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课题)指南全文下载

2017-08-10 来源:科学技术部
点击下载全文: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课题)指南.doc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18年度项目(课题)指南
水专项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七年七月 
 
目  录
(一)京津冀区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 1
课题1、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2018ZX07101005 1
项目1、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廊坊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综合示范2018ZX07105 3
项目2、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8ZX07109 8
项目3、白洋淀与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ZX07110 15
项目4、京津冀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管理与制度创新研究2018ZX07111 25
(二)太湖流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 34
项目1、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2018ZX07208 34
(三)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46
课题1、流域水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创新与系统集成2018ZX07301007 46
(四)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50
课题1、精细化工行业高盐、高浓有机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废盐资源化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及产业化推广2018ZX07402005 50
(五)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 52
课题1、城市供水全过程监管技术系统评估及标准化2018ZX07502001 52
(六)典型流域技术完善、验证、应用推广示范 55
项目1、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水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应用2018ZX07601 55
项目2、滇池流域水环境改善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2018ZX07604 62
(七)专项集成 68
课题1、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与发展战略2018ZX07701001 68
(一)京津冀区域综合调控重点示范
课题1、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2018ZX07101005
一、研究目标
按照永定河“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目标要求,以永定河(北京段)为重点示范区,通过多类型水源补给河流生态流量优化调控与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支撑2020年永定河(北京段)河流生态通道基本贯通的规划目标。
二、研究内容
结合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研究多类型水源水质净化与风险控制、水量调蓄与优化调配技术,提升永定河(北京段)生态流量保障能力;开展永定河景观蓄水河段水质提升技术与示范研究,稳定维护河道大型水面景观功能;研究沙质断流河道生态重建技术,开展断流区绿色河流廊道构建示范,形成溪流与湿地相间的水体景观;研究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水量优化配置与调控方案,支撑2020年永定河(北京段)河流生态通道基本贯通的规划目标。
三、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形成多类型水源补给河流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技术1套,提出沙质断流河道生态重建技术指南;制定永定河流域水生态空间管控方案、多水源优化配置方案,建立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体系水质水量优化调度方案;研发多类型水源水质净化风险控制与水量调蓄调配、景观蓄水河段水质提升和断流区绿色河流廊道构建等关键技术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2、治理考核指标
建设永定河景观蓄水段水质提升示范工程,示范水域面积不低于100 hm2,水华暴发频次低于5次/年、面积控制在20 hm2;永定河(北京段)断流区绿色河流廊道构建示范河长不少于10 km,河道湿地不小于100 hm2;永定河三家店控制站下泄总水量补给永定河主河道不低于0.75亿m3,再生水补水量达到0.75 亿m3。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0.5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地方配套资金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落实,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等的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以课题为单元单独申报,课题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项目1、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廊坊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综合示范2018ZX07105
一、研究目标
针对廊坊市域主要河流上游城市退水量大、生态基流缺失、水环境功能维持困难等特点,从贯通北运河、永定河两大生态廊道出发,研究过境污染物定向去除和水质保障技术,研究北运河-龙河-永定河及区域水网生态水量配置和水资源保障机制,集成研发多水源-多目标-多情景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集成研发基于景观水体功能目标的城市污水处理精细化运行和人工湿地水质保障技术,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提升,保障水网水质不低于地表水IV类水标准;集成研究多级复合湿地水质净化与鹭鸟栖息地保育技术、永定河泛区水质净化与湿地恢复保育技术,营造环首都最大的鹭鸟栖息地和永定河泛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支撑北运河、永定河生态廊道建设等目标的实现。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研发过境短河段污染物定向去除和强化处理、支流污染负荷削减和水质提升、多水源-多目标-多情景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城市污水处理精细化运行和人工湿地水质保障、多级复合湿地净化与鹭鸟栖息地保育、永定河泛区水质净化与储存调控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等10项以上。综合形成水污染控制多级屏障整装成套技术和水系连通、景观提升、多样性保护等整装成套技术各1套。
2、治理考核指标
实现北运河香河段土门楼断面、龙河-大王务考核断面均达到“水十条”考核要求;廊坊环城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V类;永定河泛区年收水量不少于2000万m3;泛区湿地及东张务湿地出水水质不低于地表水IV类。
三、研究内容
课题1、北运河香河段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北运河香河段城市退水过境水量大、河道短、支流黑臭严重、自净能力差、水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等特点,研究支流污染负荷削减和水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过境短河段污染物定向去除和强化处理技术;构建河岸生态带和水生植物生态园等景观系统,为北运河生态廊道贯通和绿色空间扩展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研发受污染支流水质控制与保障技术1项,主要水质指标不低地表水V类标准;研发水污染物削减技术及水质维护技术2项,实施包括不低于120 ha的水质净化功能湿地示范工程、北运河香河段10 km以上河道水质净化与维持示范工程,实现过境污染负荷削减20%以上,实现土门楼断面优于“水十条”考核要求,建设不低于30 ha河岸生态景观系统的示范工程。
课题2、北运河-永定河水系连通与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廊坊水资源极度匮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研究多水源供给和多功能目标需求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北运河-永定河大型泄洪与蓄洪区水系连通生态廊道建设与永定河泛区长效净化功能湿地群建设成套技术,为永定河故道生态休闲带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研发涵盖多水源供给和多功能目标需求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质保障技术1项,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方案1套,实施北运河、龙河、天堂河、南水北调等与永定河连通工程示范,实现永定河泛区年收水量不少于2000万m3;研发北运河-永定河水系多功能单元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平台1项;研发水系连通生态廊道构建与永定河泛区长效净化功能湿地群建设成套技术1项,实施永定河泛区湿地修复工程,总面积不低于100 ha,湿地出水水质不低于IV类。
课题3、再生水补给型环城水系水质保障与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再生水补给型环城水系河道水质差和水系受城市面源污染影响大等问题,研究满足环城水系水景观功能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及精细化智能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兼顾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新兴污染物去除与湿地公园生态用水保障的关键技术,研究地表径流及溢流污染控制和河道水质维持集约化技术、水系景观提升与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并进行示范,支撑廊坊市清水长流的城市水环境建设。
考核指标:研究满足环城水系水景观功能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适度提标及精细化智能运行关键技术和兼顾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与湿地公园生态用水保障的关键技术2项以上,并进行工程示范,总规模不低于40000 m3/d,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参考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B类标准,运行成本(与一级A标准相比)提高不超过30%;研发地表径流及溢流污染控制技术1项,实现示范区降雨径流和溢流污染控制70%以上;针对北方高人口密度的老城区,研发河道水质维持、城市河道原位净化、水系景观提升与生态系统构建技术1项,实施环城水系水质维系、景观构建及水生态重构示范工程不低于10 km,实现环城水系主要水质指标不低于地表水V类。
课题4、湿地生态系统重构及河滩地水质净化与储存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流域水资源禀赋差、龙河及永定河生态空间不足与结构失衡等问题,研究龙河-东张务多级物化强化复合湿地净化技术、永定河泛区水质净化与储存调控技术;研究候鸟保护区水质需求、水生态及缓冲区生物多样性构建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打造龙河、永定河生态廊道,支撑永定河泛区生态保育区和永定河故道生态建设。
考核指标:研发多级复合湿地净化技术不少于1项,建设龙河8km河道净化示范工程和潜流-表流复合型人工湿地50 ha,湿地出水水质不低于地表水IV类;研发泛区水质净化与储存调控技术1项,并进行技术示范;形成候鸟水质及水生态保护区及缓冲区生物多样性构建技术1项,建设鹭鸟保护栖息地150 ha示范工程,重构北方地区大型鹭鸟栖息地;实现龙河大王务考核断面主要水质指标优于“水十条”考核要求。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2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地方配套资金由廊坊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落实,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等的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项目2、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18ZX07109
一、研究目标
针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高度敏感性,识别地下水污染源汇机制、主控因子和环境风险水平,建立优先控制污染源和特征污染物清单;构建典型地区立体多维度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数据平台,建立湿地、海绵城市等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价体系;研发、综合示范和集成应用一批地下水污染监测和修复关键技术、材料与成套装备,形成污染风险防控、分级管控与修复等关键技术体系与风险评价体系;选择固体废物填埋场、化工污染场地等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通过综合示范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集成和工程体系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方案,有效控制典型示范区地下水污染恶化趋势;构建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实现地下水安全回补;初步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为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开展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源和水文地质基础数据研究及趋势分析,识别污染阻控因子和来源,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和重点行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提出地下水污染监测、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和综合防治方案;突破污染监测预警、治理与综合管控关键技术10项以上,建立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处理平台;建立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平台;构建不同回补水源的适宜性地下存储区信息库;研发污染修复系列绿色功能材料不少于3种,成本低于同类修复材料20%;开发监测、修复等装备6套,技术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提出重点区域地下水优控类污染物清单,制订地下水污染防控系列技术规范、标准、指南、导则或政策6项以上,并被地方政府采纳。
2、治理考核指标
填埋场、化工污染场地等示范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总量减少不低于50%,特征污染物浓度达到修复目标,地下水污染恶化趋势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回补示范区外来水源地下安全存储能力不小于10000万立方米/年。
三、研究内容
课题1、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识别与系统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和重点污染行业识别与评价方法,开展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源和水文地质基础数据研究及趋势分析,识别典型水文地质条件下特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地下水污染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明确京津冀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分布;基于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建立地下水风险源识别及源强评价方法,构建地下水污染源风险分级与分类防控方法,研究形成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控、分类管理技术体系;选择京津冀重点区域,研究基于水质安全的地下水回补适宜性评价方法,明确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的分布;研究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形成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优化方案和指南。 
考核指标:提出重点区域地下水优控类污染物清单,建立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和分类防控技术方法;编制京津冀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分类分区图册1套;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控、分类管理技术体系1套;形成京津冀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分布图;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和重点行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1套;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政策1部。
课题2、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数字化技术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缺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与装备滞后等问题,开展不同空间尺度的地下水污染指示性因子筛选方法研究,研究建立京津冀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调查评估和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开发监测井优化布设技术;研发特征污染物低扰动采样和快速监测技术及装备,形成包气带和含水层协同监测预警技术系统;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度、多尺度地下水水位、水质等污染相关数据动态采集、远程传输等技术;开发针对大型湿地和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污染监测技术,实施示范区海绵城市、野外大型湿地的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连续监测,构建基于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污染的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多维度地下水污染监测与预警体系,形成模块化、标准化监测预警与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在京津冀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为地下水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突破地下水污染精确识别和快速监测预警关键技术2项,开发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等特征污染物小型化、多因子在线监测和多层低扰动采样装备4套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建设京津冀示范区野外大型湿地、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的地表水-地下水同步监测点群,连续监测周期不少于1年;建立市级地下水污染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处理平台,具备适时发布典型城市地下水环境信息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建立京津冀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调查评估和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课题3、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选择京津冀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重点研究污染准确识别与快速诊断、快速预处理与多相抽提等地下水污染源控制与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研发污染羽阻断技术、地下水污染原位多级强化修复技术;开发绿色修复材料,研制模块化协同治理装备,构建污染羽长效净化组合修复技术,形成地下水污染强化修复关键技术体系;选择京津冀填埋场、化工场地等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开展污染治理工程示范,形成修复工程技术方案;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通过技术中试研究及有效性评估,形成符合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点的最佳可行性技术清单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通过中试以上规模实验突破地下水污染源控制、过程阻断、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7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以上;研制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不少于3种,成本低于同类修复材料20%以上,开发多相抽提、污染阻断、可移动式模块化协同修复装备3套,技术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建设工程示范不少于2个,各示范区面积不小于10000 m2,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总量减少不低于50%,特征污染物浓度达到修复目标,地下水污染恶化趋势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编制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最优技术指南1部(征求意见稿);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指南1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单元工程技术规范5套以上(国家和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课题4、典型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补水水源回补地下水可能引起的污染风险问题,选择2-3个典型回补区,研究回补过程中地下水流场和化学场变化特征,探讨回补后地下水埋藏条件与地下水环境演化的关系,识别回补区地下水污染的源汇机制与环境风险水平,构建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开展回补水源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的水质安全阈值研究,建立回补方式与布局方案的优化模型,形成回补水源-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研究基于水质安全的地下水回补适宜性评价方法,明确京津冀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的分布。开展地下水安全回补监测系统、技术标准与风险管控政策研究,构建基于回补区地下水水质安全的管理保障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回补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1套;形成京津冀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分布图;提出典型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技术2项;提出回补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2套;申请发明专利5项;进行南水北调来水、雨洪水、再生水等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示范2-3项,项目执行期内回补量不小于1亿立方米;建立覆盖回补区地下水和补水源的联合水环境监测系统,保障回补区地下水环境原有功能;形成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标准、政策各1部,并被地方政府采纳。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5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0.5:1,配套资金由示范地所在人民政府或参与单位负责落实,主要用于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项目3、白洋淀与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ZX07110
一、研究目标
基于白洋淀生态功能定位,支撑新区生态空间构建,从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的角度,研究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水量配置及水资源保障机制,集成研发白洋淀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区域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创新水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雄安新区健康循环的新型城市水系统,推动白洋淀区域(雄安新区)率先实现向新型水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划,贯彻山水林田湖理念,建设白洋淀生态需水与水资源保障、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入淀典型重污染支流水质达标、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环淀与淀区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构建、淀区核心区污染消除与水生态修复、底栖生态系统修复、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等示范工程,最终使淀内考核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集成研发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水资源保障、河口湿地恢复、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清淤和唐河污水库改造及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控制等关键技术10项;建立白洋淀生态水位和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模型方法,研发城市污水深度治理和城市面源污染负荷消减技术,形成唐河水库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开发白洋淀底栖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生植物资源化技术;建成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国家环保技术交易平台,具备环保技术成果实证评估、二次开发(后续开发)和交易孵化综合功能;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模式,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2、治理考核指标
提交白洋淀-大清河生态需水保障工程方案,工程实施后,实现白洋淀流域外与流域内调水和城市再生水年补水量总量2.5-4亿m3;提交入淀支流府河和孝义河的水污染防治达标方案,工程实施后,府河安州断面、孝义河浦口断面水质实现省和国家考核要求;提出唐河污水库生态修复全过程管理方案,方案实施后,恢复唐河污水库健康生态系统,底泥重金属浸出物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要求;提出生态清淤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建设面积不小于5 km2示范工程,为生态清淤科技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提交白洋淀入淀河口湿地建设和淀区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工程实施后,淀区生态修复工程达到60 km2以上,淀内考核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
三、研究内容
课题1、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生态流量调控与水资源保障科技工程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白洋淀生态功能定位及雄安新区规划的生态需水量确定技术、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保障及生态廊道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集成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集水区农业节水和水质保障技术,提出流域上游清水水资源生产技术方案;研究多水源-多目标-多情景的生态补水方案和长效机制、管控调度技术,研发输水河道水质安全保障和引水路线优化布局技术,为构建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白洋淀生态水位和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模型方法,制订流域上游“六库两河”水源涵养、农业节水、清水产流技术方案,提高上游清水产流量20%以上,确定白洋淀-大清河多源调水格局下的生态需水量;提交引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方案,实施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保障工程;实现白洋淀补水、调水和城市再生水年补水量总量不低于2.5-4亿m3;大清河下游生态补水不低于2500万m3。
课题2、基于入淀河流水质达标的流域污染负荷削减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深度治理技术及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技术;研究区域典型工业(如印染行业等)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及特征污染物生态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入河水质达标的尾水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和河流生态修复集成技术,通过示范工程和依托工程,大幅削减入淀污染负荷,提升入淀河流自净能力,保障河流入淀断面水质达标。
    考核指标: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深度治理、典型工业(如印染行业等)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尾水人工湿地净化等关键技术3项以上,城市和工业污水治理技术示范应用于规模分别不少于20万立方米/天和10万立方米/天的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在府河和孝义河建设尾水入河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尾水80%以上;入淀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不少于10 km。工程实施后,府河等入淀断面实现Ⅳ类标准要求。
课题3、唐河污水库及雄安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识别唐河污水库外源和内源污染因素,解析唐河污水库污染源-底泥-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和交互机理;开展唐河污水库底泥治理-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开展唐河污水库地下水污染效应、阻控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唐河污水库地表水-底泥-地下水交互数值模型1套;研发污水库有机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治理、地下水污染阻控等关键技术2项以上;集成研发唐河污水库底泥治理-生态修复和地下水污染阻控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经治理后,恢复唐河污水库健康生态系统,底泥重金属浸出物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要求。
课题4、入淀湿地及淀区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突破多功能入淀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围绕雄安新区生态规划,研究环淀区域林水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功能优化、水域与陆域生态系统重构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的自然与人工交织复合生态湿地系统;提出人水和谐的淀区人口规模、人居生活、生产方式及淀区存量污染控制技术,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实现保证生态健康前提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实施藻苲淀、马棚淀入淀湿地示范工程建设,处理水量不低于10万m3/d;实施新型复合生态湿地系统构建工程示范,淀区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达到60 km2以上,水质达到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建成美丽乡村、生态重构示范点2个以上,入淀污染负荷削减80%以上。
课题5、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究与资源化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白洋淀底质污染物迁移转化及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制订科学的生态清淤方案;集成“精准生态清淤-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提升底栖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研究适于白洋淀生态系统的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收、用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发可持续的资源化技术,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生态清淤、底栖生态系统修复、芦苇等水生植物资源化关键技术3项以上;绘制白洋淀底泥污染高生态风险分布图集,制定生态清淤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形成沉积物污染控制与底栖生态系统修复组合技术,建设面积不小于5 km2示范工程,示范区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建设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收、用全链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不低于1万亩的示范区。
课题6、大清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打通白洋淀-赵王新河-东淀-海河生态廊道的方案,研究基于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大清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赵王新河、大清河两岸生态环境改善,并实施生态补水工程示范;根据上游生态流量和泄洪功能,构建文安洼滞洪与湿地生态功能相耦合的技术体系并工程示范;根据生态补水水质和地理环境特点,研究大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水质提升和维持技术体系并实施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大清河下游生态廊道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1套,实现大清河下游生态补水不低于2500万m3;建立大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水质提升示范工程,规模不小于5万吨/日,出水水质COD≤30 mg/L,氨氮≤1.5 mg/L;台头断面COD、NH3-N、TN、TP等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Ⅴ类水体标准;形成文安洼泄滞洪功能与湿地恢复多目标的分区技术体系1套,文安洼区域湿地恢复不小于100 ha。
课题7、雄安新区国家水环境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综合示范(独立申报课题)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水专项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顶层设计,提出水专项技术成果评估、二次开发、孵化和交易相应配套政策建议,制订水专项技术成果持续推广转化路线图,建立水专项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研究环保水领域科研项目、水环境政策标准实施效果及水环境治理绩效等综合评估关键技术,优化技术实证评估关键技术,形成相应评估规范,开发水环境治理技术评估智能软件系统;针对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治理的需求,选择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湖滨带生态修复等环保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并应用;研究环保技术成果市场交易关键路径,形成适合雄安新区的水专项成果交易模式;研究建设线下服务定制对接为主的国家环保技术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技术孵化路径,形成符合水专项特点的环保技术成果产业化先进模式,打造我国华北地区水专项环保技术信息交流与市场交易中心;建成服务雄安新区、面向京津冀区域、辐射全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实证评估中心和二次开发与集成基地,分别具备环保技术实证评估、二次开发(后续开发)功能;建立水专项技术成果二次开发联盟和孵化联盟,研究形成优化合理的联盟建设和运行机制。
考核指标:提出水专项技术成果持续推广转化路线图1套,提交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套;开发水环境治理技术评估智能软件系统1套,提出涵盖科研-成果-应用的技术转化全过程评估的技术规范4套(包括:环保水领域科研项目评估技术规范、水环境政策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和实证评估技术规范各1套),开展评估示范不少于3项;建成以水专项成果为核心的国家环保技术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技术成果交易不少于5项,带动相关产值不少于5亿元;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建成具备技术实证、就绪度评价等功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实证评估中心;建成具备技术二次开发示范功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二次开发与集成基地,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适合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治理的环保技术方案不少于3套,并应用;建立水专项技术成果孵化和二次开发联盟,通过联盟开展的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不少于3项,带动相关产值不少于5亿元;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
课题8、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独立申报课题)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基于健康循环的新型城市水系统构建目标、建设模式、总体格局、空间布局和实施策略;重点开展基于多源优化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配置、基于健康循环的城市水环境承受力调控、基于绿色高效的城市水设施支撑力建设、基于风险控制的城市水安全保障力提升、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城市水系统智慧监管力构建的关键技术和实施保障研究,以及适合雄安新区分散村镇污水处理的技术(设备)研究与示范应用,综合集成并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的总体策略、建设标准、控制指标、成套技术方法和智慧监管模式,为雄安新区(起步区)实现“高品质饮用水、高质量水环境、高标准水设施、高韧性弹性”的新型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模式、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建设标准及控制指标,制定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综合方案,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基于节水优先原则的多水源、多功能、多目标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控制指标及成套技术方法,编制雄安新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综合节水)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基于健康水循环的城市河湖湿地水环境质量保障的控制策略、核心指标和成套技术方法,编制水环境质量不退化、水生态良性发展的城市水环境承受力调控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起步区)优质低耗供水设施、污水超净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村镇(分散)污水处理与利用设施、污泥及废弃物(厨余)能源化与资源化设施、高标准排水防涝设施和市政地下管网的建设标准(控制指标)及成套技术方法,编制雄安新区城市水设施工程建设技术手册;提出适合雄安新区分散村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成套技术方法,开发分散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在10个以上村镇进行示范应用;提出雄安新区面向韧性城市的水系统安全保障控制指标、技术方法及监管机制,编制新区城市水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智慧监管系统构建模式、体制机制、平台框架及功能,编制新区城市水系统智慧监管技术指南。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3.53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课题1、2、3、4、5、6的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相关地方配套资金由河北省协调落实,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等的建设;课题7的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由产业化相关企业负责落实,主要用于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水专项成果孵化器与产业化平台等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课题1、2、3、4、5、6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申报(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2.3亿元),课题2、4、5优先支持企业牵头;课题7(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0.48亿元)和课题8(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0.75亿元)以课题为单元单独申报,其中课题8需具备与雄安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
项目4、京津冀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管理与制度创新研究2018ZX07111
一、研究目标
以支撑京津冀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深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和水质目标管理,以永定河、北运河和大清河流域三个“山水林田湖”河流生态廊道为示范,开展基于水质的流域排放标准制定与排污许可管理、跨界水质-水量联合生态补偿等技术研究和跨区域综合水管理制度创新,开发京津冀水环境保护大数据智慧平台,集成京津冀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技术,提出京津冀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配置、再生水利用以及产业结构布局的水环境保护中长期综合战略,支撑京津冀水生态环境管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提出京津冀水环境保护中长期实施战略和“十四五”水环境质量改善行动方案建议,覆盖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配置、再生水利用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完成京津冀分区目标制定,提出水生态功能分区管控方案,融入到“十四五”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提出基于水质的流域排放标准-排污许可制度、跨界水质-水量联合生态补偿、再生水价格制定等技术方法3项;开发京津冀水环境保护大数据智慧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至少5年数据动态更新;完成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设计与制度示范,重点覆盖污染源清单、水生态功能分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流域排放标准以及监测评估等;完成京津冀板块水环境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集成报告和标志性成果集成。
2、管理(治理)考核指标
建立实用化的京津冀地区水环境预测模拟平台,提出保障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保护目标的中长期战略;提出京津冀“十四五”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方案;提出基于水质的流域排放标准制定技术规范和基于水质改善的排放许可证管理技术指南或规范;完成永定河、北运河和大清河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制度与政策创新实施方案与示范;建成京津冀水环境管理系统平台,在相关管理部门得到应用。
三、研究内容
课题1、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保护战略及其管理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研究提出融入“十四五”流域规划的京津冀地区四级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开展“水十条”京津冀地区实施效果评估和水专项“十一五”和“十二五”京津冀地区成果集成,建立业务化的京津冀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综合预测模拟平台,预测京津冀地区中长期水环境保护趋势;研究提出重点覆盖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配置、再生水利用以及产业结构布局的京津冀水环境保护中长期实施战略,以及“十四五”京津冀地区水质改善行动方案,特别是确保冬奥会区域、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行动措施;针对京津冀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以及城市和农业面源等,开展京津冀地区污染源排放与水环境质量特征分析,研究基于水质目标的京津冀流域排放标准制定方法。结合当前的排污许可证实施方案,研究提出基于流域水质改善、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相挂钩的排放许可证管理技术指南和管理工作机制;针对京津冀地区多水源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研究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及再生水定价方法,提出面向水环境保护的京津冀地区水价改革方案;结合目前京津冀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和水源地生态补偿实践,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地区流域跨界生态补偿总体实施方案;系统研究林草湿地等土地不同生态服务价值、水体流量(水位)及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等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提出京津冀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技术方法,开展京津冀重点流域、重点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提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建议方案;结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国家环境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根据分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管理目标,研究提出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案。
考核指标:建立京津冀地区“三水”综合模拟与预测系统;提出保障京津冀地区水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及“十四五”水质改善行动路线图,重点覆盖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配置、再生水利用以及产业结构布局;提出基于水质目标的京津冀地区流域排放标准和许可证制定技术指南2项;提出基本符合管理部门需求的京津冀地区水价改革方案、区域水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案各1个;提出京津冀“十四五”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方案1套。
课题2、永定河流域水质目标综合管理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研究和水生态健康评估,识别影响永定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的控制因素和永定河流域生态退化机制;围绕官厅水库水质保护目标,开展永定河流域污染来源解析与近10年污染源动态清单;建立水质与污染源响应关系,制定永定河流域综合排放标准,开展上下游统一的排污许可管理示范应用;围绕永定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恢复目标,提出永定河流域“山水林田湖”为核心全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水生态功能提升和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等管理方案;提出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构建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提出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案;对永定河流域水质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评估,研究建立跨省界的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估;编制近10年流域污染源清单与动态数据库;发布永定河流域综合排放标准,进行基于流域排放标准的排污许可示范;提出永定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方案、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跨省界水量-水质双补偿方案及试点示范。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