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前,35岁的小李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挽回了生命,然而检查发现小李还存在左心室室壁瘤,心脏功能不到正常成人的一半,走几步路就会气急、胸闷。医生表示,室壁瘤若继续发展很可能现破裂导致突然死亡。
幸运的是,这类曾经的医学难关也被人类所攻克,浙医二院心血管团队在浙医二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著名心血管专家王建安教授的带领下,于8月9日为小李成功实施了心脏“降落伞”手术,小李也成为了浙江省首位受益者,同一天还有两位患者也接受了同样的手术,该技术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浙医二院心血管团队在王建安(右一)院长带领下进行“降落伞”手术
小李突发心梗抢回一命 但心功能严重衰竭
由于“降落伞”手术采取的是微创、局部麻醉的方式,小李恢复的很快,8月9日手术,8月11日即接受了记者采访。独自走进会议室的小李精神很好,除一身病号服外,完全看不出他前天刚接受了一个代表国际心血管医学顶尖技术的先进手术。
小李从河南来浙江打工多年,在台州的胶水厂、模具厂等许多工厂工作过。5个月前,小李在宿舍突然感到胸部剧痛,工友赶紧通知他哥哥一同送医抢救。小李回忆:“大概晚上10点多,正准备睡觉,突然就痛的受不了,倒在床上,后来就晕过去了。中间送到医院、抢救的过程自己完全不知道。”
虽然经当地医生全力抢救,小李“捡”回一命,但恢复情况一直不理想,随着病情发展,又出现了室壁瘤,心功能也越来越差,稍微一动就气喘,更别说正常上班养家糊口了。医生建议小李到浙医二院进行后续检查治疗。
浙医二院王建安教授告诉记者,小李的室壁瘤达36.4mm,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他的心脏功能只有正常成人的一半,所以走几步路就会气急、胸闷,无法正常生活工作。手术后则有了很大的改善。”
心梗可救 心衰难医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网友会问,室壁瘤到底是什么疾病,有什么危害?
通俗地说,一个正常的心脏,心尖部是一个类似于草莓的“尖头部”的结构。但是,部分患者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区域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就会形成室壁瘤,就会导致原本“草莓”样的心尖部变圆。这时,变圆的心尖结构就会造成心脏收缩矛盾,坏死的心肌和瘢痕不仅无法和正常的心肌一起收缩,还会“拖后腿”,对我们的心脏功能造成损害。
室壁瘤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心力衰竭,继续发展则可能出现瘤体破裂,患者瞬间死亡的情况。
另外,千万不要小看心力衰竭,其实它是最危险的生命杀手之一。它成了相当多晚期心脏病患者的“终结者”,包括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内。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时抢救了回来,但最终却死于心力衰竭。
最重要的是,人类此前对室壁瘤等引发心衰的疾病的治疗手段有限。王建安教授说,以往治疗室壁瘤都是通过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创伤大、感染风险高、恢复慢、预后差,且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耐受;同时如果室壁切除过多,会使心腔变小,手术效果不佳甚至有害。”由于效果不佳和巨大的手术风险,此类手术国内开展的也极少。
“降落伞”如何改善心脏功能?
降落伞手术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起作用呢?
浙医二院心脏中心李长岭医生介绍,降落伞是一个形象的称呼,实质是一个左(心)室隔离装置,外形酷似降落伞。手术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将“降落伞-PARACHUTE”经股动脉入路,通过导管“降落”到左室心尖部,将室壁瘤封堵,将异常运动的室壁隔离开,从而减少左室容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手术对降落伞的“落点”要求非常高,降落伞的落脚点要准确无误的落到心尖部,打开以后降落伞的“伞架”要固定在正常心肌和坏死心肌的临界区域,以便降落伞能随着心肌收缩而收缩。因此,该手术对手术团队的要求亦非常高,仅落点的定位就需现场主刀医生、心脏超声医生等数位医生同时操作。
长期心痛、胸闷应重视,莫讳疾忌医
或许您认为心脏室壁瘤、心力衰竭等离自己很远。
其实不然,从国外的调查来看,各种心脏疾病都有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在人群当中的患病率大概在1%到2%,100个人里边有一到两个人是患有心力衰竭的。从中国的调查来看,人群的患病率也差不多。但这里的调查率是指18岁以上的成年人平均值,事实上,心力衰竭大多数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的。所以如果进一步分析来,在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就会明显的增高。国外的调查也显示,在65岁以上的这种老年人当中,每五个人里边就有一个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国还缺乏相关的大范围调查数据。
不过,室壁瘤并不是突发的,往往会有许多“征兆”,如长期的心痛、胸闷等。像小李在发病前,曾有持续数年的短暂疼痛和不适,可惜并没有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如出现长期心痛胸闷,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或冠状动脉CT、造影等检查,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