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次全国“爱耳日”关爱听障人群公益行动正式启动
浙江在线-健康网3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含露)世界上有两种语言是不分国界的,一个是影像,另一个是音乐。两者恰好代表了我们最重要的两种感官:视觉和听觉。
今天是3月3日,第18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防聋治聋 精准服务”。根据《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
这个目标,浙江有信心实现吗?
今天上午,浙江省残联联合杭州市残联、杭州市民政局、下城区政府和浙江在线等单位,在下城区朝晖公园组织开展了“健康浙江·美丽新声”关爱听障人群公益行动。上午10点,随着启动仪式开幕,也标志着浙江省、杭州市2017年度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启动。
如何让他们开口说话?“防聋治聋”任重道远
据调查,中国8500多万残疾人中有2780多万是听障残疾人,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人,每年新增的听障儿童更是超过6万。在浙江,听力残疾人群约有105万人,是残疾人中最庞大的群体。
“刚出生的宝宝如果没有听觉功能,语言形成就非常困难,人类的听觉语言中枢在5岁左右就发育完成了,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没对听障儿童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开口说话。”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浙医二院耳鼻喉科主任杨蓓蓓教授。她惋惜,很多未经治疗的聋儿最终会成为哑巴,如何帮助他们开口说话是社会各界努力的方向。
值得庆幸的是,来自全社会的关爱让不少人重返有声世界:
自2008年起,由省残联、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实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为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符合适应症患者免费提供一侧人工耳蜗植入;
2015年1月1日起,省人力社保厅将国产人工耳蜗纳入医保;
2016年省财政厅、省残联、省民政厅在浙江省联合启动残疾儿童康复补助的政策性安排,规定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机构提供的基本康复训练,每人每年补贴最高2.4万元。
但“防聋治聋”依旧任重道远,在杨蓓蓓教授看来,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听障儿童、成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概念很陌生,因此在受助渠道畅通的条件下,教育宣传工作亟待加强。
此外,老年群体对听障问题存在不少误区。“因为助听器难看,或者觉得听力会越戴越差而拒绝使用的患者,会慢慢因正常交流受限产生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杨蓓蓓教授希望,通过此次关爱听障人群的公益行动,提高群众爱耳护耳意识,减少听力残疾发生
在今天的公益行动启动仪式现场,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吴一农,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陈晓非,浙报传媒副总经理、浙江在线总经理方卫英,杭州市下城区副区长樊峥等领导出席活动,并现场向听障朋友赠送了20台由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提供的助听器。
来自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等医疗康复团队开展了现场义诊,为群众提供免费听力检查、耳检查、康复政策咨询等服务。
据悉,“健康浙江·美丽新声”公益行动将利用新媒体平台,为需要帮助的听障人群提供受助渠道,为愿意奉献爱心的企业搭建捐助桥梁。接下来,该公益行动还将通过爱心捐跑、微心愿圆梦计划、听到爱音乐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听障人士体验浙江新声的美好。
你愿意加入我们,共同传递浙江新声吗?扫描下方二维码,先用耳朵听听浙江有多美:
我们请来了4位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来给演绎了4种浙江之美:
第一位是我们年轻的浙报记者,她用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给大家诠释了西湖山水的诗歌之美;
第二位是来自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她演唱了越剧《天山掉下个林妹妹》的片段,用最具浙江特色的越剧来表现浙江的戏曲之美;
第三位是来自温州的77岁退休周大伯,温州民歌《对鸟》曾因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而走红,而这首民歌展现的是浙江的生态之美;
第四位是一位7岁的小朋友,她和爸爸妈妈的日常对话在我们很多家庭里都很常见,但这对她的家庭来说却颇为珍贵:因为她曾经突发耳聋导致听力丧失,这是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恢复听力后和父母的对话,这里有的是浙江的爱心之美。
宣读倡议书,点开静音键
我们走在沙滩
寻找一种声音
在一道波浪和另一道波浪的喘息之间
我们走向森林
寻找一种声音
在那儿昆虫们有力的嘴巴
吃光了大地上所有的沉默
他们的世界
虽然没有动听的声音
但他们的明天
可以和我们一样燃烧跳跃
把我们的手与他们相牵
我们的耳朵就是他们的耳朵
健康浙江,美丽新声
点开静音键,请让爱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