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全文下载)

2017-08-01 来源:科技部网站
点击下载全文:   国科发资〔2017〕213号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
   国科发资〔2017〕213号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国科发资〔2017〕213号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部署,按
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
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围绕大地
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
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
范、 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综合防范等 5项重点任务开展科
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为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的国
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地震灾害、重大地质灾害、极端气象
灾害、重大水旱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
成灾理论、关键技术、仪器装备、应用示范、技术及风险信息服
务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并完善从全球到区域、单灾
种和多灾种相结合的多尺度分层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仪器装备的标准化、—
2 —
产品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
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2017
年拟优先安排30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
费总概算约6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
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
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至少要达到
1:1以上。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
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 1-2项,根据中期评估
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
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6个,项目所
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本专项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大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
1.1 强震危险区活动地块与孕震模型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主体地区与强震高危
险区重合的区域,以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指导,研
发基于深部行为和物理机制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孕育动力学模
型;研究我国大陆强震构造环境的具有时间相关性的强震地点预
测理论。
考核指标: 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区域强震孕育动力学模— 3 —
型,研发2个以上具有时间相关性的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
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1部。
1.2 区域三维精细壳幔结构研究与巨震震源识别
研究内容: 开展京津冀城市群及环渤海地区高分辨率宽频带
地震台阵观测,在雄安、通州等重点区域开展超密集流动台阵观
测,研发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精细成像技术,识别京津冀地
区巨震震源,建立重点区域精细结构模型;开展沉积盆地浅层细
结构探测和长周期强震地面运动研究。
考核指标: 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建立横向分辨率 1km级地壳
上地幔P波和S波速度、深部10km级间断面的三维结构模型,
建立7级以上大地震震源深部指标体系, 建立沉积层结构模型和
1秒以上周期的强震地震运动分布图。
1.3 重点强震危险区多尺度结构模型及强震孕育发生背景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重点强震危险区多尺度地下结构和变形特
征,获得不同尺度的三维结构模型,评价并验证结构模型和震源
参数的可靠性和精度;研究获得岩石圈各向异性结构和变形模式,
研究区域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建立区域强震孕育发生的结
构和构造模型。
考核指标: 建立川滇地区等重点强震危险区岩石圈三维速度
结构、衰减和各向异性模型及变形模式,分辨率达50公里;建
立高分辨率的断裂带三维结构模型,横向分辨率达3-5公里;—
4 —
提出精细结构时间变化特征。
1.4 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活动构造框架、近海域与俯
冲带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模型,建立海域深厚淤泥和海床
地形模型,研发海域俯冲带地震影响及地震动传播规律,形成海
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系统。
考核指标: 建立海域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模型(典型海域
比例尺不小于1:100万) ,研发深厚淤泥和海床地形模型及地震动
预测模型2-3项,构建海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系统 1套,编制
3个典型海域地震参数区划图。
1.5 基于密集综合观测技术的强震短临危险性预测关键技术
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地壳断层研发基于密集地震台阵、地球化学、
地壳形变、岩石地温等观测技术的强震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技术。
研究基于震例资料和震源物理模型的异常判定技术,建立强震短
临预测模型,给出年尺度强震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 建设强震短临危险性判定基础数据库 4~6套; 开
发实用化短临危险性预测软件5~7套; 搭建1套危险性判定技术
综合服务系统。
1.6 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城市建筑强震反应观测新型传感器及组网观— 5 —
测技术;研究基于多元数据的工程结构地震破坏监测方法和性态
评估方法;建立基于性态的区域和城市大震风险动态评价指标和
评估体系;研发区域与城市大震灾害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系统;
开展典型区域和城市应用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 研发工程强震反应观测新型传感器 20套,组网
观测技术5项; 建立工程结构易损性动态分析模型 5项。 建立区
域和城市大震风险动态评价指标30项。风险评估空间分辨率达
到1公里级,城市实现重要单体建筑风险动态评估功能。完成工
程示范应用2-3项。
1.7 大型、新型工程结构地震成灾机理与减隔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强震区城市群与大城市交通、能源等重大基
础设施中的大型、关键工程结构,如:高层建筑、大型复杂交通
枢纽、城市地下管廊等,开展地震非线性反应与损伤破坏模拟、
失效破坏模式与灾变机理模型、基于灾变模型的减灾技术理论与
方法及技术等研究,研发抗震、减震、隔震新的结构体系,发展
抗震、减震、隔震设计理论。
考核指标: 建立基于性能和失效模式控制的抗震设计理论与
方法, 研发5种以上高性能和绿色环保的结构抗震新体系、 10项
以上结构减隔震控制新技术,形成2部以上抗震设计规程或规范,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成果8项以上。
1.8 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6 —
研究内容: 研究轨道交通、燃气管网等重大工程强震影响下
安全运行状态评估方法、预警预测模型与策略;研究重大工程的
处置风险概率模型、处置策略、误报恢复及震后恢复运行技术;
研究地震预警信息实时接收平台,研制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终
端系统及紧急处置系统;开展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 形成紧急处置技术及恢复运行成套技术体系;研
制重大工程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终端系统(装置)及紧急处置
软硬件系统4套以上;组织轨道交通、燃气管网等企业在重大工
程设施开展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应用。
1.9 大地震灾后灾情快速调查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发基于无人机的震后快速动态灾情调查和分
析技术系统;研究基于卫星遥感的震后动态灾情调查和快速分
析技术;研发地震应急期灾区社会影响调查技术与分析系统;
研发基于多通信手段的应急现场灾情采集技术系统;研发现场
烈度图动态生成技术和模式;研究基于现场实时信息的损失动
态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 灾情分析模型误差30%; 形成基于无人机与卫星
遥感的震后动态灾情调查技术系统,可在 24-72小时多期成图;
损失动态评估技术模型误差30%, 构建1套空天地一体化现场后
方协同灾情综合研判和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实现与后方协同功能,
并在典型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7 —
2. 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
2.1 强震区特大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长期效应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断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质灾害效应及成灾
模式,开展斜坡地震动响应机制及其动力致灾机理研究,确定隐
患区早期判识方法,建立滑坡泥石流运动分析模型;研究强震区
灾害动态演化机制及长期效应,揭示震后泥石流形成机制并建立
其分析模型和地质灾害风险预测方法技术,研发基于地质灾害链
的综合监测预警技术与仪器设备。
考核指标: 揭示强震区特大滑坡泥石流致灾机理及长期效
应,提出3项地震区斜坡稳定性和泥石流危险性定量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隐患成功识别率不低于 25%, 建立次生灾害( 链)观测
与模拟平台2个, 研发地质灾害链监测预警仪器设备 1套, 形成
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2.2 水动力型特大滑坡灾害致灾机理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强降水和库水变动环境下特大滑坡破坏机制,
提出滑坡失稳判识模型;揭示水动力型滑坡致灾过程与时空演化规
律,研发灾害链空间预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创新滑坡智能互联监测
预警技术,发展水动力型滑坡新型防护结构设计方法与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强降水和库水变动环境下特大滑坡评价方法
2项,提出滑坡灾害链空间预测与风险评估技术2项,发展新型
结构阻滑工程设计方法3项,形成发明专利4项以上。— 8 —
2.3 岸坡堤坝滑坡监测预警与修复加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膨胀土岸坡和堤坝滑坡渗透演化规律,建立
全生命期行为预测模型和渗透失稳预警方法;提出膨胀土岸坡和
堤坝滑坡渗透滑动无损探测的检测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不同渗透
滑动条件下的柔性防渗墙防控设计理论方法,形成岸坡和堤坝渗
透滑坡的柔性防护非开挖修复集成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柔性防渗墙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征求意见
稿)1项;形成岸坡和堤坝渗透滑坡检测识别技术发明专利不少
于4项;堤坝渗透滑坡在线修复防控技术示范推广5处。
2.4 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防治关键技术及标准化体系
研究内容:建立滑坡灾变控制模型,提出与演化阶段相适应
的重大滑坡综合控制体系,研究基于演化过程控制的抗滑桩和锚
固工程优化设计技术;构建滑坡-防治结构体系多参量时效稳定性
评价体系、防治方法技术标准,建立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防治关
键方法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滑坡综合控制体系,分别提出抗滑桩和
锚固工程优化设计方法;形成发明专利不少于 5项,建立基于演
化过程的滑坡防治关键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1项,开展复杂
滑坡防治应用示范2处。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