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
项目3: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目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建立全国联合编目系统,不断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书目合作与共享,加快推进数字化国家书目系统建设;进一步落实国家出版物呈缴制度,不断提升国家书目收录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深入挖掘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目的服务功能,针对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综合各种不同检索方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定制多类交互界面,实现个性化服务。 项目4:“中国记忆”项目 坚持抢救性、代表性、前瞻性原则,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以口述史料与影像文献为特色,围绕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代表人物、重点热点话题等,有选择地采集和制作专题资源,联合各级各类文化、教育、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家庭及个人,搭建开放、统一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传播与分享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建设“中国记忆资源库”,实现对国家现当代有关资料的系统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 项目5: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工程 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同步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工作制度。以此为契机,推进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建设本地文献储备设施,为建成分级分布、共建共享的国家文献战略储备体系奠定基础。 |
(三)提高服务效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
1.提升免费开放工作水平。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健全免费开放项目,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服务手段,优化阅读环境,提升设施空间利用效率;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示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要,实行错时开放;完善免费开放工作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免费开放经费投入与服务效能挂钩。
2.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各级公共图书馆根据职责制定阅读推广计划,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以及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完善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优秀读物推荐机制;鼓励基层群众依托公共图书馆,兴办读书社、阅读兴趣小组等,开展阅读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发挥中国图书馆学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阅读推广方式。
3.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打造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较高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定题检索、文献查证、委托课题、信息推送等方式,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提供专题服务,为社会公众创新创业提供文献支撑和信息服务。省、地两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指导。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区域图书馆联盟,提供联合服务。推动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
4.加强特殊群体服务。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适用资源建设和设施配备,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阅读辅导、送书上门、网络服务等,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加强对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开展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阅读促进工作。推进公共图书馆与独立建制少儿图书馆的阅读资源共享,为中小学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和业务支持。
专栏3: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 |
项目6:“4·23”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 落实国务院“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开展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各级公共图书馆结合各地实际,设置主题,通过专家讲座、读书征文、荐书送书、座谈交流、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借助书展、读书节、图书博览会等现有阅读平台和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和地方阅读品牌活动,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推动全民阅读的常态化。 项目7: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提升计划 依托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各地方图书馆学会、协会组织,联合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以及社会各界的儿童阅读推广力量,举办“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系列活动,为全国少年儿童阅读提供服务和指导,评选优秀少儿读物。深入推进全国少年儿童阅读研究,编制少儿阅读指导书目,发布少儿阅读调查报告,为少年儿童阅读服务和图书出版提供科学依据。 |
(四)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1.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深入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提高各地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构建标准统一、覆盖城乡、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具备提供互联网服务和移动终端服务的能力。加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利用,丰富资源类型,提升资源适应性,满足不同终端、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
2.加强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结合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强先进技术研究转化和应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图书馆信息化装备和系统软件的研发应用,促进图书馆数字服务手段升级换代,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用户需求数据分析,推广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模式。
3.推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逐步建立集信息报送、网络监测、统计分析、数据发布、绩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优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向基层传输,通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专栏4:数字图书馆建设 |
项目8: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水平;建设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库群,促进对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大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提升资源建设和使用效能;构建面向移动终端、贯通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基于全媒体的资源与服务。 项目9: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服务覆盖项目 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开展图书借阅、数字阅读、信息推送、终身教育等服务,在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服务,实现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上线;积极与其他社会化服务平台进行服务对接,让图书馆服务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环境。 |
(五)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深入开展中华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做好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对接,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全国古籍及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海外中华古籍及民国时期文献调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保存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文献修复技艺传承和培训,加快濒危文献抢救性修复保护,有序推进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再生性保护,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书库,有效改善古籍及民国时期文献存藏条件。
2.推进传统文献典籍的整理推广和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专题文献整理出版和专题特色资源库建设,重点加强对地方特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等重大出版项目实施,依托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和地方文化建设项目,加大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阐释与宣传推广。推动有条件的图书馆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
3.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把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利用古籍善本、图书报刊和数字文化资源等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挖掘地方传统文献资源,开发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培训班,培训图书馆领域创意开发和营销推广人才。
专栏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
项目10: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基本完成全国2000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完善分级保护制度,继续开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单位评审工作,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改善古籍存藏环境,实施国家珍贵古籍专库(专架)管理,提高珍贵古籍书库应急防灾能力;加强古籍修复中心建设,推进古籍修复用材安全、文献脱酸等科技立项和研究,继续实施“天禄琳琅”等修复项目;促进古籍文献的整理利用,推进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编纂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推动《中华再造善本》(三编)《中国古籍珍本丛书》等整理出版工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古籍保护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展示利用。 项目11: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完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机制。开展民国时期文献的普查登记,编制民国时期文献总目。开展海内外民国时期文献的征集与合作开发,促进文献实物回归以及缩微、数字化成果回归。加强文献研究、开发与利用,推进文献史料的整理出版。建立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和揭示平台,为学界和公众利用资源提供便利。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为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项目12: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 以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摸底为基础,积极推动海外古籍资源以数字化、影印出版及其他形式实现回归与共享,编纂出版《海外中华古籍珍本丛刊》《海外中华古籍书目书志丛刊》等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籍出版物。 项目13: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 文化部确定37家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试点单位,推动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依托古籍和民国文献、图书报刊、老照片、数字文化资源等馆藏资源,探索开发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新闻媒体和中国图书馆年会等平台进行宣传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