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
3.1 气溶胶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 9 —
研究内容: 开展气溶胶、云、降水的地面、飞机和卫星综合
科学观测实验;研究气溶胶对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及其
机理;探究气溶胶对降水发生时刻、强度、潜热和辐射的区域影
响、形成机理和可能的反馈机制;构建高污染条件下的气溶胶-
云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案。
考核指标: 产生不少于4个夏季的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和对流
性云、降水的地面、飞机和卫星综合观测数据集;产生 1种云内
潜热反演算法并形成相应产品;形成1套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参数
化方案,京津冀区域模式降水评分提高8%。
3.2 强风暴起放电过程和雷击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发展高精度闪电通道实时三维成像技术,结合新
型气象探测手段,开展自然和人工触发闪电综合观测,研究雷击
过程及其效应,研究强风暴闪电多维度信息与雷暴结构的时空配
置演变规律,发展雷电预警预报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闪电通道实时连续三维成像系统;明确雷击
破坏效应,建成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给出融合闪电多维度信息的
参数化方法,建立雷电0-12h临近预警和短时预报一体化的业务
示范平台。
3.3 台风强度/结构变化的关键动力-热力过程及预报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台风强度/结构变化的关键动力-热力过程机
理;研究卫星等多源资料在台风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发展台风— 10 —
初始化及卫星等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台风强度与结构预报的不确
定性;开展3-7天台风强度、结构预报的新理论及数值预报模式
关键技术的研究;发展台风集合预报和统计动力预报的新方法,
建立实时台风监测预报试验示范平台。
考核指标:提供时效达3-7天、精度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的实
时台风路径、强度、结构的客观预报产品;建立西北太平洋台风
风雨分布监测预报国际合作技术应用示范平台。
3.4 垂直综合气象观测技术研究及试验
研究内容:研究探空、微波、激光等多种垂直观测相结合的
协同观测方法,以及多种遥感观测结果互为附加信息或约束条件
的反演技术;分析比较各种设备的垂直探测能力,研究多种观测
数据的比对、检验和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主动和被动遥感相结合
的大气三维结构及垂直廓线的综合探测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大气垂直综合探测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多
种气象要素实时观测数据的集成融合方法;建立综合气象观测数
据实况场及三维可视化显示和检验分析平台;在 2-3个超大城市
开展不少于一年的综合观测试验。
3.5 东亚区域气象资料融合技术研发及大气再分析资料集建立
研究内容:收集整理东亚区域观测资料并结合我国气象业务
观测资料, 充分利用雷达、 卫星、 地基GPS/Met等高时空分辨率
观测资料;完善资料质控方法,形成再分析观测资料集;研究适—
11 —
用于对流尺度的高分辨率资料同化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区域再分
析资料同化系统;优化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发展再分析技术,建
立适合东亚区域的高分辨率再分析系统; 建立长时间序列高分辨
率再分析资料集并完成检验评估。
考核指标: 建立适合于水平分辨率不小于 3公里的对流尺度
循环同化技术体系,并可业务化运行;建立东亚再分析资料,时
间范围含1950-2018年,水平分辨率不低于3公里,性能优于全
球再分析资料,并实现资料共享。
3.6 高精度可扩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发展对大气多尺度运动具有高仿真模拟能力的大
气数值模式新算法,研究尺度自适应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法和软件
库。研究灵活的高可扩展性并行框架,适合未来众核计算环境下
与地球圈层其它分量模式耦合。
考核目标:研发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其大气运动的守恒属
性和对多尺度大气运动的仿真性显著优于目前业务使用的半隐式
半拉格朗日格点模式,精度不低于 2阶,局地灾害天气快速预报
预警达到百米级分辨率,全球/区域一体化满足全球数公里分辨率
预报需求, 并行构架带有耦合器功能且能支持十万核运行。预报
可用性从7天提高至8.5~9天。
3.7 短期精细化无缝隙预报技术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影响天气发生的环流形势和大气环境条件—
12 —
的典型信号特征及客观量化识别方法;研发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同
化技术和公里尺度模式技术;发展短时短期灾害性天气精细预报
技术和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发适用于我国复杂下垫面和地形条
件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化格点解释应用技术; 建立24h内无
缝隙灾害性天气和精细化预报系统。
考核指标:建成快速更新的全国3公里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
在前12小时的预报水平明显优于同期的全球模式; 建成24小时
内灾害性天气和气象要素逐小时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产品,预报
准确率平均提高5-10%。
3.8 副热带地区区域模式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复杂下垫面( 城市化、湖泊分布、地形及海
陆分布)对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的影响研究,改进高分辨率区域
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0-6h气象要素外推与数值预报的融
合方法;发展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和集合预报产品的短时预报
技术和集合概率预报方法;建立24h区域精细化预报系统。
考核指标:建成高分辨率( 1小时更新、 1公里空间分辨率)
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在前12小时的预报水平明显优于同期的全球
模式, 并在华东区域开展应用;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5-10%左右。
3.9 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高效率、高精度且具备良好物理仿效能力的
数值算法,基于全球准均匀网格等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具备多尺— 13 —
度(大气环流尺度至云分辨尺度)应用潜力的模拟框架系统;发
展非结构网格球面高精度、正定保型传输算法。
考核指标: 建成分辨率灵活可调( 10-100公里)且具有高效
数据结构的非结构网格系统;发展对方程物理约束具有较强模拟
仿效能力的离散化策略;建立计算精度在 2-3阶的非结构网格传
输算法;建立稳定性、效率和精度能够满足未来天气气候一体化
模拟需求的模式框架。提高0~90天无缝隙预报能力。
3.10 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方法和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模式集合预测理论和方法,发展具有动力
学意义的多模式集合最优信息提取和解释应用技术,开发中国多
模式集合( CMME)系统业务平台,开展基于CMME系统的确
定性和概率性预报产品研制和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提出分别针对初值不确定性和模式物理过程不确
定性的多模式集合预测理论和方法。形成基于动力学诊断的多模
式集合最优信息提取和解释应用技术。建立中国多模式集合气候
预测业务系统,实现基于5-6个气候模式的集合预测能力,开展
实时的次季节-季节尺度气候预测,集合预测技巧高于单模式预测
3-5%。 建成多模式集合系统运控与数据集散平台, 形成逐日更新
的次季节至季节尺度无缝隙集合预测业务产品体系。
4. 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4.1 大范围干旱监测预报与灾害风险防范技术和示范—
14 —
研究内容:研究大范围长历时气象、水文、农业干旱灾害成
灾机理、演变规律及历史序列重构方法,构建综合干旱监测评估
技术以及旱情预报技术,研究旱灾风险动态评估及灾害防范技术,
在典型区域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长序列历史干旱灾害数据库,构建重大干旱
灾害监测、预报和风险动态评估技术体系,在 3个区域开展示范
应用,旱情监测评估精度提高 20%,旱情预报精度提高10%, 成
果纳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应用。
4.2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分析山区暴雨洪水时空演变特征和不同地区成灾
山洪暴雨阈值,研究山洪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与体系,开展山洪
模拟模型和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研究,研发基于暴雨与土壤含水量
动态监测的山洪灾害实时动态预报预警集成技术,构建山洪灾害
动态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山洪模拟、动态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型;在全
国4个典型流域开展示范应用, 构建山洪灾害动态预警与风险评
估平台, 山洪洪峰流量预报精度由40%提高到50%, 山洪灾害预
警期延长20%以上,山洪灾害应急抢险应对处置时效提高10%。
4.3 堤防险情演化机制与隐患快速探测及应急抢险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开展全国重点堤防现状调研、分类、工程信息建
库与信息化管理研究,研究堤防管涌、冲刷、崩岸、漫顶溃决的— 15 —
破坏机理与险情演化机制,研究堤防工程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安
全控制标准和安全运行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堤防风险识别与监测
预警技术,研发堤防隐患快速探测、应急抢险、快速修复技术与
装备,研究险情处置应急预案和应急避险技术。
考核指标:建立重点堤防工程全寿命服役期安全数据库,研
发堤防隐患快速探测预警设备3套以上, 提高堤防隐患探测精度
20%,研发堤防工程抢险关键技术与装备 2-3套,应急抢险效率
提高30%,在3项以上工程开展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