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一个黑色头盔,患者的血管、组织和病变部位立刻清晰地“悬浮”在眼前,在Pad上动动手指,还能“指挥”图像,拉近、推远、放大、旋转、移动……任何指令它都能乖乖完成。医生通过操控立体图像,能更清楚地看到想看的部位,使手术更精准。这个仿佛只能在科幻大片中看到的场景,已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真实上演。
手术前,医生们戴着MR头盔
三维立体影像“悬浮”在眼前
动动手指还可放大移动
7月13日上午8点,69岁的鲍女士被推进邵逸夫医院的手术室,准备进行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鲍女士是台州温岭人,平时身体还不错。一个月前,鲍女士感到右上腹经常隐隐作痛,于是到当地医院就诊。没想到她的右肝中竟有一个9*8.3cm大小的肿瘤,并且与肝内重要管道相邻,当地医院推荐她到邵逸夫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为了使手术更精准,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团队决定采用混合现实(MR)技术联合ICG(吲哚菁绿)分子荧光精准导航的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手术前,主刀医生戴上一个黑色头盔,一手拿着Pad,一手在屏幕上飞快地游移。“现在我的眼前就是患者肝脏的立体图像,这块绿色的是肿瘤。”
医生介绍之际,记者也当了一回体验“黑科技”的幸运儿,戴上头盔,只见悬浮在眼前的图像不仅高清立体,还能听手指挥,想看哪里直接拉近放大,360度旋转,零死角。
绿色的就是患者的肿瘤
MR和ICG技术让手术更精准
医生不必再依赖想象和经验
这个高清三维立体图像究竟有什么作用?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解释说,由于肝脏内部管道错综复杂,且变异非常多,手术时医生需要在大脑中将不连续的CT、MRI影像学二维图片转换为三维的肝脏立体图像,这对医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传统手术中,信息的获取完全依赖于黑白的CT、MRI的二维胶片,在主刀医生的大脑中重构出病灶三维信息,信息不完整也不连续,复杂的病灶周边管道走行及解剖结构完全变形,往往很难准确还原真实结构,所以手术中完全依赖主刀大夫的临时应变和救急能力。对于复杂的肝脏肿瘤手术,即使有着娴熟的手术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仍然感到手术难度非常大,手术风险高。”蔡秀军说,“此外,手术时间也不可控,安全问题和病患术后康复效果也因为手术前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存在隐患。”
近年来,医学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为临床诊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蔡秀军介绍,ICG(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导航技术、混合现实(MR)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相继问世,推动了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
混合现实(MR)技术是一种图形学领域的新技术,它将计算机绘制的虚拟模型融合到使用者所看到的真实世界景象中。手术时,MR技术能使虚拟影像与真实解剖结构相融合、叠加,达到引导手术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医生对手术经验和想象力的依赖,为医生的每一刀提供了三维精准数字化的科学依据。
“不仅如此,我们在术前用这个技术与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并进行模拟手术规划,家属和患者对于手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不会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一些误会。”蔡秀军表示,这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另外,ICG(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导航技术近年来在肝脏外科发展也非常迅速,该技术能在术中将正常的肝组织与预切除的肝肿瘤“分界”。“这样一来,手术要切哪部分就非常清晰了,可在手术中实时、精准指导肝切除,保证肿瘤完整切除以及预留足够的切缘距离。”蔡秀军说。
据悉,此次邵逸夫医院利用混合现实(MR)技术联合ICG(吲哚菁绿)分子荧光精准导航技术进行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尚属全球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