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哒哒、黏糊糊,前几日的雨水暂时离去,下周又将卷土重来。梅雨季,你怕了么?
六月的雨,把我们困在家里
“我最不喜欢下雨了,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还要忍受膝盖疼。”今年52岁的秦大叔说,自从进入梅雨季后,他就觉得胸口闷闷的,睡了好久都不够,吃饭也不香了,一个字“颓”。
感觉身体被掏空?都是“湿气”惹的祸!
秦大伯家住杭州,平日里喜欢在西湖边的虎跑公园晨练,结束后再打点虎跑的泉水回去烧水泡茶喝。最近半个月以来,食欲都不太好,还经常有点腹痛,大便也挺稀,每天要拉四五次,却仍感觉解不干净。
“尤其是频繁的阴雨天气,风湿也跟着犯。”按他的话说,人没有以前有精神头,一下老了好几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苦恼的秦大伯遂来到浙江医院,希望医生能帮他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坐诊的中医内科叶宜静中医师告诉秦大伯是梅雨季节的“湿气”惹的祸。
什么是“湿”?
早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老祖宗就提出了“湿能致病”,并且将“湿”分成了“外湿”和“內湿”。
“外湿”多来自于体外,或因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于水上作业,或天阴多雨、空气潮湿,导致环境中湿气太重。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湿”就会趁机侵入人体。
“內湿”则生于体内,由脏腑的水液代谢失调引起,其中和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脾胃负责饮食和津液的运化,当饮食生冷、油腻或饥饿不定时,津液的运送就会受到影响,停留在体内某处,就形成了內湿。
“内因和诱因一相遇,‘摩擦’出了火花,人体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适感受。”叶宜静介绍,湿在体表,就会出现发热、头胀、关节酸痛、面目浮肿等;湿在内里,就常常见到舌苔厚腻、口苦、恶心、腹泻、水肿等问题。
“防湿祛湿”,有没有好的办法?
梅雨季谨慎进补滋阴类药品
湿气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如何“防湿祛湿”?生活上、饮食上“双管齐下”:
生活上
1.潮湿天气避免外出,外出时注意携带雨具,及时增减衣物,防湿到位;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有条件可以进行抽湿或者干燥空气;
3.保持衣物被褥的干燥清爽、及时更换,在有阳光的日子里进行烘晒;
4.不可贪凉睡地板或者露天睡觉,尽量不睡地下室、防空洞,否则湿气容易侵入机体。
饮食上
1.注意饮食洁净、节制。对于霉变、污染食物要及时丢弃,使用新鲜食材,且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废寝忘食,尽量少食多餐;
2.尽量少喝酒。酒是湿热之品,最伤脾胃;
3.尽量少吃油腻、高糖类的食物,以及生冷食物(如冰冻冷饮,未熟透的海鲜等)。提倡多吃水果、蔬菜,但是对于没有制熟的水果沙拉、蔬菜沙拉,不提倡长久食用;
4.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化湿、祛湿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山药、白扁豆、陈皮、茯苓、冬瓜(皮)、玉米须、荷叶、鱼腥草(注:脾胃偏寒体质的人,不宜多吃如绿豆、冬瓜、荷叶、鱼腥草这类寒凉属性的祛湿食物)。
5.在梅雨季要注意谨慎进补滋阴类药品,比如铁皮石斛、玉竹、生地黄、熟地黄,补得过多容易壅滞在体内,气血反而更加不通畅,得不偿失。
“无论多好的食物药物,都需要合理服用,否则体内气血阴阳很可能失去平衡。”叶宜静强调,合理膳食、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