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关于印发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疫有关方案的通知(全文下载)

2017-08-02 来源:卫计委网站

附录5-2

预防性消毒工作程序

 

一、了解现场情况

消毒人员到达灾区现场后,首先进行现场调查,可根据当地灾情具体情况、污染程度、范围以及可能发生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待消毒对象的种类、性质和数量及消毒方法。

二、现场操作准备

消毒前应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备好防护用具,进行现场观察,估计污染情况,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并按面积或体积、物品种类、数量多少,正确选择消毒剂种类和拟采取的消毒方法,计算所需配制的消毒剂的用量,并注意所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保证配制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三、消毒前样品采集

必要时在实施消毒前应由检验人员先对不同消毒对象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验,以了解消毒前污染情况。

四、室内消毒前准备

室内消毒前,应先关闭门窗,保护好水源(盖好灶边井、水缸等),取出食物、厨具等,并将不需消毒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储藏好。喷雾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五、实施消毒

消毒时应主要对被洪水污染的门、地面、墙壁、家具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以表面湿润为度。室内消毒完毕后,对室外其他可能污染处,如走廊、楼梯、厕所表面、下水道口等进行消毒。对室外大环境进行消毒时,应注意让消毒液覆盖需要消毒的部位,以达到润湿为度。

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吸烟、饮食,以防止受到消毒因子的伤害与病菌感染。

六、消毒后工作

消毒工作完毕后,应将所有的消毒工具进行清洗,然后依次脱下工作衣、帽、口罩(或其他防护用具),衣服打叠好,将工作服外层表面卷在里面,放入消毒专用袋中以备清洗。最后,消毒员应彻底清洗双手,并可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也可使用符合GB27950《手消毒剂卫生要求》要求的其他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填写好工作记录表。必要时,消毒结束60min后,检验人员再次采样。消毒人员应向住家交待消毒有关注意事项后再撤离现场。

七、注意事项

(一)根据拟消毒处理的对象不同、消毒现场的特点不同,选用恰当的消毒剂和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应现配现用。

(二)消毒人员在消毒时不宜吸烟、饮水、吃食物,并劝阻其他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场所。

(三)消毒人员应谨慎细心,不得损坏灾民物品,凡需消毒的物品切勿遗漏。

(四)用气体熏蒸消毒时,应使房间密闭,要充分暴露需消毒的物品,物品要分散开,相互间要有空隙,以利药物扩散、接触;要控制消毒要求的温度、湿度及时间;食物及不耐腐蚀或怕沾染气味的物品要取出或盖严;用火加热时,应严防火灾。

(五)煮沸消毒时,水面应淹没消毒物品,应在水沸腾后开始记时。保持沸腾15min以上。

(六)在需要进行媒介生物(蝇、蚊)控制的地方,应先进行杀虫处理再消毒。


附录5-3

工作记录表格格式(样表)

1  预防性消毒工作记录

编号

消毒剂名称

 

主要有效成分含量

 

有效期限/批号

 

拟用浓度

 

配制容量

 

浓度检测方法

 

消毒地点

     

消毒日期

 

消毒对象

消毒面积/数量

消毒剂实用浓度

消毒方式(□喷洒 □擦拭

         □浸泡 □投药)

作用时间

         
         
         

执行消毒单位:

执行消毒人员:

                 

 

2 预防性消毒效果评价采样及检测结果记录

                                                    编号

消毒地点/对象

 

执行消毒单位

 

消毒日期

 

中和剂

 

消毒作用时间

 

采样人

 

检验时间

 

结果报告时间

 

采样时间

 

样本名称

消毒前样本

消毒后样本

样品编号

检测项目

结果

样品编号

检测项目

结果

               
               
               

检验单位:

检验者审核者:

                       

附件6

 

洪涝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技术指南(2017年版)

 

一、监测与控制原则

病媒生物监测原则:洪涝灾害受影响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及时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风险评估,确定是否启动规模化杀虫灭鼠工作。在实施杀虫灭鼠的区域,根据病媒生物监测科学评价杀灭效果。

病媒生物控制原则:病媒生物密度未达到启动参考指标或未发生媒介生物相关疾病时,以环境治理为主,辅以药物杀灭,加强个人防护;媒介生物密度达到或超过启动参考指标或在发生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二、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的组织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的组织工作。

(二)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杀虫灭鼠药物的集中管理、合理配置、及时分发和回收工作,做好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宣传、动员和科学防制。

三、病媒生物监测方法与控制指标

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病媒生物监测相关国家标准(GB/T 23796-2009 蝇类,GB/T 23797-2009 蚊类,GB/T 23798-2009 鼠类),因地制宜地制定洪涝灾区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一)蚊虫成虫密度监测可用诱蚊灯法、栖息蚊虫捕捉法;蚊虫幼虫密度监测可用幼虫勺捕法、路径法。

1.诱蚊灯法。

将诱蚊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200米。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蚊虫总数/灯数(单位:只 / 灯•夜)

2.栖息蚊虫捕捉法。

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定点定人,日落后1小时,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收集蚊虫,计算密度指数。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 (单位:只/人工•小时)

(二)蝇类成虫密度监测可用粘捕法、成蝇目测法;蝇类幼虫密度可用幼虫目测法。

1.粘捕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10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以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计算),分别悬挂3个粘蝇条,总计30个粘蝇条,24小时后查看粘蝇条上的蝇种及数量,记录粘住蝇类总数及蝇种(特别是优势种)。

蝇类密度指数=粘住蝇类的总数/粘蝇条总数(单位:只/条天)

2.成蝇目测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①厕所和垃圾堆(桶)周边、②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内、③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外三类环境各5处,目测苍蝇数目。每处选一点站立,观察蝇类停留面的蝇类数目,3分钟之内计数两遍,以数目较高者数字为准。除以停留面面积即为密度指数。每天定点定时观察,观测时间为10:00~16:00时。注意,当蝇类数量超过50只,计数时间不以三分钟为限。条件允许时,可以用数码相机对蝇类停留面照相后再计数。三类环境的蝇类密度指数分别取平均数,作为相应环境类型的密度指数,以总均数作为监测点蝇类密度指数。

蝇类密度=观察到的苍蝇数/停留面总面积(单位:只/平方米)。

3.幼虫目测法。

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①厕所、②垃圾堆(桶)等两类环境蝇类孳生地各3处,调查孳生物内有无蝇类幼虫和蛹孳生。记录检查的孳生物数、阳性孳生物数和每处孳生物或每单位(如100g)内的蝇类活幼虫数和蛹数。两类环境的蝇类密度指数分别取平均数,作为相应环境类型的密度指数,以总均数作为监测点蝇类密度指数。

蝇类幼虫孳生密度=发现的蝇类幼虫和蛹数/阳性孳生物数(单位:处或百克)。

(三)鼠类的密度监测方法可用夹夜法、盗食法或鼠迹法。

1.夹夜法。

在现场每晚放鼠夹100只以上,其中外环境每5米布放一个,室内每15平米布放一只。翌晨收齐所投鼠夹,记录有效夹数、捕获鼠种及数量,折算成每100只夹的捕获鼠数即为鼠密度。

鼠密度=(捕获鼠只数÷有效夹总数)× 100% (单位:捕获率%)

2.盗食法。

在灾民安置点室内外放置至少30堆诱饵或灭鼠毒饵,诱饵放置范围为灾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每堆诱饵之间相距至少5米,24小时后观察诱饵是否被鼠类取食,记录被取食的诱饵堆数。

鼠密度=(被鼠类取食的诱饵堆数÷诱饵总堆数)×100%(单位:盗食率%)

3.鼠迹法。

检查灾民聚居区帐篷内、周边环境、垃圾站点、厕所等累计2000延长米的鼠迹(包括鼠洞、鼠粪、鼠咬痕迹及鼠道),记录鼠迹数目。

四、应急控制措施

(一)蚊蝇控制措施。

1.孳生地控制。

1)要定期清除有蚊幼虫孳生的小型和中型水体。其中小型容器积水可以将积水容器清除或反扣来清除积水;积水坑洼可以用泥土填平。

2)要定期清除暴露的人畜粪便,公共厕所或简易厕所的粪便需及时清除。

3)各种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需要日产日清,转运到专门的垃圾处理场所。

2.成虫的化学控制。

1)在临时居住帐篷或住所内与周围5 m~10m范围外环境,喷洒杀虫剂,防止蚊、蝇、蚤等病媒生物的侵害。

2)集中供餐点、厨房及其周围环境,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滞留喷洒,每2周一次,若蚊蝇密度仍较高,可采用含氯菊酯和S-生物烯丙菊酯的杀虫水乳剂超低容量空间喷雾快速杀灭蚊蝇,每1~2天一次。

3.幼虫的控制措施。

1)对垃圾点、简易厕所粪坑等蝇类孳生地,可使用0.5%吡丙醚颗粒剂进行孳生地处理,厕所内墙壁及其周围可用0.025%溴氰菊酯或0.05%顺式氯氰菊酯滞留喷洒。

2)对蚊幼虫的孳生场所,要及时清除生活区周围的小型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对有大量蚊虫孳生的容器、水坑或池塘,应喷洒可控制蚊幼虫的化学杀虫剂。

4.个人防护。

1)在居所内装置纱门、纱窗等防蚊、蝇设施,可使用蚊香防蚊,尽量使用蚊帐、药物浸泡蚊帐或长效药物蚊帐防蚊。

2)在蚊密度高的地方,可对现场工作人员和群众要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穿长褂长裤或使用驱避剂防蚊驱蚊。

(二)鼠类防制措施。

1.要管理好粮食,防止鼠类取食;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日产日清;临时搭建帐篷内的地面尽量做到硬化,减少鼠类孳生的可能。

2.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杀鼠剂,在潮湿环境中应使用蜡块毒饵。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急性鼠药。

3.灭鼠前做好宣传、告知。

4.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诱饵放置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位置,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和警示标示,以防误食。

5.投放毒饵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

6.投饵结束应收集剩余毒饵,医疗部门要做好抗凝血剂中毒急救的准备。

7.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

五、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启动和终止

实施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指标:蚊虫的停落指数大于1只/(人•次)或蚊虫路径指数大于0.5处/km或采样勺指数大于3%,可实施灭蚊工作;粘蝇条法蝇密度超过10只/(条•d)或目测法蝇密度超过1只/m²,可实施灭蝇工作;鼠迹法检查路径指数大于3处/km或鼠夹法捕获率高于1%,可实施灭鼠工作。当群众对病媒生物投诉增多或有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时,应实施杀虫灭鼠工作。

六、风险评估和工作总结

洪涝灾害发生时,由病媒生物专业人员通过对洪涝灾情、传染病疫情和洪涝灾害现场病媒生物监测情况的了解,结合当地本底资料,分析确定病媒生物种类、发生范围、发生强度,并判定病媒传播疾病发生风险和趋势。风险评估应贯穿整个洪涝灾害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可以采用专家会商法或风险矩阵法,或者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主要围绕重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结果、当地以往相关传染病流行情况,以及灾区当前的整体卫生状况,对相关传染病的风险和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洪涝灾害现场工作结束前,应完成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洪涝灾害现场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人员及分工、病媒生物监测结果、控制措施及控制效果评价,经验和建议等。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