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超前研究个体化、普泛化、自主化的自能源体系相关技
术。
重视重大技术创新。集中攻关可控热核聚变试验装置,力
争在可控热核聚变实验室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力研发经济
安全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深入研究经济性全收集全处理
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六、推动能源体制革命,促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以节约、多元、高效为目标,创新能源宏观调控机制,健
全科学监管体系,完善能源法律法规,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
制,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
(一)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消费者自由选择、商
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能源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政府减少对能源市场的干预,减
少对能源资源直接分配和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管理,抓紧构建
基础性制度,保障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全面推进能源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完善负面清单,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
参与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投资运营。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
有制,支持非公有制发展,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
油气、煤炭、电力以及用能权等能源交易市场,确立公平开放
26
透明统一的市场规则。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加强市场价
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严厉查处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
地位和滥用行政权力等垄断行为。
全面推进能源企业市场化改革。着力推动能源结构、布局、
技术全面优化。实施国有能源企业分类改革,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改革。按照
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有序放开发电和配售电业务。优
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
挥在保护资源环境、加快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引领和
表率作用,更好适应能源消费需求升级。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优做强,更好服务于国家战
略目标。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环
节价格,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加强对市
场价格的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价格行为。推动形成由能源资源
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补偿成本、代际公平可持续等
因素决定能源价格机制。稳妥处理和逐步减少交叉补贴。
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推进定价公开透明。健全政府在
重要民生和部分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价格的监管制度。落实和
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
难群众基本用能需求。
(三)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
27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立健全战略谋划、
规划实施、政策配套、监管到位的能源科学管理模式。
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加强能源重大问题的战略谋划,加强
顶层设计,不断提高能源宏观管理的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
做好能源规划、年度计划及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建
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评估考核机制,保障规划有效落实,
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约束力。创新和完善能源
宏观调控,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
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推动实现能源总量
和强度控制、优化能源结构、防控风险、保护环境。
创新宏观政策配套机制。完善鼓励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的产
业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加强用能权与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
权初始分配制度,以及土地有偿使用管理制度相衔接,统筹推
进能源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研究完善矿产资源权益金及配套制
度,维护资源所有者和投资者权益,健全政府依法有序投放、
企业公开公平竞争的能源矿业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支撑能
源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完善
计量体系和能源消费总量、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目标考核体
系,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能源信息收集整理,及时跟
踪研究国内外能源发展情况及动态。
重塑能源监管体系。统筹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中央与
地方的能源监管职责。推进能源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保障政府
28
科学决策、市场有序发展。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权责
清晰、规则统一、方式得当、执法有力的现代能源监管框架。
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完善能源市场准入制度,统一准入“门
槛”,强化资源、环境、安全等技术标准。运用市场、信用、
法治等手段,加强对能源市场主体行为的持续性动态监管,防
范安全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经
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创新监管方法和
手段,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以能源法治平衡各方利益,
以能源法治凝聚能源改革共识,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
革中完善法治。
建立科学完备、先进适用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形势
发展需要,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能源监管法律法规建
设,研究完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做好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
政法规的衔接。
及时修订废止阻碍改革、落后于实践发展的法律法规。增
强能源法律法规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
七、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打造能源命运共同体
按照立足长远、总体谋划、多元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
加强能源宽领域、多层次、全产业链合作,构筑连接我国与世
界的能源合作网,打造能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实现海外油气资源来源多元稳定。完善海外重点合
29
作区域布局,丰富能源国际合作内涵,把握好各方利益交集。
构建多元化供应格局。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加快重构供应
版图,形成长期可靠、安全稳定的供应渠道。
打造命运共同体。把握和扩大能源国际合作各方的利益交
集,充分照顾合作东道国现实利益,把我国能源合作战略利益
与资源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需求充分结合起来。能源走出去
企业要切实履行当地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
创新合作方式。坚持经济与外交并重、投资和贸易并举,
充分利用高层互访、双多边谈判、对外经济援助等机会,创新
完善能源国际合作方式。发挥资本和资金优势,推动资源开发
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二)畅通“一带一路”能源大通道。巩固油气既有战略
进口通道,加快新建能源通道,有效提高我国和沿线国家能源
供应能力,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互补互济水平。
确保能源通道畅通。巩固已有主要油气战略进口通道。推
动建立陆海通道安全合作机制,做好通道关键节点的风险管控,
提高设施防护能力、战略预警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建设安全畅通的能源输送大通道。
完善能源通道布局。加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互联互通,加快能源通
道建设,提高陆上通道运输能力。推动周边国家电力基础网络
互联互通。
30
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能源基础
设施规划布局、标准规范、经营管理的对接,加强法律事务合
作,保障能源输送高效畅通。以企业为主体,以基础设施为龙
头,共建境外能源经贸产业园区。
(三)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引技引智并举,拓
宽合作领域,加大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力度,推动能源产业对外
深度融合,提升我国能源国际竞争力。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相互投资、市场开放等手段,引
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清洁煤、乏燃料处理、智能电网等关键、
适用能源技术,鼓励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参与国内非常规
油气勘查开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等。
提升科技全球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前瞻性能源技术国
际研发应用合作平台和机制建设,密切跟踪掌握关键重点领域
前沿动态。加强政府间、企业间、研究机构间合作与交流,创
新能源领域人才合作培养机制。积极参与制定先进能源技术标
准,推动国内技术标准国际化。
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一批跨国企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能源生产和高效节能装备、技术、服务
“走出去”。联合技术先进国家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深
度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四)增强国际能源事务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变革,共
31
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打造命运共同体。巩固和完善我国双边多
边能源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机构改革进程。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广泛开展
务实交流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大幅度率先减排等《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义务。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发清洁能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八、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
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立足国内,着眼全球,构
建涵盖能源供给利用、储备应急、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保
障体系,把能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形成多元安全保障体系。统筹不同能源品种、生产
输送消费环节、当前和长远需要,全面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的综
合协同能力。
推动多元化保障安全。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稳定
国内供应,确保油气安全。加强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供
应安全。处理好不同能源品种替代互补关系,实现多能互补。
强化全过程安全保障。加快构建结构多元、供应稳定的现
代能源产业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需求。提
升能源安全输送能力,统筹煤、电、油、气网运设施能力建设,
建设架构合理、坚强可靠的骨干输电通道,形成全面覆盖的油
32
气管网,实现能源便捷流动、灵活调运。
坚持长短结合。积极应对市场短期供应中断,防范突发事
件和短期价格剧烈波动影响。更加注重能源长期可持续安全,
统筹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把新能源、新技术、气候变化
作为新能源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二)增强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建立政府储备与企业储
备并重、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分层、资源储备与技术储备结合、
战略储备与应急响应兼顾、国内储备与国际储备互补的能源储
备机制。
扩大能源资源及产品储备规模。完善能源储备设施布局,
增强长期战略性储备、平时和应急调峰性储备能力。加快石油
储备基地建设,科学确定储备规模。积极发展天然气应急调峰
设施,提升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加快地下储气库、沿海液化
天然气应急调峰站等建设。统筹考虑储电、储热、储冷等多种
储备方式,发挥好调节供需平衡和能源缓冲作用。
增强替代能源能力储备。增强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基燃料
技术研发能力,积极研发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纤维合成
汽油等生物液体燃料替代技术,大力推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
池等动力替代技术发展,发展氢燃料等替代燃料技术。积极推
动替代技术产业示范。
健全能源预警应急体系。强化能源生产、运行、环境等领
域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开发能源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预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