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89岁的郑大伯在夜间起床上厕所时,突然感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并且瞬间大汗淋漓。在被送往当地医院插管治疗后,症状虽有好转,但郑爷爷的心里仍有一丝“阴霾”——半年前心肌梗死已经放过支架了,一直规律服药,怎么突然又发作了?
为了揪出“元凶”,郑大伯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浙江医院检查。冠脉造影显示,除放过支架的血管畅通外,他心脏的主干和支血管都有发生病变,甚至出现严重堵塞。
“植入支架是当务之急,但患者年龄太高,还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病,手术风险非常大。”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主任医师告诉家属,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冠脉阻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衰竭等致命情况,或许可以试试ECMO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什么是ECMO?
它是先把患者的静脉血引到体外,经膜肺气体交换后,再回输到患者的动脉,通过这样体外循环的方式暂时替代部分心肺功能,相当于“人工心肺”。ECMO能有效保护重要脏器,避免脏器功能衰竭,常用于开展高危手术。
“人工心肺”保驾护航:手术在医患对话中进行
ECMO虽好,但对郑大伯来说并非万无一失——一方面,70岁以上尚在ECMO手术禁区,对85岁以下老人实行该手术已极为罕见;另一方面,郑大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实施ECMO过程中容易出现血管撕裂、血管闭塞引起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经术前仔细评估,浙江医院严静院长带领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会诊,为郑大伯制定了最佳手术方案。
6月27日12时,手术在轻度镇静后正式开始,因全程无插管,郑大伯也全程清醒。
“滴——滴——滴——”监护设备显示着平稳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医生们也随时和郑大伯交流着“战况”。
“老郑,ECMO设备运转地很好,之后我们就要植入支架了。”唐礼江主任医师说道。“好的,谢谢!”郑大伯回答。
历时5个多小时,手术顺利结束,ECMO在完成“使命”后也成功撤离。
术后12小时,郑大伯可正常饮食起身;术后30小时,他便从ICU(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再过几天,这个刚经历过大手术的老人就能出院了。
“这次我们应用ECMO时在细节处有了更多创新。”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龚仕金主任医师介绍,由于患者年纪大,血管条件比一般人差很多,这给ECMO撤离时血管的修复带来很大难度。因此,他们应用了血管吻合器技术,“撤离导管的时候,把预先埋下的线一收,切口就缝合了,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术后出血和并发症”。
而此次ECMO的成功应用,更是刷新了全国接受ECMO辅助下实施冠状动脉再成形术患者中最高年龄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