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城市发展规律研究,提升城市及区域规划的前瞻性及科学性
针对传统城市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城市发展规律尚未明晰,通过城市及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创新科技体系尚未形成等瓶颈,通过科技创新,以人为本,解决规划设计技术与发展要求脱节、各层次各部门空间规划不协同的技术难题。
1 1. 基础科学问题 研究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城市与区域发展驱动力与驱动机制,城镇集聚与扩散规律,空间组织运行规律,城市群及城镇综合交通规划一体化理论,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与人文传承,建立并研究城镇的优化设置与城镇布局、城乡协同发展的空间耦合机制及演变规律,多规融合机制研究等。 2. 城市和区域规划新技术 研究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城镇发展地质环境承载与协调技术,城镇体系规划方法,区域与城市群规划方法,“多规合一”技术方法,集约节约用地与低效建设用地提升技术,不同层级规划体系的衔接融合技术,生态修补城市修补技术及数字化管控技术,开展国家重大遗址保护规划等文化设施营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城市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规划设计技术。开展生态城市、绿色城区的规划建设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研究城市数据融合方法,城市综合数据库构建与开放技术,数据采集、挖掘与处理技术,规划模型系统开发,模拟预测与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动态监测技术,城市群及城镇综合交通规划一体化技术,完成相关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规划水平。 3. 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研究人居环境质量优化提质理论方法,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优化技术,和谐宜居社区建设技术,城市特色塑造技术,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进行人居环境质量优化提升示范。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空间构建与管控技术;城市开发边界、绿地系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与管理机制;既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承载能力评估,开展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的研究。城市环境卫生与环境再造技术;绿化与休闲性微景观营造技术;社区水体景观营造技术;居住区休闲性微景观营造技术;城市及社区绿化与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技术与示范。研究特大型城市城市问题诊断关键技术,特大型城市人口流动与空间发展监测预警机制,特大型城市土地利用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特大型城市多交通模式与空间发展耦合机制与关键技术,低碳、生态城市空间布局新模式与规划建设关键技术。 |
(二)加强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空间效率
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开展城市综合防灾和城市生命线规划建设技术研究,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城市高效运行、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能力;攻克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地下管廊规划建设技术,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突破城镇热电气协同、工业余热利用和直流供电等关键技术,提升城镇节能减排能力;研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提高城市自然调节能力;完成相关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专栏2 基础设施能力与空间利用 1. 城市生命线工程与综合防灾 保障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行,重点研究城市“生命线”工程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既有“生命线”工程设施现状承载力诊断、网络优化、存量评估与更新改造;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检测、监测、预警、修复和防灾减灾技术;城市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市燃气多源运行及能效提升技术与理论;城市排水系统功能提升与内涝协同防治;选择典型城市或区域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研究。 2. 海绵城市 为大力规划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点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多专业衔接技术;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设计优化技术;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及生态修复技术,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模型研发,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适应性研究与应用技术城市源头减排与雨水污染治理技术;地块与公共部分海绵系统功能平衡及防洪排涝调蓄设施建设技术;城市河道水体综合整治技术;初期雨水控制与处理技术;水系及生态修复技术;绿色和灰色调蓄技术在海绵城市中的组合应用技术;海绵城市模拟与评估系统开发;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体系;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引导技术政策支撑体系。 3. 地下空间 研究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引导人车、车车立体分流、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缓解城市人口、环境、资源矛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地下与地上空间、新建与既有地下空间协同开发规划、高效利用设计、空间开发承载力评价、综合影响评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新技术和新装备技术开发;地下空间高性能结构体系,地质安全探测与监测;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技术以及地质安全评价技术;相邻地下空间衔接共生建造技术;超深城市综合体、地下车库、地下实验室、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垃圾处理场、地下雨水储池等设计建造新技术;地铁隧道和地下车站的空气流动规律;适应于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干燥以及夏热冬暖地区地铁热湿环境营造技术。 4. 城市综合管廊 城市综合管廊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规划技术;综合管廊与城市地下空间、城市人防及地下轨道交通协同规划与共建、合建技术;多种类(重点研究天然气、热力、排水等)管线的共舱技术;多种地势条件下排水管线采用重力流进入管廊敷设技术;综合管廊各类交叉节点位置预制实施技术;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行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和预报预警技术集成方法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管理责任边界、协作机制、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构建安全运行保障体系;综合管廊正常状态与事故状态低能耗运营技术。 5. 城市热电气协同 研究巨量蓄热和分布式蓄热装置与技术、利用蓄热装置为热电联产实现电力调峰的技术、利用天然气在末端为热网调峰的技术与装置、利用蓄热装置协调工业余热源与供暖末端供需协调的技术与装置等,实现电、热、燃气之间的协调,工业余热与供暖末端的高效协调。 6. 工业余热集中供暖 研究多种热源热汇互联和长距离输送成套技术,包括热量变换装置、楼宇型吸收式换热装置、热力站型吸收式换热装置、长距离大高差热水管网水击防治和调压方式、以及多源多汇的优化调控。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实现多个热源热汇之间在百公里尺度上的高效与经济的互联互通。 7. 建筑直流供配电 研究建筑直流供配电与分布式蓄电技术;开发用于建筑直流供配电的直流-直流、直-交和交流-直流变换器,以及建筑内各类用电器具的直流化方式、直流供电建筑LED照明方式,直流微电网调控方式等。 8. 景观园林 主要开展国家公园体系与国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资源评价与监管、生态保护技术,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规划管控技术国家公园游憩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技术;城乡绿地和绿道系统专项规划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应用与植物选择技术;特色景观风貌营造技术;生态园区规划技术;城市水系与园林绿地建设耦合技术;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与植物选择技术;景观工程透水蓄水材质应用性设计技术。 9. 城市生态修复 主要研究城市生态现状评估技术,受损山体保护修复与评价技术,河湖、坑塘、湿地等水体保护修复与评价技术,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评价与管理技术,工业废弃地修复、评价与管理技术,已封场垃圾填埋厂生态修复、评价与管理技术,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与重建技术,绿地系统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技术。 10.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研究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管理相关技术、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建设技术、国际枢纽综合交通优化提升技术、城市路网通行效率提升技术、基于BIM技术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和运营管理技术、新型智能停车场(车库)建造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