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全文

2017-07-19 来源:121健康网

商务服务。积极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法律、会计审计、
信用中介、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支持专业人才
队伍建设,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及认定,健全职业水平评价制
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提供商
务服务,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服务机构。鼓励发展综合与专业相互
协调支撑的各类高端智库。
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
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规范发展人力资源事务代理、人才测评和技
能鉴定、人力资源培训、劳务派遣等服务。发展专业化、国际化人
力资源服务机构。
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计量、
检测和运营管理等服务。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提供节能咨询、诊断、
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支
持发展生态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服务。推动在城镇污水垃
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
理,推广产业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加快发展碳资产管
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
(二)促进流通服务转型发展。
以提高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积极推动流通服务创新转
型,优化城乡网络布局,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
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建设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
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物流、制造、
商贸等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单元化物流和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冷链
物流、城乡配送和港航服务。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
点物流节点城市综合枢纽功能。推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支持物
流衍生服务发展。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和境外仓布局,发展国际物
流。
现代商贸。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平等竞争,构建差异化、
13
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支持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
开展零售业提质增效行动,推进传统商贸和实体商业转变经营模
式、创新组织形式、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支持连锁经营向多行业、
多业态和农村延伸。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电商。
鼓励社区商业业态创新,拓展便民增值服务。引导流通企业加强供
应链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
(三)扩大社会服务有效供给。
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对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作
用,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增
加服务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社会服务增加值
占 GDP 比重大幅提高。
教育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积极发展丰富多
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鼓励发展
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
技能培训、兴趣培训。鼓励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开放式教育培
训云服务。鼓励教育服务外包,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实训实习等专业
化服务。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稳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扩大教
育培训领域对外开放,支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
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准入制度,强化服务
质量监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全民健康服务
体系。有序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支持社会
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14
鼓励发展医学检验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
动精准医疗等新兴服务发展。推进医疗服务下基层,推广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
等服务发展。积极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发展,推动医养结合。鼓
励创新型新药研发。积极发展智慧医疗,鼓励医疗机构提升信息化
水平,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鼓励发展第三方医疗服
务评价。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
险等执业保险。
体育服务。倡导全民健身,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健身俱乐部和
健身组织,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繁荣发展足球、篮球、排球、
冰雪、水上、山地户外等运动,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推进职
业联赛市场化改革,鼓励发展国际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
创新项目推广普及方式。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
育经纪等发展。
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加快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
纽带的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支持
兴办面向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鼓励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经营。推动养老服务向精神慰藉、康
复护理、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鼓励发展智慧养老。探
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与福利性护理补贴项目的整合衔
接,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等金融产品。
15
文化服务。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
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三网融合和媒体融合,
整合广电网络、出版发行资源,鼓励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大型
文化服务集团。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动漫
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创意设计、绿色印刷等新兴产业,推
动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印刷等转型升级,鼓
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市场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实体书店建
设成为复合式文化场所。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和研发能力,促进文化
内容和形式创新。
(四)提高居民服务质量。
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居民服务规范发展,
改善服务体验,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家政服务。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
乡的家政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家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
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
展。加强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加大对家政服务人员培训的支
持力度,制定推广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行为规范,促进权益保护机
制创新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旅游休闲。开展旅游休闲提质升级行动,推动旅游资源开发集
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推广全域旅游,积极发展都市休
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
促进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优化提升
16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健康医疗旅游、冰雪旅
游、研学旅行等。发展自驾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支持旅游衍生
品开发。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和管理绿色
化。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游客文明素养。
加强旅游休闲安全应急、紧急救援、保险支撑能力,保障旅游安全。
深化国际旅游合作,推进旅游签证便利化。
房地产服务。优化住房供需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属性,构建以
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
系。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促进房地产评
估和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专业化发展,规范中介服务市
场秩序。鼓励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积极推进社
区适老化改造。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五、促进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鼓励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以服务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
型龙头企业,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
作用,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一)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
支撑引领能力。
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生产
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鼓励农
17
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其他社会化服务
组织投资发展农业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
发展面向大宗农产品及区域特色农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农机合作
社发展壮大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主体,促进供销社等服务主
体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农商联盟发展,鼓励银行、保险、
科研、邮政等机构与农村各类服务主体深度合作。
加快发展融合新业态。实施创意农业发展行动,鼓励发展生产、
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农业
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
新。鼓励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有
机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渠道。建设
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公共平台。鼓励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农业
生产和经营决策、农技培训、农产品供需对接等服务。积极探索农
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
(二)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充分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有序推动双向融
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
向制造环节延伸。
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
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建立产品、服务协同盈利新模式。鼓励有
条件的制造企业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及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
理等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支持领军制造企业“裂变”
18
专业优势,面向全行业提供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和系统
控制等服务。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
化服务,提高制造智能化水平。
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以产需互动为导向,推动以服务为主导
的反向制造。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
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
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发展产
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新型云制造服务,实
现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
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电子商务集聚
区,系统构建信息、营销、售后等个性化服务体系,柔性制造、智
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社会化协同体
系。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制造业集聚区,聚焦共性生产
服务需求,加快建设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支持高质量的工业云计算
和大数据中心建设。
(三)鼓励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
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
创新服务供给,拓展增值空间。
支持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
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
势,促进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
19
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
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
业集群。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
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
产业联盟。
六、提升质量,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创新服务质量治理,着力提升重点领域服
务质量,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
(一)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
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
系,加快形成以质取胜、优胜劣汰、激励相容的良性发展机制。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
量控制,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与公开承诺制度,主动发布服务质
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推行质量责任首负承诺,完善全过程质量
责任追溯、传导和监督机制。鼓励推广服务质量保险,建立质量保
证金制度。
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水平。加大服务质量随机抽查力度。完善
质量安全举报核查与协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
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质量信用记录、严重失信服务主体强制退
出等制度。健全服务质量风险监测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渠道,推广
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制度,鼓励第三方服务质量调查。支持行业协
20
会商会加强质量自律,发布行业服务质量和安全报告。加快推进检
验检测认证等质量服务市场化发展。
(二)提高服务标准化水平。
开展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
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建设格局。
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
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将政府主导制定的强
制性国家标准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
态环境安全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要求范围之内。支持社会组织
制定团体标准,鼓励企业自主制定企业标准。
推行更高服务标准。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国际国内标准
接轨,提高服务领域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
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创建国际一流标准。研究建立企业标准领
跑者制度,推动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
鼓励标准制定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整合优
化全国标准信息网络平台。
(三)打造中国服务知名品牌。
开展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发展一批能够展示中国服务形象的品
牌,发挥品牌对服务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
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
理体系,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品牌价值,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发挥行
业协会商会在品牌培育和保护方面的作用。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
21
业服务机构发展。
营造良好品牌发展环境。完善品牌、商标法律法规,完善维权
与争端解决机制。加大品牌、商标保护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侵权行
为。提升商标注册便利化水平,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
制度。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营造重视品牌、保护品牌的社会氛围。
专栏 2 服务质量、标准、品牌建设行动
(一)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行动。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测评体
系,在现代物流、银行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住宿、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社区
服务等重点行业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
(二)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行动。鼓励社会组织分行业遴选和公布一批质量领
先、管理严格、公众满意的服务标杆,总结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鼓励企业瞄
准行业标杆开展质量比对,实施质量改进与赶超措施。
(三)服务质量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建设集监
测、采信、分析、发布于一体的质量信息服务体系,搭建服务质量信息共享与社
会监督平台。支持金融、交通运输、电子商务、旅游、健康等重点行业质量监测
能力建设,鼓励建立行业质量和安全数据库。
(四)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创新标准研制方式,完善科技、金融、物流、
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标准,制修订家政、养老、健康、教育、文化、旅游
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加快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研制。建立健全服务认证制度体
系。
(五)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在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电子商务、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创建一批高价值服务品牌。鼓励中小服务
22
企业品牌孵化器建设。支持具有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创建区
域性知名品牌。 七、彰显特色,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调整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构
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体系健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服务业发展格局。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
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对接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
协调推进,促进服务业开放、集聚和协同发展。
优化服务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四大板块”比较优势,推动
东部地区服务业率先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
化水平;支持东北地区依托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鼓励中部地区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扩大服务业规模、提
升服务水平;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弥补服务业短板,发展特色优势产
业。鼓励跨区域服务业合作,促进服务业梯度转移和有序承接。依
托“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节点城市,扩大服务开放合作力度。全方
位拓展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三地服务和要素市
场一体化,促进服务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整体提高服务业发展
层次和品质。着力扩大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节
点城市物流与贸易功能,建设东中西互动的服务业合作联动发展
带。优化提升珠三角服务业发展水平,强化与港澳地区的开放合作,
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合作。结合脱贫攻坚,以生活服务和特色
23
产业为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及资
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构建城市群服务业网络。优化服务业空间组织模式,促进城市
群服务业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
战略性服务设施布局,发挥网络化效应,支持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
聚区建设。鼓励构建跨区域信息交流与合作协调机制。
大力发展海洋服务。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功能完善、业态多元、
布局合理的海洋服务。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和海洋物流,积极发展海
洋旅游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咨询、新能源、生物研发、
信息等服务。积极发展涉海金融、商务、商贸、会展等配套服务。
推动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特色海洋服务集群。
(二)加快建设多层次服务经济中心。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资源要素密集、规模经济显著、专业分工细
化和市场需求集中的优势,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不同层级的服务经
济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
化良性互动。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增强北京、上海和
广州—深圳国际服务枢纽和文化交流门户功能,促进高端服务业和
高附加值服务环节集聚,提高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供
应链中的地位和控制力。
加快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建设。鼓励各地区依托服务业发展基
础较好的超大城市和部分特大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
24
业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加快
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搭建服务全国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平台。
鼓励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功能型总部,支持有条件的
城市提升全球影响力。
提升区域服务经济中心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大城市建设区域服
务经济中心,增强服务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对区域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增
强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和
吸引力。
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集聚产业、服务周边、带动农村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城市与区域
中心城市产业对接,利用中心城市服务资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
造区域物流枢纽和制造业配套协作服务中心,主动承接中心城市旅
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需求。支持具有独特资源、区位优势
和民族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民俗文
化等特色镇。
(三)加强服务平台载体建设。
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载体,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组合优势、
深化分工合作、探索开放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建设专业化服务经济平台。结合科研基地布局优化,在科研资
源密集地区,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研发服务,建设科创服务中心。
依托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信息服务中
25
心。选择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
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依托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
人才集中的地区,加快发展咨询评估、财务管理、检验检测等服务,
建设商务服务中心。
挖掘老城区服务业发展潜力。结合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加
快老城区服务业升级。科学规划土地二次开发,加强文化传承与保
育,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老
城区转型发展。
促进开发区、新城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特色
发展的方向,加快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开发区、新城新区从单一功
能向混合功能转型。促进商务商业、金融保险、创意设计等服务发
展,增强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商贸物流、文体休闲等服务功能。
支持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服务业试点示范。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推
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示
范。继续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范有序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
鼓励打造交通枢纽型经济区。依托大型机场、沿海港口、沿边
口岸、高铁车站等交通枢纽设施,加强集疏运衔接配套,完善口岸
等服务功能,促进高铁经济和临空、临港经济发展。依托综合交通
枢纽城市,建设物流服务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
八、深化改革,创建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26
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最大程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一)实现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
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服务和要素自由流
动、平等交换。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建
立服务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标准,并适时动态调整。放
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度,推进非基本公共
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
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
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各类前置审批和事中事后管理事项,明确
确需保留事项的审批主体、要件、程序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开。继
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整合公共服务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
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申办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市
场体系建设,打破地域分割、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营造权利平等、
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除特殊规定外,禁止设置限制服
务企业跨地区发展、服务跨地区供给的规定,纠正各种形式限制、
歧视和排斥竞争的行为。加大服务业反垄断力度。
(二)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事
27
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生动局
面。
确立法人主体平等地位。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确保不同主
体之间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实行营利和非营利分类管理,明确不同
性质主体的权责。完善分类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社会服务类机构登
记,明确机构性质变更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分类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
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实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
资本或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
民经济命脉重要领域的国有服务企业,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
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对电信、铁路等服务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
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推进
承担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职能的国有企业改革,具备条件的可以
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
国有服务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
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及能够分离的生产经营部门逐步转为
企业,参与服务业市场公平竞争。加快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推
动产权管理与业务管理分开,健全内部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依
法独立开展经营活动。改革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办法,建立与不同性质组织运作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鼓励
公办医疗、养老等机构与从业人员实行弹性灵活、权责明确的聘用
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办法,促进
医师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完善民办机构参与服务业公办机构改制
细则,鼓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直接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
业。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