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应用
示范类)
研究内容:按照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划纲要》“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的区域战略,面向长江经济
带中长三角城市群,选择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规划明确、
需求迫切的省市或特色区域,围绕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以及构
建高附加值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等,开展综合科技
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整合资源分享与服务集成等技术成果,
研究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技术,开发典型区域科技服务资源池,
研发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重点推进链式孵
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的发
展。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为长三角以服务经济— 17 —
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考核指标:整合长三角城市群 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
形成长三角特色区域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区
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培
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为3类及以上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重点
产业提供服务, 服务核心企业10家、 中小企业1000家。 在区域
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科技服务资源池构建等方面,发表学术
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10项, 制
定区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部分争取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
4.4 成渝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按照国家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面向成渝城
市群, 选择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 规划明确、 需求迫切的省市
或特色区域, 开展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面向成渝城
市群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代
服务业集群的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服务及资源集成等技术成
果, 研究资源集成应用技术, 开发典型产业科技服务资源池, 研发
具有成渝城市群特色的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选择重点推进科技
云服务产业以及业务流程与业务数据、 检验检测、 科技金融、 创业
孵化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的发展。实施区域综合科
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 为汽车、 工程机械、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装备— 18 —
制造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考核指标:整合成渝城市群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 形
成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区域
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培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服务实体
经济重点产业3类及以上,服务核心企业10家、中小企业1000
家。在区域科技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平台研发以及应用示范工程
实施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
著作权不少于10项,制定区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部分争
取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
4.5 哈长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 应用示
范类)
研究内容:按照国务院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选择科技服务
业发展基础良好、规划明确、需求迫切的省市或特色区域,开展
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
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整合资源分享与服务集成等技术成果,
研究科技资源集成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哈长城
市群典型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科技金融、研发设计、
产业孵化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的发展。实施区域
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为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控
制设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以及中蒙
俄经济走廊建设等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19 —
考核指标:整合哈长城市群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 形
成区域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完成具有哈长城市群特色的区
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培
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服务3类及以上重点产业,服务核心企业
10家、中小企业1000家。在区域科技综合服务应用技术以及应
用示范工程实施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申请专利
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制定区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3
项,部分争取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
4.6 知识产权信息共享与运营服务应用示范(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整合服务科学理论成果与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成
果,研究知识产权大数据自动采集、智能标引技术;研究知识产
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技术;研究知识产权数据深度加工、
智能检索、 对比分析、 智能组合分析、 自动估价、 隐性知识挖掘、
知识推送等技术;研究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产权开放与保护的
模式和机制;规范知识产权数据的基础加工过程和方法;研究知
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理论与模式;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资
源共享平台,面向企业提供基础性知识产权服务;研究知识产权
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运营模式;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产权运营
服务,制定运营服务流程,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面向科
技园区、产业、区域开展知识产权运营示范;研究知识产权服务
质量评估规范和技术,建立一套面向质量提升与流程管控的服务— 20 —
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适用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的知识产
权服务支撑技术体系,为开放、开源、共享条件下的知识产权的
运用和保护提供技术保障。突破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挖掘与加工技
术,提高知识产权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标准化服务建设,建
成国家知识产权基础服务设施,形成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支撑技术,提高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响应速度。建成 1个以上
跨区域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培育 1家专业服务核心企业。
形成1个以上跨区域的知识产权服务联盟, 覆盖全国的国家知识
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
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制定国家、 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1
项以上。
4.7 面向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孵化服务平台应用示范( 应
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创意、创新、创业服务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理
论体系,研究创业项目的评估技术,从概念框架、技术创新、商
业模式、团队结构四个方面建立面向创业项目的评估模型和推演
模型;研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远程技术、虚拟仿真、物联网
等技术手段在虚拟孵化中的应用;研究虚拟孵化过程中的服务包
自由组合技术,自动依据需求、服务、所在地等进行现有资源的
快速匹配技术;研究在线孵化的全流程服务支撑技术,为在线入—
21 —
孵审核、在线项目路演、虚拟孵化空间管理、企业需求跟踪、企
业服务的提供、企业招聘的对接、以及在线产品的发布等提供技
术支撑。研究面向区域内创新创业团队需求提供全链条服务的数
据模型、服务模型、资源聚集方法、需求响应模式;面向专业技
术领域的创新创业,依托专业化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大学科
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研究开放式协
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面向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检验
检测、模型加工、中试生产、产业化制造、市场推广等能力的建
设模式和机制,形成围绕专业技术领域的完整研发创新链;围绕
“ 创业苗圃+孵化+加速” 这一创新创业链条, 提供结合行业特征
的专业领域的技术、信息、资本、供应链、市场对接等个性化、
定制化服务;在专业技术领域、跨境创业、高校创业等方面开展
应用示范,形成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
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创新创业体系。
考核指标:完成创意、创新、创业服务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理
论体系架构,完成面向创业孵化项目的在线评估与推演技术研发,
突破关键技术50项以上,形成2个基于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在线
孵化体系,每个平台孵化项目累计超过1000个。形成2个跨地
域、面向创新创业过程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创业孵化综合服务平台,
突破关键技术20项以上,服务覆盖全国主要“ 众创空间”、专业
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多个专业技术领域—
22 —
的创业孵化服务联盟。培育2家专业服务核心企业。累计发表学
术论文2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 20项,制定国家、
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
5. 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
5.1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民族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
关键技术,汇聚各类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资源,建立中华民
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素材池,研究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素材标
识规范,建立标识管理与解析服务系统,开发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数字化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数字文化
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服务模式,为民族民间艺术
剧目创作和工艺产品制作提供多功能社会化服务;研究开发博物
馆藏品文物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服务技术与系统,在博物馆及互联
网展陈等领域开展实证应用。
考核指标: 采集和汇聚各地区各民族戏曲、 舞曲、 传统音乐、
民间故事、传统节庆等文化资源数据50万件以上,形成以内容
管理为核心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标识管理体系;民族民间传统艺
术数字化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具备百万人次/年的支撑能力,运
营示范期间的服务收入不低于 500万, 实现民族民间艺术数字资
源的公益服务与商业服务的并行互惠运营;制作数字化虚实展示— 23 —
藏品不少于1000件,博物馆及互联网展陈的观展人数不低于 10
万人;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20篇,出版论著不少于2部,申请
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
业标准不少于3项。
5.2 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藏文语言结构及文字构成规律,研究藏文文
献资源数字化采集、版面分析与文字识别技术,开发藏文文献标
准体和手写体扫描识别系统,研发特种环境藏文文献数字化无损
采集系统与装置,支持典册文献的无损采集,建立藏文文献资源
数字化协同工作平台,构建藏文文献数据库和知识库,开展藏文
化资源传承保护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藏文文献数字化无损采集系统与装置不少于
1套,采集藏文文献资料不少于10000册本,标准体文字识别率
不低于95%, 手写本识别率不低于85%; 建立具有藏文文献数字
化资源制作、发布、管理与服务功能,支持社会性文献服务的协
同创新工作平台,建成开放式藏文文献资源中心;发表学术论文
不少于10篇,出版论著不少于1部,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
权不少于10项。
5.3 知识服务领域关联标识符注册解析系统与应用示范( 应
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基于我国主导制订的数字内容关联标识符( ISLI)—
24 —
国际标准和相应国家标准,研制ISLI标准在知识服务领域的系列
应用标准,基于ISLI底层技术框架研发知识服务领域关联标识符
注册解析及应用系统,构建以知识内容注册管理为核心的全媒体
资源标识管理体系,实现跨媒体内容知识资源的统一标识、数据
交换、虚拟调度、透明访问、版权追溯和跨平台协同管理,并开
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0项以上,系统支持主流手机和
PC操作系统,具备百万级在线用户支撑能力; 知识标识编码发放
不少于200万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
作权不少于20项, 制定国家、 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6项。
5.4 专业内容知识服务众智平台与应用示范( 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 基于ISLI应用标准, 建立开放式专业内容资源知
识服务众智平台,提供众智化知识自动抽取、关联关系构建和标
识、知识定义与协同编辑等多形态专业内容产品开发加工制作工
具,支持多形态专业内容知识产品开发;提供原创知识确权、定
价评估、知识搜索、数据分析等知识资源资产管理功能;提供在
线知识问答、个性化知识求解、知识竞价交易分成等知识服务与
运营功能; 支持PGC与UGC方式相结合, 支持多人多任务大规
模集群处理、平台信息安全和业务流程优化处理。创新知识服务
新模式,探索跨领域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知识服务新形态,
开展实证应用示范。—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