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超声CT " 登陆浙江 可精准定位肿瘤可能存在部位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阿尔法狗”可以和人类下围棋,而最近登陆浙江的“人工智能超声CT”则可以帮助医生找到前列腺癌的准确部位。
5月11日,德国基尔大学弗拉斯堡Diakonissen医院的Tillmann Loch教授在杭州与树兰(杭州)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将首先在浙江省范围内常规开展实施“人工智能超声CT”。

Tillmann Loch教授、德国石荷州秘书长等与树兰医院签署合作协议
6旬大伯癌症指标异常,却找不到肿瘤
68岁的蒋大伯半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偏高。“PSA的正常值是4ng/ml以下,但是他的PSA指标升高到了8.046ng/ml,这也就意味着有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当时还做了超声和磁共振检查,均提示考虑良性前列腺增生。
两周前,蒋大伯复查时发现,PSA指标继续升高,达到了9.470ng/ml。做不做穿刺?蒋大伯十分疑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谢立平教授解释,与人体其他器官不同,前列腺是唯一一个因为不能进行靶向穿刺而采取系统穿刺的器官。
系统穿刺,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穿刺12针,且还有不小的遗漏几率,其前列腺癌检出率大约只有37.9%左右。
怎么办?谢立平教授联系了德国基尔大学弗拉斯堡Diakonissen医院的Tillmann Loch教授。将蒋大伯做的15张经直肠超声影像上传至德国人工智能超声CT中心进行分析,3天后,15张用红色区域标注着癌症高危区的影像传了回来。
医院立即针对这些高危区进行了靶向穿刺,果然检出了前列腺癌。不幸中的万幸是,蒋大伯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为6分,属于早期前列腺癌。
智能超声CT可分析出肿瘤可能存在的准确部位
“人工智能超声CT”是什么?谢立平教授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就参与了该项目的早期研发,他介绍:“最开始,它被称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的计算机辅助经直肠超声(ANNAcTRUS)’,关键是用基于病理诊断的大数据分析疑诊前列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分析出该患者前列腺癌的可能区域并进行标注。”
简单来说,传统方法是系统穿刺,主要依靠B超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而有了“人工智能超声CT”,医生则可以“有的放矢”,对分析出的高危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靶向穿刺”,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对于初次穿刺患者,新技术把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提高到50%左右。”谢立平教授告诉记者,人工智能超声CT对辨识肿瘤具有重要价值,欧洲多国已开展了该技术,而浙江省从2013年起也已经开展了200多例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男人年过50岁,最好每年做一次前列腺健康检查
5月11日上午,树兰(杭州)医院正式与“人工智能超声CT”的创立者Tillmann Loch教授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中德前列腺健康工作室,开展人工智能超声CT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指导靶向穿刺。医院还向Tillmann Loch教授颁发了“浙江省医生执业资格证”。
Tillmann Loch教授说,从浙江做的200多例研究结果来看,中国人和欧洲人前列腺癌的特性基本相同,同样适用于该系统的智能分析。
最后,谢立平教授提醒,男性过了50岁,最好每年做一次前列腺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