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患者8周岁,因腹痛两天未得到缓解,当天上午8点多到浙大儿院就诊,经检查高度怀疑阑尾炎,建议手术。
4点左右,手术正式开始,麻醉师在一旁观察着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术中,高志刚发现患者阑尾周边组织黏连严重,不过经仔细处理,最后阑尾被顺利切除,手术非常成功。
浙大儿院普外腔镜中心高志刚副主任
对于高志刚来说,这样的手术算是“小菜一碟”,经他主刀的手术太多了。
回想两小时前的术前谈话,当时的他没有丝毫马虎——用尽可能“接地气”的方式向家属描述患者病情,将要采取的手术方式,整个过程存在的医疗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详细告知。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手术风险的告知。”说到这里,高志刚稍稍蹙了蹙眉,“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要求我们多一些换位思考,把握说话的‘度’。”
所以,高志刚是怎么做的呢?他说:“比如阑尾炎的这台手术,家长的表情表现出他的担心,我就告诉家长同类手术在我们医院做了多少例,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处理。”让家长意识到手术的必要性,并且存在一定风险,而不是令他们害怕或犹豫要不要签字。
像这样的术前谈话,高志刚每天都准备五六次。因为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普外科一年中的“忙碌季”。
“一方面,病情不紧急的,家长往往会选择假期带孩子做手术;另一方面,夏季意外伤害增多,急诊转过来的,来什么处理什么,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什么情况。”高志刚介绍,拿普外科腔镜中心来说,有急诊手术、平诊手术和择期手术之分,其中急诊收治进来的占了1/3以上,而普外科又承担了急诊科一半的手术量,最常见的是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嵌顿疝等。每个月,高志刚至少有七八天夜里保持“随叫随到”的状态。
今年春节期间,湖州发生一起车祸,爸爸开着跑车在市区飙到80码以上,妈妈抱着1岁的宝宝坐在副驾驶,一不留神车撞到了前方的面包车,孩子受了重伤,送到浙大儿院后,经初步检查发现脾脏破裂大出血,血色素掉到了3.8(正常水平为10)。
夜里12点,已在家入睡的高志刚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后,立刻起身赶赴医院,凌晨1点便上台做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结束。然而,高志刚第二天早上仍在门诊工作了4个小时,下午和老婆孩子乘机前往新加坡旅行。只是一路上,他还在牵挂那名患儿的脑外伤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