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课题)指南全文下载

2017-08-10 来源:科学技术部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0.4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
六、组织实施方式
以课题为单元组织申报,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六)典型流域技术完善、验证、应用推广示范
项目1、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水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应用2018ZX07601
一、研究目标
针对辽河流域结构性、复合性、区域性污染的特点,结合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技术需求,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技术集成,建立辽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调控平台。构建流域典型优控单元污染治理模式,形成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并在“水十条”任务实施中应用。构建辽河保护区健康河流修复技术体系,形成辽河保护区健康河流治理保护技术模式。构建水专项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与产业化推广平台,推进水专项成果转化和推广。全面实现流域综合调控技术目标,支撑辽河流域“水十条”目标实现,为北方寒冷缺水型老工业基地河流治理与保护提供经验和范式。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形成辽河流域典型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城镇水污染控制、农村水污染治理、受损水体修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水环境风险管理等集成技术6套。建成辽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调控平台1个,包括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与空间管控智能化、排污许可分配、水生态环境预警、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大数据支持等管理决策功能。形成大伙房水库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辽河保护区健康河流修复与管理技术体系各1套。形成辽河流域典型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农村生活水污染多级防控、寒冷地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受损河流立体修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等地方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等10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5项以上。建成辽河流域水专项技术成果与“水十条”支撑的产业化推广平台1个,建设或改造环保设备生产线1条,培育企业产值5亿元以上。形成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构建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路线图。
2、治理考核指标
到2020年,辽河流域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其中辽河、大浑太水系优良比例分别不低于23%和43%;细河于台断面和亮子河入河口断面达到功能区要求;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沈阳市城市建成区和盘锦市螃蟹沟到2020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大伙房水库水质达到湖库Ⅱ类水质;辽河保护区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辽河干流河滩封育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辽河保护区湿地栖息地鸟类达到30种以上,鱼类恢复到50种以上。
三、研究内容
课题1、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辽河流域水污染持续治理与水生态环境智能化管理技术需求,开展辽河流域典型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城镇水污染控制、农村水污染治理、受损水体修复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的评估、集成与实证;进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水环境风险管理、排污许可分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水环境大数据等水环境管理技术的集成与验证,研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维度大数据耦合技术,建立辽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调控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构建形成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形成辽河流域“河长制”技术支撑总体方案。
考核指标:建立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库,其中包括“十一五”、“十二五”辽河项目相关研究技术50项以上。形成辽河流域石化、钢铁、制药等典型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城镇水污染控制、农村水污染治理、受损水体修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水环境风险管理等集成技术6套;建立辽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调控平台1个,包括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与空间管控智能化、排污许可分配、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大数据支持等管理功能,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形成辽河流域典型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农村生活水污染多级防控、寒冷地区污水厂提标改造和污泥资源化、受损河流立体修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标准化等技术指南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形成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目标的辽河流域“河长制”技术支撑总体方案1套。构建以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水环境承载力与风险预警、优控污染物清单、排污许可管理等为核心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构建以流域典型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城镇水污染控制、农村水污染治理、受损水体修复等为核心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两个技术体系在两个以上流域进行应用,覆盖流域面积达到200 km2。
课题2、辽河流域典型优控单元污染治理模式与工程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水十条”流域治理目标和技术需求,开展“水十条”的流域治理效果评估,构建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针对辽河流域典型优控单元的水质维护技术需求,开展大伙房水库水源地上游面源污染治理综合调控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形成大伙房水库上游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针对制约辽河流域水体达标的典型优控单元的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问题,在浑河支流细河、辽河支流清水河、辽河支流亮子河等小流域开展城市重污染河流、面源污染主导型河流等综合调控的技术集成,形成区域差异化的水污染治理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构建典型优控单元污染治理模式,形成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在“水十条”任务实施中应用,支撑“水十条”辽河流域水质目标的实现。
考核指标:提出基于“水十条”控制单元的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阈值,建立水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1套。研发水源保护区种植源污染负荷消减关键技术并应用,规模不小于1万亩;建立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环境影响关联度评估实证区和推广区,推广面积占水源保护区面积的10%,形成针对大伙房水库上游典型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各1套。形成城市重污染河流、面源污染主导型河流等水质综合调控技术3套以上,并在3个以上子流域进行验证和工程应用,总面积300 km2,细河入干流氨氮负荷削减30%以上、COD削减10%以上,亮子河入干流氨氮负荷削减25%以上、COD削减15%以上,清水河入干流氨氮负荷削减15%以上、COD削减30%以上,支撑验证流域、河段水质提高一个等级。提交典型优控单元水污染治理规范化工艺包3个以上,构建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路线图各1套。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课题3、辽河保护区河流健康修复与管理技术集成
研究内容:针对河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行示范区—辽河保护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与保护目标提升技术需求,重点开展生态资源资产评估、北方寒冷地区大型季节性河流生态水保障与时空优化调度、北方寒冷地区大型流域湿地发育与重建、自然生境恢复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智慧化综合管理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辽河保护区健康河流修复与管理技术体系,为大型河流健康恢复与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考核指标:提出保护区整体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宏观战略1套;提出面向河流健康的北方寒冷地区大型季节性河流生态流量确定方法与标准1项,建立辽河保护区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与重要水工程下泄生态基流的监测评估制度建议稿1项,并进行工程实证;形成辽河保护区生态资产管理、生态水时空优化调度、大型流域湿地恢复重建、自然生境恢复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总体方案4套;出版《河流健康修复与管理》丛书1套,形成辽河保护区健康河流修复技术体系1套;形成辽河保护区健康河流构建技术模式1套。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在东西辽河交汇口源头区、石佛寺-七星中游区、大张-盘山闸-双台子下游区开展大型流域湿地重建综合性工程实证,总面积10万亩。
课题4、辽河流域水专项技术成果推广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针对“水十条”实施下我国东北地区水污染治理需求与环保技术产业化市场分析,以“十一五”及“十二五”水专项辽河流域关键技术成果为核心,重点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互联网+村镇污水治理及污泥资源能源化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实现流域主要污染源控制和负荷削减成套技术装备化和标准化,推动水专项先进成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构建我国东北地区水专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平台,打造我国东北地区水专项环保技术信息交流与市场交易中心。
考核指标:建设重点辐射我国东北地区的水专项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平台1个以上,具有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示范工程的直观、智能、实景体验等功能,借助互联网+线下实体推广,实现中试生产基地群、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的深度融合;组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村镇污水治理及污泥资源能源化等水污染治理技术产业战略联盟3个以上,孵化培育环保科技创新公司10家以上;编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大型沼气工程成套设备等地方技术规范5项以上;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村镇污水一体化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成套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200台(套)以上;研制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大型厌氧发酵罐,容积产气率较传统沼气工程提升10%-20%;改进与推广村镇小型污水生化处理一体化设备,直接运行成本≤0.75元/m3;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村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及其他(相关)水专项先进技术成果,在辽河流域总体实现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培育和带动企业产值5亿元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0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相关地方配套资金由辽宁省水专项领导小组协调落实,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等的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具有中德水领域合作研究的基础,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课题4优先支持企业牵头。
项目2、滇池流域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2018ZX07604
一、研究目标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流域治理和水专项的实施,已基本构建滇池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十三五”期间,以改善滇池水环境质量、实现“水十条”考核为核心,按照“技术研发与集成-规模化示范-流域推广”的设计思路,在滇池水污染治理“六大工程”基础上,按照巩固完善、提升增效、精准治理、精细管理要求,聚焦完善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体系、提升湖滨湿地生态功能和蓝藻水华预警与综合防控能力,完善滇池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并推广应用。着眼滇池未来保护和治理,提出滇池流域及云南其他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策略。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针对已完成的“六大工程”运行问题,构建昆明主城排水系统联动治理增效技术体系,建设片区排水系统联动运行和在线监控、运行绩效评估和决策支持平台,使得片区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年合流制溢流量降低8%。系统研究滇池湖滨湿地定位及功能,研究滇池湖滨湿地生态环境功能提升技术,建立滇池湖滨湿地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湖滨湿地水污染治理效果提升,雨季对雨污混合污水的调蓄能力提升20%。升级滇池蓝藻水华监控预警管理平台,集成滇池蓝藻水华防治成套技术和监控预警体系,并得到应用。着眼滇池未来保护和治理问题,系统诊断和评价滇池水污染问题,综合应用水专项技术及管理成果,形成高原湖泊水治理系统技术推广应用方案和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中长期行动战略。
2、治理考核指标
到2020年,昆明水环境质量阶段性改善,实现滇池草海片区入湖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确保滇池草海水质恢复到V类(TN除外),生态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三、研究内容
课题1、滇池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升级及推广应用
研究内容:在“十一五”、“十二五”滇池污染治理工程基础上,量化评估外来水对昆明市主城区污水系统入流的影响,开展排水系统精准化运行调控技术体系构建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耦合运行模式与精细化控制的污水处理厂多维运行优化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研发城市污水资源化与景观环境安全利用保障关键技术;开展高原地区城市径流截污系统完善与低影响开发技术集成及示范;构建草海片区水循环系统及优化调度治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构建昆明主城排水系统联动治理增效技术体系,选择50 km2以上的排水片区,建设片区排水系统联动运行和在线监控、运行绩效评估和决策支持平台,使得片区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年合流制溢流量降低8%;集成运行模式与精细控制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厂多维优化运行技术,在总规模不低于3万m3/d已有污水处理厂开展技术应用,实施后出水TN稳定达标前提下能耗降低10%;揭示污水景观环境利用对滇池典型藻生长与生态安全的影响机制,提出安全利用保障技术体系;集成示范城市径流截污系统完善与低影响开发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合计5 km2,典型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提交技术指南或导则1部;构建草海片区水循环系统及优化调度治理技术体系,提出优化调度方案;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
课题2、滇池湖滨湿地功能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在“十一五”、“十二五”滇池生态修复工程基础上,总结滇池流域“四退三还”工作的经验,剖析湖滨湿地构建、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动态绩效评价,并系统研究滇池湖滨湿地定位及功能,开展滇池湖滨湿地功能区划,形成滇池湖滨带湿地功能分区方案;基于入湖河口土著微生物菌群生态调控研究,开发入湖口强化反硝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湖滨湿地物种优化配置与多样性提升技术,集成多功能高原湖滨湿地修复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研发湖滨湿地水网疏通与优化调配技术,重点开展雨季雨污混合污水的调蓄工程示范;研究水动力优化对湖滨湿地低污染水污染物的输移影响,开发具有脱氮等功能的湿地低污染水生态提效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提交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动态绩效评价报告和滇池湖滨湿地功能分区方案;形成滇池河口微生物反硝化生态修复技术1套;形成高原湖滨湿地修复集成技术1套,建设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500亩,示范区本土物种种类和分布面积均不小于70%;开展雨季雨污混合污水调蓄和旱季湿地低污染水生态提效技术工程示范,实现湖滨湿地水污染治理效果提升,雨季对雨污混合污水的调蓄能力提升20%,旱季总氮的处理效率比现状提高10%,生态修复年运行管理费用不超过6元/m2;申请专利5-8项。
课题3、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与水华防控技术集成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滇池流域水华暴发强度大时间长的问题,研究滇池蓝藻水华与流域入湖污染负荷、内负荷及水文气象变化等定量响应关系,研究不同区域蓝藻水华原位发生及风、流输送的贡献特征。基于“十一五”滇池流域环境监控系统基础,开发滇池水华预警系统,构建基于藻类生长模拟、异位输送与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的大数据蓝藻水华预警平台;研发蓝藻高效拦截富集、藻水高效分离及藻水处理技术,集成蓝藻水华防治成套技术;研发滇池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并开展基于承载力提升的湖泊流域调控方案研究。
考核指标:有效提升滇池蓝藻水华监控预警管理平台效率,实现蓝藻水华(叶绿素a)预测准确度高于70%;构建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与预警平台,提出以滇池蓝藻水华控制为目标的跨流域综合调控准则,实现水华面积、叶绿素a浓度较往年平均下降20%以上;研发蓝藻高效拦截富集技术,蓝藻拦截效率和富集效率分别提升40%和30%;集成滇池蓝藻水华防治成套技术和监控预警体系,并得到应用;形成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中长期行动战略方案。
课题4、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及云贵高原湖泊应用
研究内容:总结滇池、洱海水污染治理和管理技术及工程实施成效,集成截污治污、农业面源治理、湖滨带生态修复、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高原湖泊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管理成套技术,研究各项技术高原湖泊适用性和推广应用条件;构建技术成果可视化平台,提出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方案;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精准治污及水质达标政策组合设计;牛栏江补水水质改善策略研究及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构建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管理等6套以上成套技术,建成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成果共享平台,提交高原湖泊治理技术推广应用方案;提交牛栏江补水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报告和工程示范,对支流入库泥沙的拦沙率在50%左右;提出水源地及跨界断面生态补偿方案为主的政策建议3项;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5项。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0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1,配套经费由昆明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主要用于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七)专项集成
课题1、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与发展战略2018ZX07701001
一、研究目标 
在水专项三个阶段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集成水专项流域调查、模型模拟、技术示范、示范工程和产品设备装备等数据库,形成水专项技术成果共享和应用推广的大数据平台。完善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形成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三大技术体系,开展水专项在重点流域实施的效果评估和治理策略研究,形成水专项标志性成果。通过加强水专项框架下中德等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总结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模式,形成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中长期方案,为我国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二、研究内容
水专项成果大数据平台和系统构建。①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梳理水专项实施以来重点示范流域现场调查、监测、观测等所获得的水质、水量、水生态,自然地理、生态资产、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制定数据分类编码和储存规范,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构建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大型基础信息数据库。②重点示范流域水质过程模拟模型库。集成水专项研发的流域水文水质和综合管理模型及其模拟成果,进行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质改善的回顾性分析评价、模型校验和参数筛选,形成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水质过程综合模型库,进行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前瞻性预测分析。③水专项技术产品、关键材料、设备装备名录数据库。系统梳理水专项所研发的技术产品、关键材料、设备装备,形成名录集及其应用推广等信息数据库。④水专项实施过程成果信息化系统。系统梳理专项实施以来各年度、各阶段、各种类型技术成果档案,开展电子信息化审核、存储标准化加工,以及系统化入库研究和存档,形成系列化、标准化,可查询、可提取的水专项过程成果信息化系统。⑤水专项技术示范和示范工程演示系统。系统总结专项实施以来的技术示范成果和示范工程,开展示范成效的综合评估,示范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标准化、数字化加工和归档,开发模拟仿真和视频记录相结合的演示系统。
三大技术体系集成与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①三大技术体系与技术手册。基于水专项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总结成果,结合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技术、工程和综合调控示范,以及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凝练形成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三大技术体系,以及水专项新技术系列设计手册。②水专项标准规范数据库。系统梳理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技术标准、规范、导则和指南,形成水专项标准规范成果数据库,开展成果的评估,推动相关技术成果向标准、规范等的转化。③重点示范流域水专项技术实施效果评估。开展流域回溯式、追踪式等研究,围绕水专项示范技术,针对重点流域控源减排、减负修复和综合调控效果,评估水专项技术示范效果和流域贡献。④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策略。结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的指导原则,形成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的总体策略、治理模式和技术路线;展望“十四五”及长远需求,提出国家中长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发展战略和方案。
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总结和凝练。①标志性成果的凝练完善。系统梳理总结和凝练水专项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等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细化分解成果要素,按照创新设计、任务实施、指标达成、效果评估等环节,构造、形成和完善水专项标志性成果。②标志性成果的支撑与展示系统。开展顶层设计,研发数字化多媒体、标志性实物、典型性示范工程等多种表达形式、多种技术手段的标志性成果的支撑与展示系统。
水专项成果应用推广和共享服务。①水专项成果应用推广机制和策略。结合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环保产业化发展和流域区域综合调控技术需求,系统总结水专项技术示范、工程实证与示范、技术应用与推广的经验,开展技术成果的先进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综合评估。结合国内外环保新技术研发和环保产业发展规律研究,提出水专项技术成果在国家和地方管理中的转化机制,以及产业化应用推广的配套条件、政策机制和市场化策略。②水专项成果的研讨凝练与提升。按照技术主题、标志性成果、重点区域流域示范等不同方面,围绕技术创新、应用示范、技术经济评估等,开展成果的系列研讨和技术凝练总结提升。③水专项框架下中德等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总结“十二五”以来中德太湖、辽河、滇池、巢湖等合作研究成果,持续实施好合作项目;按照技术领域和流域梳理技术成果,丰富和完善水专项技术体系;与德方等国外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紧密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标国际一流,提升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国际化水平。④水专项成果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国家水专项成果网,形成覆盖水专项成果大数据及系统、三大技术体系、标志性成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等内容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信息查询、成果提取、决策支持等功能。基于国家水专项成果网,通过网站、论坛、微信、搜索引擎等渠道积极进行网络宣传,提高共享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水专项成果在社会公众、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扩散。
三、考核指标 
数据库:京津冀、太湖、辽河、滇池、淮河、巢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和东江等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重点示范流域水质过程模拟模型库;水专项示范工程数据库;水专项技术产品、关键材料、设备装备名录数据库;水专项专利技术数据库;水专项标准规范数据库;水专项主要理论成果数据库;水专项人才和团队数据库;水专项创新基地和观测台站数据库。
系统、网站与平台:水专项技术示范与示范工程演示系统;水专项实施过程成果信息化系统;水专项标志性成果展示系统;国家水专项成果网;水专项中德合作技术成果信息系统;水专项成果共享服务平台及其管理办法。
专著和手册: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和应用手册;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和应用手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手册;京津冀、太湖、辽河、滇池、淮河、巢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和东江等重点区域流域水体污染治理策略、模式和路线图集;国家中长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方案。
标志性成果:流域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流域城镇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及应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理论和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和监管技术体系;水专项技术成果产业化;京津冀区域水环境综合调控系统;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系统。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0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 
六、组织实施方式
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实施。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