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 互
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
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 现代服务业” 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
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
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
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 以“ 创新、 开放、 分享、 协同、
融合” 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
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
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
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 产学研
用” 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
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
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
2 —
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
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
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
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 2017-2021年) 。
2017年,拟在5个方向,按照基础研究类、共性关键技术类、
应用示范类三个层次,启动不少于24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
总概算约4.6亿元。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
用, 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共性关键技术类、 应用示范类项目,
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最低一级标题 ( 如1.1) 的研究方向进行。
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
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最低一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
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不超
过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 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
责人。
指南中“ 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 是指: 在同一研究方向下,
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
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
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根
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3 —
1. 现代服务科学理论
1.1 众智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面向由不同类型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物品
等众多智能主体在线互联构成的自组织生态化众智网络系统或新
一代现代服务体系,研究建立相关智能主体的网络心智模型以及
智能主体之间的智能互联模型与算法;研究建立众智网络生态结
构理论,探索众智网络生态结构演化动力、演化机理与演化路径;
研究众智网络智能交易理论,建立众智网络交易规则、需求规律
及精准需求智能获取方法,供给规律及精准供给智能获取方法,
智能交易评估方法;研究众智网络智能度量方法,建立智能匹配
交易方法;研究众智网络进化理论,建立专业知识进化方法,业
务过程协同进化机理与算法;研究建立众智网络鲁棒性理论等;
研制新一代现代服务实验平台,在新兴服务业关键领域进行应用
验证。
考核指标:在众智网络生态结构理论与方法、智能交易理论
与方法、智能度量方法、智能进化理论与方法、智能主体网络心
智建模与互联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基础理论与方法突破,出版
论著5部以上, 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 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
软件著作权50项以上, 制定国家、 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20项以
上。研制的新一代现代服务实验平台能够体现本项目的主要基础
理论与方法,并在新兴服务业关键领域得到验证与实践。—
4 —
1.2 分布式科技资源体系及服务评价技术研究 ( 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构建多领域多学科多主体科技资源模型、异种异
质异构科技资源集成模型、资源核心元数据与服务核心元数据模
型,建立科技资源标准体系。面向资源科技云平台与业务科技云
平台及其B2B/B2C/C2B/C2C等不同类型的分布式资源协同服务
需求,研究跨平台分布式科技资源协同运作机制与协同服务模式。
面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及其应用工程的实施需求,研究科技服务
统计、分析和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及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
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支持资源协同与业务协同的科技资源模型、
分布式科技资源体系以及协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科技服务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出版论著不少于1部,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30
篇,在专业科技资源与业务科技资源方面制定行业或联盟或企业
标准不少于7项,部分争取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理论技术成果
在区域综合科技服务或科技服务产业技术联盟等得到应用实践。
1.3 资源分享与分布式资源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 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究开放式综合科技资源池架构、组织模型与标
准,基于科技云平台的动态多粒度复杂资源汇聚、分析、搜索与
共享技术,基于科技大数据的精准服务技术等。研究资源分享模
型与开放分享理论,包括资源属性与分享机理、平台资源分享模
型与商业模式、资源协同消费机制等。面向典型行业或区域,研— 5 —
究分布式资源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包括面向资源科技云平台与业
务科技云平台的跨平台分布式资源系统模型与标准、跨平台分布
式科技资源协同机理、基于B2B/B2C/C2B等的分布式资源协同
服务模式,基于分布式资源巨系统的资源聚集、精准搜索、智能
匹配、智能交易与开放分享理论。
考核指标:初步形成开放式科技资源池与资源分享理论,突
破跨平台分布式资源协同服务理论,出版论著不少于 4部,发表
学术论文不少于7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50项, 在科技资源池、 分布式资源系统及精准服务等方面, 制定
行业或联盟或企业标准不少于13项,部分争取形成国家标准或
草案。理论技术成果在区域综合科技服务或科技服务产业技术联
盟等得到应用实践。
1.4 服务价值与文化传播评估理论与技术( 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究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环境下技术、服务、数据
与内容资源价值综合评估体系与定价机制,形成原型系统和实证
应用;研究中国文化要素体系及文化附加值评估方法,构建中国
文化元素知识库与素材库,开发文化附加值评价数据分析和素材
重构交互设计系统软件,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衍生品及
旅游等典型领域形成实证应用;研究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国家
文化与国民文化特征、成因、核心要素、时空环境影响、宗教信
仰、民族特质等形成机理,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国家文化构造模— 6 —
型和国民文化正能量传播模型,形成适用的评估标准与分析规范。
考核指标: 提出平台服务经济环境下知识产权、文化附加值、
文化传播等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模型 3套以上; 构建中国文化知识
库、素材库,开发服务价值评估、文化附加值评价数据分析、文
化素材重构交互设计等系统软件不少于 3套以上; 突破4项以上
文化制作核心关键技术, 文化产品制作效率提高20%以上, 在重
点领域形成文化产品创作与制作服务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提出基
于数据分析的国家文化构造模型和国民文化正能量传播模型不少
于2套,技术成果应用数不少于10件,转移转化不少于3件,
形成对国家及相关部委文化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报
告不少于2份;出版论著不少于3部,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60
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0项,制定国家、行业
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12项。
1.5 视听媒体收视调查与文化品牌评估理论与技术( 基础研
究类)
研究内容:研究视听媒体与网络媒体传播模型,形成基于大
数据统计分析的收视调查方法,研制收视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汇
聚处理平台,研究视听节目综合评价维度和指标,建立视听节目
综合评价体系,在广播电视领域开展实证应用;研究文化品牌价
值和互联网影响力评估技术模型,建立文化品牌数据资源库,开
发文化品牌价值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系统和文化品牌互联网影— 7 —
响力指数系统,开展实证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文化品牌价值评估、视听节目综合评价等理
论模型2套以上; 突破6项以上文化收视调查评价与文化品牌影
响力评估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文化品牌资源数据库,开发视听媒
体收视率数据分析、文化品牌智能决策服务系统等软件 2套以上,
研制收视数据采集辅助装备3套,收视数据不少于1000万的用
户数据, 节目评价不少于5000个节目段; 出版论著不少于2部,
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40篇,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2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8项。
2. 服务关键核心技术
2.1 跨界服务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分析现代服务业中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的一般规
律以及未来服务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探索服务跨界融合的基本
概念与形式,突破传统服务三角服务关系模型,研究面向现代服
务业、支持多类型主客体、目标、价值建模的新型服务模型,并
基于该模型建立跨界服务理论;研究典型跨界服务模式、服务模
式定量计算、服务质量管理、跨界服务集成、跨界服务设计等服
务跨界融合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不同的服务跨界案例,研制
支撑跨界服务的技术平台载体,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10种服务跨界融合的典型模式,形成多学
科交叉的服务跨界融合理论方法,完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 8 —
报告2份,突破30项以上服务跨界融合关键技术,开发包括80项
以上支撑工具和软件服务的服务跨界融合支撑载体。出版论著 3
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80~
100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 25项,形成20个示范
应用和典型案例。
2.2 智能服务交易与监管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基于区块链理论技术成果,研究基于区块链的交
易主、客体基础信息验证技术;针对服务互联网模式下的去中心
化、不可抵赖、不可篡改等智能服务交易需求,研究群体智能理
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群智服务交易模型、系统架构、运行机理,
研发群智服务任务发布、协同开发及流程管理等核心功能;研究
基于主客观数据的服务交易主体信用动态评估方法,服务交易客
体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研究数据驱动的群智服务交易筛
选、推荐与匹配方法,面向多交易模式的群智合约动态构造与演
化方法,基于群智合约的服务交易实施与监管机制,面向多模态
交易客体的追溯机制等关键技术;研制群智服务交易支撑系统、
构件及工具。
考核指标: 提出一种群智服务交易系统的基本架构, 突破30
项以上群智服务交易关键技术,群智服务交易支撑系统性能与现
有主流开源方案相比提升50%以上,开发不少于80项群智服务
交易开发集成工具和软件构件, 智能交易匹配的准确率达到90%— 9 —
以上, 召回率达到85%以上, 匹配时间缩短到秒级, 在新兴服务
业、科技服务业、重点文化领域形成 5项技术集成解决方案。 发
表学术论文50篇,累计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80项,
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