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灾民安置点卫生要求要点(2017年版)
一、灾民安置点的分类
洪涝灾害灾民安置点可以根据安置场所和住宿条件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指在室内能提供较好住宿条件的临时安置点,如学校、宾馆等;此类安置场所是目前洪涝灾区安置灾民的主要形式。
第二类:指在较大空间室内集中安排受灾群众生活的临时安置点,如体育厂馆、工厂场房等。
第三类:指在室外相对集中安排的临时安置点,如搭建的帐篷和棚屋等。
根据需要,灾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做好临时安置场所的规划、建设并提出具体的卫生管理建议。
二、灾民安置点医疗服务
灾民安置点或被洪水围困地区应优先考虑设置医疗救护站,医疗救护站内有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驻点。若无法设立医疗救护站,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成立巡回医疗队,巡回医疗队每天进入灾民安置点或被洪水围困地区进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若无法通过网络进行报告,则应通过手机等方式向上级机构进行报告,由其进行代报;要做好安置点或洪水围困地区的消杀、灭虫和环境卫生工作;加强饮水和食品安全、保障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饮食安全;做好防控知识宣传和开展心理干预,消除恐慌情绪。
在灾民安置点设立规范化的医疗救护站,配备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及必要的药品器械。
三、灾民安置点卫生要求和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一)安置点饮用水要求。
1.一般一个安置点至少应有一个以上供水点。安置点水源按照优先顺序考虑如下备用水源:自来水、深井水、浅井水、雨水、地表水。要做到不喝生水,只喝开水、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等容器必须经常清洗,保持清洁;临时饮用水(井水、湖水、河水、塘水)一定要进行消毒,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人等)应提供热水供应。对于瓶装水或桶装水等则不需要进行处理与消毒,可直接供给饮用。
2.水源的选择与保护、临时供水要求和集中式供水的处理和消毒详见“洪涝灾害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技术指南”部分。
(二)安置点食品供应。
灾害期间临时安置点的食品供应要加强监督管理,把好食物制作、运输、储存、分发四个环节,加强对外源食物的宏观控制和做好灾害初期及后期的食品卫生工作,严防食源性疾病。
1.建立外源性食物的检查制度。对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做好卸货、储存、转运、分发的卫生指导。
2.把好食物分发关。分发食物时应尽量采用小包装,少量多次分发。注意不要使无包装的食物在食用前被脏手及不洁工具污染。科学制定灾民粮食分配和食物分发计划,合理分配食物,特别要注意重灾区和非计划供应灾民的粮食供给。
3.把好食物运送关。根据食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止污染的措施,注意食物运输过程中的防腐、防雨、防蝇、防尘等,所用的各种运输工具都必须经过洗刷消毒处理。不得使用化工专用车、垃圾车和近期内运过毒物的车辆等运送食物。注意上无棚顶、下无架垫的食物运输极易被污染及受潮。
4.把好食物储存关。临时储存食品的场所应保持干燥、清洁,不放杂物,食品隔墙离地存放,注意通风、防虫、防鼠、防蝇、防尘、防霉变。
5.防范营养缺乏症。要给受灾群众合理调整饮食,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重度营养缺乏者需静脉给予葡萄糖、水解蛋白、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6.预防食物中毒。在灾区提倡尽量使用煮、炖等充分加热的烹调方式,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和不清洁的水。尽量不要吃剩饭剩菜,或在确定未变质的情况下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三)安置点排泄物与废弃物处理。
安置点排泄物与废弃物主要包括粪便、污水和固体垃圾等。
1.灾民安置点均应建设临时厕所,厕所位置在安置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侧,距安置区最近距离不小于20m,最远不超过500m。蹲位最低要求:男厕按每50人设一个蹲位,同时设有小便槽,女厕按每35人设一个蹲位。厕屋要求人不露身,顶不漏雨,通风,防雨倒灌,基本无臭味,并有照明设施。粪坑按无害化要求设计或对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无粪便外溢,不污染周围环境。厕所内及周围无随地大小便现象,厕所有专人负责管理。
2.设立垃圾箱,定期清理转运垃圾;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并每日上下午各用消毒剂消毒一次,做到无异味、无苍蝇。
3.废弃物最终处理为深坑掩埋。挖出1.5m宽、1.5m长和2m深的深坑来掩埋废弃物。每天结束时,使用15cm厚的泥土覆盖垃圾,并将其压实。此深坑可供200人的群体使用10天。如果人数较多,按比例加大深坑尺寸,最多可达3m×3m。在填满深坑之前,使用厚达40cm的压实泥土将其覆盖,使其与地面保持平齐。
(四)安置点疫情监测与症状监测。
灾民安置点具有人数不稳定、情况变化快等特点,若人群中有相关传染病的传染源,极易引起相关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因此应加强对灾民安置点疫情监测与症状监测。灾民安置点的疫情监测与症状监测详见“洪涝灾害灾区疫情报告与传染病监测技术指南”。
(五)安置点消杀灭技术要点。
安置点人员集中,共用设施多,因此应重点做好住宿地区、临时厕所等公共场所的消杀灭工作,具体操作详见“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和“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指南”。
(六)灾民安置点健康教育。
针对安置点人员密集、空余时间等特点,可以对安置点的灾民开展集中式健康教育,如在集中供餐地点、集体活动等地点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有条件的可借助工具进行宣传、教育等。灾后疾病防控要点详见“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和“洪涝灾害灾后健康宣教核心信息”。
(七)灾民安置点疫情报告与处置。
详见“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要点”。
(八)灾民安置点卫生状况与人群需求评估。
详见“洪涝灾害居民安置点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