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遗发〔2017〕2号
附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
前 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成为当前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迫切愿望。为了满足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非遗保护的具体要求,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该计划已成为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研培计划。目前全国已有57所高校先后参与,举办研修、研习、培训180余期,加上相关延伸培训,培训学员近万人次,涉及纺染织绣、陶瓷烧造、金属工艺、雕刻塑作、漆艺、建筑营造、编织扎制、家具木作、工艺绘画、服饰制作、造纸和笔墨砚制作、印刷等传统工艺项目。
在各地文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响应和有序组织下,各参与高校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和专业优势,科学安排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做好后勤保障。学员们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一些学员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希望能够得到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研培计划作为高校与传承人群的互动实践,密切了高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能力。
研培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暑期,文化部组织各参与高校分赴非遗项目所在地,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回访学员活动,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安排。
在上述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研培计划对传承人群的覆盖面,提高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当前非遗工作实际,结合前期实践情况,经商教育部,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计划目的
研培计划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同时,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原则
1.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
2.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尊重非遗项目的基本文化内涵,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3.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传承人群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再创造的权利。
4.重视青年人在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
(三)年度任务
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2017年度研培计划着重配合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主要面向传统工艺项目开展,注重覆盖面大量广、有助于带动脱贫增收的传统工艺项目;同时,稳慎探索非遗其他门类的研培工作。
文化部会同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60-70所高校和相关单位,举办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班;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的研培计划;加上其他延伸培训,全年达到1万人次以上。
二、实施范围、参加研培人员和参与单位
(一)实施范围
文化部、教育部2017年直接组织开展的研培计划主要针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工艺项目和少量其他门类的项目。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开展的研培计划还包括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工艺项目。
(二)参加研培人员
1.列入实施范围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
2.以列入实施范围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要职业或家庭收入来源的手工艺人;
3.以列入实施范围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小微企业、作坊、合作社的管理、研发人员;
参加研培人员不包括爱好者和不直接持有传统技艺的研究者。
(三)参与单位
研培计划主要委托高校执行,吸收部分企业及机构参与。
1.参与高校需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较强的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相关领域研究、教学基础或研究能力;
——具有实施研培计划的教学场地和后勤保障能力;
——具有实施研培计划的专门工作团队。
2.参与企业或机构需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较强设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对相关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项目有研究基础,或具有相应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