成一批建筑工程建设标准,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栏3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1. 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建立城镇建筑“四节一环保”大数据系统并研究相应的数据获取机制;研究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开展被动式技术在节能与改善室内热环境中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城镇建筑绿色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库。

2. 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研究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开发建筑环境、能耗及碳排放简化模拟工具;研究基于文脉传承的地域绿色建筑技术与模式,低碳城市住区与县域城镇规划设计运营优化技术,绿色校园规划建设适宜技术,既有城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养老适老社区与建筑规划设计技术;开发建筑全性能仿真平台内核。

3.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研究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长江流域居住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藏区、川西、西北及高原地区太阳能采暖和干空气能空调,新型建筑供热空调末端技术体系,区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耦合应用技术。研究民用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基础理论研究,居住建筑室内通风策略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方法,建筑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源散发机理及控制技术,室内微生物污染源头识别、在线监测及综合控制技术,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关键技术,居住建筑室内声环境控制及提升关键技术,建设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示范工程。研究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关键技术,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及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公共建筑能耗总量控制全过程管理关键技术,大型公共交通场站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洁净空调厂房的节能设计与关键技术设备,高污染散发类工业建筑室内环境保障与通风系统节能关键技术。

4. 绿色建材

研究建筑围护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关键技术;地域性天然原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适应超低能耗需求的建筑节能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节能性能门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业及城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的建材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水泥基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关键技术;高性能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认证技术体系研究。

5. 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

研究高性能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理论;高性能钢结构体系,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及性能提升关键技术、高效节地立式工业建筑结构体系、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新型结构体系、既有建筑及其地下空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新型木竹结构体系、海水海砂混凝土结构体系、智能结构体系、沙漠砂混凝土结构体系等的研究与示范;研究既有建筑诊治及高性能提升技术。

6. 建筑工业化体系与关键技术

建立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研发装配式建筑集成设计技术与平台,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部品与构配件制造、结构体系与连接节点、产业化技术,开发工程建造关键设备。

7. 建筑信息化

研究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基于预制装配建筑体系BIM应用技术,绿色建造、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绿色建筑管理技术,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关键技术,绿色建筑垃圾管理定量化和精准化技术。

(四)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城市智慧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

面向我国加强和创新城市智慧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大需求,研发全国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平台,重点围绕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贫困人群、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建立城市运营、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平台、标准、系统和装备,推进在全国的推广运用与示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为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与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栏4  城市智慧管理与社会治理

1. 城市信息平台

主要研究智慧城市理论内涵、建设内容和适用技术,城市时空信息基准、城市三维仿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云服务技术,公共信息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技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云平台技术,城镇用地数字表达、在线协同、电子政务、智慧控制云平台技术,城市创客空间开发平台技术,建立全国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2.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基础研究

重点针对快速城镇化、人口流动和老龄化等问题,研究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变化等易引发社会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大数据管理、挖掘与分析方法;人口基础模型与方法;城乡劳动力变化预测方法;城乡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仿真模型与方法;社会服务政策理论研究等,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提供理论方法。

3. 大数据环境下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细化

面向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利用,重点研究社会组织、流动人口和贫困人群动态监测技术;失业率和失业状况动态监测技术;社会收入分配及工资动态监测技术;流动和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个性化服务技术;社会保险仿真技术;政策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符合社区特点的网格化管理技术;人才测评和甄选技术;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协调技术、重大活动交通疏导协调技术、“最后一公里”交通设施布局和运输组织技术、城市大型社区出行服务技术;居家养老智能系统,智慧社区建设和物业服务智能化;地址信息高效编码技术;多源地名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分发、智慧化服务与快速展示技术。

4. 新型城镇化下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平台与装备

重点研发一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智慧化平台与装备,开展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平台设计开发方法体系研究;多种平台融合管理和服务模式、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研究;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跨地域、跨平台实时衔接、动态监测与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研发社区服务跨地域、跨部门集成大数据平台;流动人员信息采集物联网设备;适老化和助残类智能康复辅具;采用新能源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地名标志智能化改造的关键设备等,推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手段和方法智慧化。

(五)加强技术转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

优化平台整体布局。完善平台科学领域和技术方向布局,面向城镇功能提升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城市管理等领域新建20个左右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加强中西部地区重点科研平台的培育与布局。规范以企业、高校为主体的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和协调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发挥既有平台作用。强化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功能定位,明确平台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更好发挥平台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研发任务、公共灾害性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保障作用。完善制度规则,搭建信息平台,推进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和科学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提升平台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加大对国际标准、技术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平台间的合作交流。改进平台评估机制,侧重针对平台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能力和业绩开展专项评估与总体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平台更好发挥“创新高地”的领跑作用。

支持平台持续发展。完善平台发展政策,支持平台开展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实验水平。支持平台围绕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与创新牵头作用,开展重大科技研发、研究试验验证,推动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鼓励各地依托本地科技资源,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加强地方科研平台建设,服务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支持平台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科技研发和标准对比、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合作。积极培育建设国家科研平台,对符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领域和建设方向的行业重点研究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培育进入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序列,不断提升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构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健全区域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引导科研院所、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发布机制。围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等重点领域,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发布重点技术领域、技术标准、技术公告、行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产业化基地等形式,推动一批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强烈、技术水平先进的技术与产品的转化应用。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及相关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交流,以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中欧生态城市合作、全球环境基金(GEF)、可持续城市综合示范项目等作为依托,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工程开发和应用示范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全面提升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育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进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继续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骨干和优秀团队承担重大任务,大力培育国际化专家型人才和创新团队,逐步扩大本领域人才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独立性和原创性研究。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职业规划,鼓励科研机构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明确主攻方向,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持续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构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行业专家智库。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行业新技术跟踪与预测、科技规划计划编制和实施评估、行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四、政策措施

(一)构建保障规划实施的管理机制

1. 加强部门协调,统筹推进规划落实

由科学技术部牵头,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做好产业和行业政策、规划、标准与科技创新的衔接。

2. 建立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估机制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加强规划的中期和末期评估,通过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确保规划任务有效完成。

(二)改革并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1. 建立规划任务与资金分配相匹配的协调机制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构建资金链,聚焦规划目标,形成资金合力,针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兼顾科技规律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的新机制。

2.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运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金融手段,构建政策性支持、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等的机制,推动以市场需求为指向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机制进一步建立。推动科技人员成为“双创”主力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估评价制度,以科学评估吸引银行资金、风险投资、产业资本、民间资本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格局。

3. 建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机制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管理创新的组织方式,提升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效率,弥合科技界与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需求差异,促进科技经济教育融合。加快相关政策、办法出台,进一步破除资源配置机制障碍,解放科研人员禁锢;促进有关考核制度建立,逐步建立科研诚信体系,积极奖励鼓励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三)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

1.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加大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技工程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着力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领域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重点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

2. 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出重点学科方向,扩大建设规模。加强本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选择重点产业,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

3. 构建和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加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政策支持、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制度瓶颈。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传播、转化的机制,提升技术转化市场化服务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协调专项成果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等工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广泛开展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本领域科技成果和城镇化进程的认知程度。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