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经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该文件对指导服务业创新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深化服务业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文件提出的“推动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互促共进”,既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制造业发展找到了新思路,更是抓住了推进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的“牛鼻子”。本文将在认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促共进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生产过程碎片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链的价值分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产品研发、销售、维护等生产性服务活动比重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70%。在世界500强企业中,56%的企业从事服务业。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工厂”,稳居世界制造业大国之首。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偏重于组装和制造环节,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价值链上游(如研发、设计)和下游(如市场营销、品牌)等高端环节仍被发达国家所控制。这种格局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将面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被“低端锁定”的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虽然对这一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笔者认为,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嵌入知识密集型服务要素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并向生产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工业化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就业扩大,服务业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数约是重化工业的2.5倍;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每万元增加值能耗只是制造业的25%。因此,应鼓励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撑制造业提高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融合渗透和广泛应用,正引发服务业创新升级,并使产业边界日渐模糊、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对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服务业和制造业本质特征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已经表现出与以前明显不同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制造业产品生产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并且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还要消费大量的互补性服务,制造业逐渐向服务化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制造化现象日渐明显,服务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和生产率,力求克服“鲍莫尔成本病”的问题。比如,一些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研发、设计、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又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二)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界限日趋模糊。以二三产业融合为例,随着服务业分工深化与服务创新,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和价值链组织方式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服务外包等模式驱动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上。在制造服务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通用电气“技术+管理+服务”模式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企业总产值的2/3以上。在产业边界被逐渐打破的同时,建立在细化分工基础上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三、顺应产业融合趋势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的路径
从国际上看,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互促共进主要有如下路径:
(一)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按照做强做专制造业的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支撑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推力。重点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科技研发服务方面,鼓励大型生产制造企业依托自身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等,组建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发展一批竞争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的科技研发服务企业,逐步构建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二是在现代物流服务方面,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利用现有仓储能力和库房、运输车辆以及原材料等资产,投资组建物流配送公司,对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实行统一配送。三是在贸易营销服务方面,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成立独立核算的贸易和营销企业,利用生产企业品牌优势,开展第三方贸易。四是在融资租赁服务方面,依托知名生产制造企业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资金优势,借助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联合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融资租赁等服务。五是在设计策划服务方面,鼓励功能完备、具有较强对外服务能力的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将设计、咨询、策划、广告、工业创意等环节分离,打造一批高附加值、高层次的设计策划企业。六是在专业配套服务方面,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售后服务、安装维护、物业管理、后勤保障和教育培训等内部配套服务剥离,整合资源,组建独立经营并能兼顾社会化服务的配套服务企业。
(二)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不断强化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维修、检验检测、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高端服务环节,在最终产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务元素,实现产业链服务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应善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除为客户提供自产主体设备外,还提供设备成套(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础、厂房、外围设施建设)等,同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维修改造服务和远程设备状态管理服务,对客户装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
可以预见,服务型制造能力将成为决定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当前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快形成“互联网+生产服务体系”,把互联网全面融入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网络协同研发、现代化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远程诊断和维护等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功能创新。二是加快打造一批高端服务型制造基地,依托制造业发达地区及周边区域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着重拓展制造服务业领域,围绕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吸引相关产业链的企业集聚,提升制造业价值链。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围绕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起来的服务型制造基地(园区)要重点发展设备翻新再制造技术,建立回收服务体系,降低制造成本和消耗;同时着力吸引从事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设备成套与工程总包、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的企业入驻,辅以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服务。
从单纯生产物质产品,到产业链延伸、向服务综合方案商转型,或者走服务型制造道路,对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必须跨越的“坎”。但也要看到,我们强调这种趋势,主张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走服务型制造道路,不是远离制造业或者“去制造化”,而是换一种思路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是要通过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促共进,形成“中国服务+中国制造”的组合优势。
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的政策建议
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的理论基础是产业融合。有效促进其融合互动、共生共长,必须打破传统产业界限,在管理模式、行政监管、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公共环境构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推陈出新”,为服务业和制造业互促共进提供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树立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顺应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产品定义与统计分类,不要过度纠缠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差异,而是深刻认识到服务业和制造业日益增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树立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坚持“双轮驱动”的战略思路。
(二)明确产业融合所衍生的交叉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则。产业融合所产生的一些交叉行业,如电子商务、网络文化产业、物联网等,往往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因此,需要协调监管部门,对市场准入、监管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明确,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构建支持产业融合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服务快速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
(三)制定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税收政策。产业融合因涉及到不同行业,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需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积极制定并实施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和各类交叉行业等特点的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细则等。如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网络支付的税收政策等。
(四)构建有利于产业融合的公共环境。因产业融合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发展,需要相应的新基础设施供给和公共环境构建。如,智能交通产业需要开放实时交通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需要开放知识产权数据库;电信增值服务需要对大运营商的垄断地位进行规制等。因此,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产业融合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
(五)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经验,凡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集群程度高的地区,其制造业也相对比较发达,竞争力比较强。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产生协同效应来获取竞争优势。走集聚发展道路,应尊重企业自主选择,不要拉郎配,政府意志不能代替市场行为;但也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重大通信基础设施,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夏杰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的通知
发改规划〔2017〕1116号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编办,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和供给创新,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以下简称《大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按照《大纲》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6月13日
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关系人民福
祉增进,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重要内容;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强
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
关键所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深入打造中国服务新品牌、建设
服务业强国,为我国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引,现制定《服务业创新发
展大纲(2017—2025 年)》。
一、背景情况
(一)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呈现出服务业主导的
发展趋势,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
革。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驱动下,服务业内涵更加丰富、分工
更加细化、业态更加多样、模式不断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更
加突出,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主要动能、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和国
际竞争的主战场。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服务业创新升级。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
等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
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
升。服务业转型升级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消费革命,使产业
边界日渐模糊,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
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
服务投资贸易全球化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服务全球化成为经
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鲜明特征。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热点,
制造业跨国布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
围内整合各类要素,资本、技术和自然人跨境流动更加便利,带动
全球服务投资贸易快速增长。信息化大大提升服务可贸易性,数字
服务贸易持续迅猛增长。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推动全球服务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经贸
新规则制定的焦点逐渐转向服务领域,多边和区域性投资贸易谈判
正致力于推动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服务投资贸
易规则加快健全,将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影
响。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
和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以
服务业整体提升为重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服务经济发展
新动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服务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
3
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2011 年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
年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2015 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
重超过 50%。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品种日益丰富,新业态、新
模式竞相涌现,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和民生改善。
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不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偏低。服务供给未
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生活性服务业供给
不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体上处于国际分
工中低端环节,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持续扩大。更为关键的是,服务
业发展还面临思想观念转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统一开
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等障碍。
服务业进入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
开放和全面依法治国正释放服务业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城乡居民
收入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潜力。新
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极大地拓展了
服务业发展广度和深度。生态、养老等服务业新领域也不断涌现。
综合判断,我国服务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应当顺应发展
潮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转变观念,重点在深化改革开放、营
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激发全社会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和活力,引领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增强发展动能,阔步迈向
服务经济新时代。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
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
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
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深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努力构
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中
国服务与中国制造互促共进,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
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
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服务供
给,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壮大人才
队伍,提高职业素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支
撑服务业强国建设。
坚持市场主导、质量至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消费升级
趋势,提升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树立质量第
一的意识,健全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打造以标准、质量、品
5
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营造良好
创新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服务业
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
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发挥“中国服务+
中国制造”组合效应。
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瞄准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
点行业,集中力量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推动服务
业转型升级。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
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引领区域产业升级
和分工协作,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强化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更好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推动服务业发展,打破制约
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顺应服务业发展规律创新经济治理,
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以
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合作,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提升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
竞争力提升的功能显著增强,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由服务业大国
6
向服务业强国迈进的基础更加坚实。
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更加健全,
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统一开放、
公平竞争、创新激励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
有效供给持续扩大。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基础上,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倍增”。服务业体系更加完备、产品更加
丰富,供需协调性显著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 60%,
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 55%。
质量效益显著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全面提升。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明显提高,标准化、品牌
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消费者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务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持续较快增
长,科技进步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融合持续深
化,新服务模式和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数
字服务、数字贸易快速发展。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
步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具有较
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细分市场领军企
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明显提高,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占比持续提升、
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
三、创新引领,增强服务业发展动能
营造激励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技术工艺、产业形
7
态、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文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
平。
(一)积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
适应服务业创新发展需要,完善创新机制和模式,推动技术工
艺创新与广泛深度应用。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建立研
发机构、打造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和跨
领域创新协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用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鼓
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
推广应用。激发中小微服务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充
分发挥协会商会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鼓励服务提供商和
用户通过互动开发、联合开发、开源创新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的
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
术研发及其在服务领域的转化应用。建立多层次、开放型技术交易
市场和转化平台。
加强技能工艺创新。适应服务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要
求,支持服务企业研发应用新工艺,提升设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
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传统技艺,利用新技术开发现代工艺、更好
弘扬传统工艺。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保护一批传统工艺工匠,
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二)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包容创新、鼓励探索、积极培育的发展导向,促进各种形
8
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
鼓励平台经济发展。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有
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政
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
同创新功能。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
支持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健全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企业登记管
理、灵活就业、质量安全、税收征管、社会保障、信用体系、风险
控制等政策法规,妥善协调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引导企业依托现
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分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
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
促进体验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
体验价值,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
线下新型体验服务。加强体验场所设施的质量和安全监管。
(三)大力推动服务业信息化。
树立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推动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
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鼓励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
业,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
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和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
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交易市场。全面
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和应用拓展。
促进服务业智能化。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
9
教育、环境保护、海洋、交通、商业、健康医疗、金融、网络安全、
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促进规模化发展。丰富移动智能终
端、可穿戴设备等服务内容及形态。
(四)丰富服务业文化内涵。
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特殊作用,增强
服务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鼓励企业提升服务产品文化价值。鼓励采用更多文化元素进行
服务产品设计与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服务的文化创意
含量,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族区域特色注入旅游休闲、文化
娱乐、体育健身、健康养老等服务。鼓励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打
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服务品牌。
提升中国服务文化影响力。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
优势,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吸引
力的服务产品及服务模式,提升中国服务国际竞争力。推动服务走
出去与文化走出去有机结合,在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中展示中华文化
风采。
专栏 1 服务业创新引领行动
(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高技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发展
工程,提升信息、生物、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基础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力促
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
(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鼓励发展信息资讯、商品交易、物流运输等
领域平台经济,交通出行、房屋住宿、专业技能、生活服务等领域分享经济,生
10
产制造、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医疗保健等领域体验经济,以及其他各类服务新
形态。促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分布式服务模式发展。
(三)信息化提升行动。推进服务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培育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工业云、农业信息化等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
育、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物流等服务,积极依托物联网拓展服务领域、丰
富服务内容。
(四)文化价值提升行动。鼓励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服务,打造富有诚信和
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倡导做爱岗敬业、富有爱心和人文关怀的从业人员,建设富
有文化价值的品牌。 四、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供给结构
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等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社会服务、居民服务等
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一)推动生产服务加快发展。
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发展壮大高技术服务业,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信息服务。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云计算综合
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
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和运维服
务。鼓励发展高端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
科创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创业
11
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
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创新支撑和服
务平台,围绕创新链拓展服务链,促进科创服务专业精细和规模集
成发展。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
系,建设专利运营与产业化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业。
金融服务。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
务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完善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
和合作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市场宽化、深化、国际化,促进股
权、债券等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市场效率。稳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
外开放,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培育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发展科
技金融、绿色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保险业。积极
发展融资租赁。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探索区块链等金融新技
术研究应用。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有效防范和
化解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