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现场推进会
南昌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
泰和县水稻病虫害防治自走杆机作业
遂川狗牯脑茶叶基地
新余蜜桔
万安水产养殖
吴登飞 刘凯 杨洋 本报记者张坤 发自江西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力推动全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去年5月初,江西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启动会议上提出:“要用5到10年时间率先实现江西绿色生态农业大发展、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的绿色崛起。”
今年,在江西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党委书记陈日武指出,要抓紧出台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一方面,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上打造样板;另一方面,要在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上打造样板。同时,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在2017年农业工作安排中强调,要紧抓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把江西的生态优势、绿色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变成广大农民兄弟的“金山银山”。从保护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持续放大生态效益,着力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年来,江西省农业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为抓手,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强产业、塑品牌、抓示范等方式,积极策应、主动作为,“十大行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做到了开局之年有气势、有亮点、有成效,迈出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农业县全覆盖,2016年化学农药用量比上年减少3%,农药利用率达到38.8%;测土配方施肥基本覆盖全部农业县和主要农作物,2016年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9.7万吨(折纯),肥料利用率达到39%。全省107个畜禽养殖县(市、区)全部完成“三区”地理标注划定;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全省蔬果茶、畜禽和水产品总体合格率高居全国前列。
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全省76%的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了固体废物和废水储存处理设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2%。2016年,全省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6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8亿尾。
产品品牌创建成效突显
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著名商标23个;泰和乌鸡、浮梁茶等8个农产品被评为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庐山云雾茶被评为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赣南脐橙、南丰蜜桔、广丰马家柚、庐山云雾茶、宁红茶、遂川狗牯脑、瑞昌山药、广昌白莲、泰和乌鸡、高安大米等1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围“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
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657个,其中绿色农产品590个、有机农产品102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74个,位居全国前列;创建1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0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4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制定以绿色农产品为主体的农业地方标准293项。2016年,全省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8%,比全国高出1.3个百分点;江西省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全国独此一省。
各地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为策应政府号召,江西各地纷纷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均已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典型如下:
抚州,试点先行,整市推进。通过市县级试点形成可推广的模式,全市形成了30多种“十大行动”试点模式,有的模式在全县域进行了推广复制,起到良好的典型带动效应。如资溪县“全域规划+环境监测+生产标准+产业规模+扶持保障”的全县域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模式,通过国家认监委批复启动,带动效应明显;宜黄县“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秸秆基料化利用模式,年消纳全县秸秆总量的30%~40%,且培肥了地力,亩减少次年农作物化肥用量15公斤,成效显著;黎川县“稻肥轮作+稻鸭共生+稻渔综合种养”有机水稻模式,已推广到17个水稻种植合作社,覆盖全县14个乡镇,种植面积2万多亩;临川龙鑫 “牧草种植+畜禽养殖+食物链生态净化” 的养殖粪污治理与化肥零施用综合模式、东乡区润邦田园综合体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零施用”模式和水产养殖污染无害化循环利用模式(全省唯一)、全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智能模式等都是可复制、可推广、有成效的模式。
萍乡,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加强政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优势,加快重金属修复试验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在创新理念的基础上支持企业发展,吸纳当地企业参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例如,在安源区富田村合作开展230亩森美思材料应用试验、森美思材料修复稳定性验证和安源区高坑镇新华村70亩森美思技术工程化应用模式化集成试验。合作筹划芦溪县上埠镇鸭塘村30亩的重金属土壤调理剂异地验证试验,帮助格丰公司了解其森美思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的功效与应用。根据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工作安排,引导企业参与,共引进21家企业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新技术、新产品,参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异地验证,对参与异地验证的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评价。
宜春,争创“三品一标”,打响绿色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打好“加”“减”“除”组合拳,激发绿色农业内生活力。“加”是加大监管力度,结合123+N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完善市、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加快构建绿色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减”是减少投入品,大力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和农业清洁生产行动,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提高化肥、农药、秸秆综合利用率;“除”是清除污染源,依法拆除搬迁禁养区内所有养猪场,加快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集中处理中心8座。鼓励发展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推广畜禽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支持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
有机绿色是宜春最大的品牌,宜春严格执行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地域标识,重点突出绿色、有机特色,实现全市主要名特优农产品“绿色化”,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宜春有机产品品牌。
新余,探索循环农业新模式。采用五种新模式,助力“十大行动”的推进。“N2N”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罗坊沼气站为依托,初步构建了养殖场粪污、病死畜禽收储运体系和田间消纳体系;以秸秆、林业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如引进江西中田年产8.35万吨双孢菇生产建设项目,采用隧道发酵技术,建成后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19.2万吨。新余市欣欣荣农业公司年产1万吨食用菌生产项目,年处理林业三废3万吨;利用蚯蚓处理农业固体废弃物模式。新余龙晟生物科技公司,年养殖蚯蚓30万公斤,年消耗猪牛粪5千方,蚯蚓粪便生产有机肥3千方;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对生活垃圾处理采取焚烧发电,投资2.4亿元建立了年发电量6800万度的生活垃圾发电厂,年处理生活垃圾21.6万吨;“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围绕中小型养殖场沼气站建设,建立新余蜜桔“猪沼果”基地2万亩。
赣州,以点带面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上犹县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实施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试点示范,在五指峰罗家山茶场和梅水园村茶场安装远程实时监控及溯源系统,可通过APP在手机、电脑上随时调转角度远程察看茶叶长势,对茶园管护、采摘、加工等进行跟踪、监管,确保茶叶品质。全面完成县级平台建设及手机APP软件已开通并投入使用,实现私人订制茶园1250亩。建成了梅水乡水口200亩互联网+私人订制开心农场;完成社溪镇严湖、麻田、紫阳乡秀罗等互联网+私人订制油茶林示范基地建设及水岩乡焦坑和紫阳乡瓜子岭建立“互联网+私人订制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万年,以稻作文化为谱,唱响农业品牌。通过“一稻”引领、“两轮”驱动、“三力”提升的做法(“一稻”引领,即坚持以万年稻作文化引领农业品牌发展;“两轮”驱动,即突出“产学研融合”和“标准化建设”在打造农业品牌上的驱动作用;“三力”提升,即提高万年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公信力)使万年县在农业品牌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县共有6个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23个无公害食品被认证;摘取“万年贡”“城南故事”2个中国驰名商标,“皇阳贡米”“香云河”“万年冠”等15个省级著名商标,“万年贡米”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在江西省农业厅各相关部门和江西各地市的共同努力下,江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总体趋好。为深入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江西将继续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农业“江西样板”的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十大行动”的普及率、知晓度和参与面。对试点工作中探索总结的经验做法与典型模式,成熟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引导各地找准定位,抓住关键,大胆实践,率先在全国实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