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温州永嘉潘老伯一家,因误食一种叫“白毒鹅膏菌”的蘑菇,有6人相继不治身亡。无独有偶,就在7月18日,湖北黄石妇女黄某某上山采回一篮蘑菇,当晚餐吃下两小时后,吃了蘑菇的家人开始呕吐不停。第二天上午,黄某某自己也开始发病,至今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中。
屡屡出现的毒蘑菇“杀人”事件,让人愕然。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情况显示,自2004年1月-201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毒蘑菇中毒事件585起,3823人中毒,785人死亡,病死率高达20.53%。蘑菇中毒已成我国食物中毒案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浙江省疾控中心专门发布健康警示,每年的7-9月是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切勿采食野生蘑菇。
毒蘑菇毒性复杂,误食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高温多雨的天气,野生蘑菇易疯长,多见于乡村的松林、灌木丛、竹园及草地中。
我国有毒蘑菇180多种,其中毒性较大可致人死亡的有10余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
为何毒蘑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浙江省疾控中心的专家表示,毒蘑菇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一种毒蘑菇中可以含有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蘑菇中,而且这类毒素经烹调加工,或者晒干都不能消除,毒性成分复杂。
毒蘑菇的中毒临床表现分为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多脏器损害型、光过敏性皮炎型。其中多脏器损害型最为凶险,专门攻击脑、心、肾等器官,以肝损害最为严重。
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食
如何降低蘑菇中毒风险,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根本办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消费者切勿采集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此外,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预防。
首先,食用野生蘑菇不要杂,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
其次,食用野生蘑菇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
再次,野生蘑菇在炒熟后尽快食用,不要等到冷了或是第二天没有热透就食用,现做现吃可避免中毒。
最后,野生蘑菇的食用要适可而止。
一旦误食野生毒蘑菇,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需要提醒的是,鉴别野生蘑菇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而且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
一旦误食野生毒蘑菇,可能会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为此,浙江省疾控专家建议中毒者应立即催吐,并及时到正规医院救治,并携带剩余蘑菇样品,明确何种蘑菇中毒,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
此外,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经营野生蘑菇时,要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