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沉 两提升”典型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编者按:2012年,浙江省委作出“双下沉、两提升”的重大决策,着力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带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年多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团队奔波在浙江的乡村、海岛、山区,而县域内硬件条件好、科室能力强的县级医院也越来越多。“双下沉、两提升”带给浙江人民看病怎样的改变,让我们从这里一探究竟。

浙江在线健康网06月03日讯 (记者 郑名智 通讯员 方序 刘海静)交通一直是很多患者到大医院看病的拦路虎。与其他地市相比,地理位置紧挨着杭州主城区的余杭人无疑是幸福的,到省级大医院也就赶趟地铁的事。但就“双下沉、两提升”来说,当地基层医院面临的提效压力更大,用什么让这些“同城就医”患者心甘情愿地留在当地呢?记者实地探访了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余杭一院”)。
三面拱卫杭城主城区
“同城就医”使区医院逐渐被“空心化”
余杭区现有户籍常住人口117万,流动人口200万,就医需求自然也很多。但由于它从东、北、西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居民到杭州主城区的省级大医院一般也就1个小时车程,2012年地铁开通后,区政府所在的临平到主城区的交通用时就更短了。
余杭区卫计局党委书记劳晓萍对此是喜忧参半,“紧邻省城,经济发展优势很大,但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老百姓都会拿你和省级大医院比。”
还有不少大医院医生对赴余杭“支援”一事打趣:“上班地铁、下班地铁,就是同城上班,怎么是下沉呢?”玩笑归玩笑,事实是余杭区在省级大医院的覆盖范围内,由马太效应带来的肯定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有被“空心化”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把常见病患者留在本地一直是区医院院长们的心病。
百名博导教授下基层义诊
双下沉让医院年门诊量增至132万
曾担忧成大医院转诊点
“技术比不上大医院,病人不愿意来,缺少病人,医生就缺少锻炼,水平更难以提高,患者更不愿意来。”余杭一院院长袁红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长此以往,基层医院和医生将无力承担其肩负的医疗服务职责。
袁红说,为了提高医疗技术,医院尝试了多种举措,包括不惜重金引进人才。“曾花了100万从外省引进了某学科带头人,不过几年后发现,人才是引进来了,但学科建设仍没有上去,最后学科带头人一走,医院又回到了起点。”
随着“双下沉、两提升”政策的实施,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联姻,成了浙医二院余杭分院。
“当时双方互相不了解,有点包办婚姻的感觉,院内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医生担心今后医院就成了大医院的转诊点。”袁红对此毫不讳言,她笑称当时自己的压力也很大。
当然,联姻的结果是非常美好的:医院的门诊量年均增长10%,2015年年门诊量达131.9万人次,开展手术1.4万台。
王建安教授团队在基层医院实施心脏介入手术
文化理念下沉让员工一家亲
余杭分院的肉包都“出口”到浙二了
在记者采访中,亲切的工作人员、洁净的环境、有序的就医都让人感触良多,但感受最深的还是浙二文化、理念的“下沉”。这种文化的传承调动了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为基层留住高素质人才贡献巨大。
30多岁的程医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只是浙二下沉到余杭的一位普通妇科医生,但她常常提出超乎自己“职责”的建议。“我们科室有42张病床,等病床的患者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流程优化,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程医生一周5天全在余杭分院上班,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余杭分院的正式员工。她的建议被采纳了,医院各部门立即协作努力,把原本5.5天的平均住院日缩短到如今的3.78天。
联姻后,余杭分院还前后选派了16名中青年骨干医生、30名科护士长、9名行政管理人员赴浙医二院轮训、进修。这些交流大大增加了双方员工之间的友谊。
由于下沉医生下班后还要回城,到家一般比较晚,一些本地医生就会为他们买好肉包方便路上充饥。浙医二院派驻余杭分院的执行院长李伟笑称,余杭分院食堂的肉包如今在浙二已是声名远扬。
类似的小事还有很多。这些在基层医院营造的尊重员工、关怀患者、事业拼搏的正向文化,能让优秀的人才留在当地。就像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说的,“很多分院院长跟我说,下沉后,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多起来了,他们‘招得到、留得住、有事业’”。

科室融合成就明星科室
五级诊疗广受认可
“管理深度植入和科室融合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高了余杭分院的整体水平,也牢牢留住了患者。”李伟介绍,为了帮扶余杭分院,浙二派出了57名专家,覆盖了18个临床科室。如今,3个“科室融合”的学科(耳鼻喉科、消化科、胸外科)已成为当地的明星科室。
在这3个科室,浙二的科室主任兼任余杭分院的科室主任,同时派驻执行主任,每周在分院工作4天,门诊、查房、手术、学术活动、院周会等。“就是完全把浙二医生当自己员工用了。”余杭分院院长袁红如此总结。
当然考核也是如此,对浙二派驻的主任,医院有非常详细的考核目标,如每年要开展多少高等级手术,开展几项新技术,要收一名“徒弟”,一年后“徒弟”必须能单独开展某些手术等等。
在此基础上,余杭分院还把浙二帮扶自己的模式复制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五级诊疗的分级诊疗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站——乔司卫生服务中心——余杭分院——浙医二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里根医学中心。
李伟介绍,基于这一网络平台,浙二与九家分院及省内外百余家协作医院累计完成疑难病例远程会诊近3万人次,2015年,远程会诊人群转诊率进一步下降至3.2%,96.8%留在当地诊治,真正地将病人留在当地。
201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考察浙医二院余杭分院,现场观摩了一例浙医二院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手术转播录像,以及分级诊疗的实时在线互动,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参加病房早会
任重道远
两年内还将优化300多项制度
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但对照浙医二院的规范,余杭分院还有数百项可以优化的制度。李伟告诉记者,联姻至今,已完善各项制度200余项,还有300多项有待推进。
李伟举了一个“自备药品管理”的例子:糖尿病患者因其他疾病住院后,一般医院不会关注患者自己服用的控糖药。
“病人的慢病药物是根据身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开具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控制慢病,但在患有其他急症,身体状况改变时能否完全起效呢?慢病药物和其他用药是否适合同时服用呢?”
所以在现代医疗管理中,就需要把这部分也管起来。仅这一项,医院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就不少,而其仅仅是“用药安全管理制度”中的一小部分。
“以管理为抓手、技术为基石,实现质量安全文化的导入,形成共同的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价值导向,最终老百姓获得感提升,即使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省级医院一样的就医体验,这是我们资源下沉最根本的追求。”王建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