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小北,一年前开始吃不下东西,一吃东西就胀。原本90多斤的她瘦到了只有60斤,本以为中考结束这种状况会结束,没想到愈加严重。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时,邀请心理医生会诊,最后被诊断为抑郁症。
医生诊断疾病,跳出固定思维模式,既要做常规检查,也要考虑心理方面的问题——自去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心晴病房以来,这样的案例在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海生已经遇到太多了:有时,身上明明不舒服却怎么也查不出病因,说不定就是“心病”引起的。
杭州市一医院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心晴病房管理模式,推动综合医院关心患者全身心健康,这在浙江还尚属首家。现在,医院已在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心内科、医学美容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六个科室开展此项工作。
当科室遇到“疑难患者”时,他们就会请“读心专家”来介入。
身体不适又查不出名堂,或是“心病”
在心内科见到朱小姐时,她已经是几进急诊,被医生称为“急诊室的常客”。但是,心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磁共振……医生给她做了一个系列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名堂。
张海生说,朱小姐患的是焦虑障碍中的一种,叫惊恐障碍。发作时候会出现濒死感,气接不上来,胸闷,很像心脏病发作。这样的患者具有口袋常备速效救心丸、不敢独处、手机不离手、害怕去公共场所等特征。
据统计,在心血管科最高发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
而初中生小北出现的暴瘦症状,她父母都以为是消化道不好。其实不然,张海生说,临床上超过90%的焦虑抑郁患者都有胃肠道症状,而有超过50%消化系统的疾病都会伴有焦虑或抑郁。因此,50%~70%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可以通过精神科干预改善的。
杭州市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谢健告诉记者,门诊会遇到部分患者:一种是患者表现出了临床症状,但在各项检查中查不出异常,比如朱小姐的情况,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明明生病了,又不像有病”;另一种是发现疾病后却无法解释临床症状,比如有些患者觉得自己总是恶心、胃胀、呕吐,很像胃炎却又不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病了,却不知道怎么治”。
如果患者出现了以上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跳出圈定的模式,考虑心理方面的问题。自2016年12月启动“心晴病房”以来,心理科已经在其他科室找到了很多患了“心病”的病人。
各科室就诊患者中罹患抑郁或焦虑比例高达16.5%
耳鼻咽喉科——60多岁的老罗,六年来一直觉得有“嗡嗡”耳鸣的症状,打着“飞的”国内、国外看过大大小小医院50多家。老罗说自己的耳边每天有上百只蜜蜂在飞。张海生接诊后发现老罗其实是耳鸣引起的焦虑,焦虑加重了耳鸣,焦虑是耳鸣一直不好的重要原因,经过规范的抗焦虑治疗后,老罗说耳边的蜜蜂都飞走了。
呼吸科——50多岁的费女士,十年来总是感觉一口气接不上来,杭城有呼吸科的医院都看遍了。前不久,费女士到市一医院呼吸科就诊,各项检查后呼吸科要求临床心理科会诊。张海生接诊后,简单地教了费女士“848呼吸法”之后,费女士感觉自己一下子活过来了,气也顺畅了。张海生说,费女士长期处于紧张和害怕状态,不会呼吸了,她总以为自己一口气会闷过去。
神经内科——42岁的方女士,既往有癫痫病史,1个月前又因为癫痫发作入住神经内科,但是这次抗癫痫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依然每天发作。经临床心理科会诊后,发现方女士这次并非真正的癫痫发作,而是癔症发作,后来转到心理科住院治疗,经过暗示等心理治疗,痊愈出院。张海生说,临床上癫痫和癔症发作有时候很难鉴别,但是癔症发作前有一定的心理诱因,症状有夸张、表演色彩等。
“有些病,是‘心病’,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一个好的医生,应该不仅能探究疾病的本质,还要帮助患者重塑心身健康。”张海生说,据以往统计综合医院各科室就诊的患者中,罹患抑郁或焦虑的患者比例高达16.5%。
而在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焦虑患者中,只有47%的患者被识别。其中,24%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治疗,9%的患者接受充分治疗,仅6%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这些患者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会增加诊疗难度、住院时间延长24%、降低治疗依从性、增加用药复杂性、增加躯体疾病复发率和死亡风险。
因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了“心晴病房”,各科室在疾病诊断时可邀请临床心理科医生一起会诊。“希望通过我们心理医生的参与,可以让更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得到正确诊治。”张海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