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全文)

2017-06-29 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专栏五:加快互联网金融统计与监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互联网金融综合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平台,逐项采集互联网金融产品信
息,逐笔采集交易信息,提供互联网金融业监管所需信息,预警可能发生的区域性和
系统性风险。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产品集中登记和信息披露平台,研究建立互联网金
融平台资金账户的统一设立和集中监测平台,依靠对账户的严格管理和对资金的集中
监测,实现对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常态化监测和有效监管。持续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
息共享平台,支持和帮助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降低风险成本,突破发展瓶颈,发挥支
持实体经济作用。
二、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能力
提高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能力。 逐步完善安全技术防护体
系,重要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措施,
强化技术防范,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泄漏、防病毒、防
瘫痪能力。建立金融业网络攻击行为监测预警平台,强化运行监
控与预警,加强安全事件智能关联分析和主动感知,提高金融机
构对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的全面掌控和联动处置能力。建立健全业
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完善业务连续性决策和协调工作机制,明确
职责,确保业务运行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运作。健全灾备基础设
施,重要信息系统根据支持业务的重要程度设计合理的灾难恢复
需求,利用自建、共建、租赁等方式抓紧建成或完善灾备系统,
充分发挥灾备系统对提高业务连续性的关键作用。健全应急管理
体系,推动建立由国家相关力量和金融机构自身力量相配合的共
同应对网络攻击的多层防护网,提高防范网络攻击、应对重大灾
难与技术故障的能力。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提升应急响应水平。

— 26 —
提高金融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金融业网
络安全协调会商制度,建立由金融业管理部门、国家网络安全主
管部门、国家网络安全支撑单位、金融业网络支撑单位、金融机
构共同组成的应急协调体系,提高金融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能力,推进国家网络安全政策落地。加强金融业重要信息基础设
施保护,明确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清单,建立保护框架,提高重大
网络攻击威胁应对能力。落实国家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
度,完善金融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持续开展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和整改;探索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共享
机制,为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公共网络安全服务。探索建立金融
业网络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评价体系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能力
成熟度评估;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制定相应管理要求与惩戒
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事件舆情监控。研究制定互联网金融网络安
全相关规范标准框架,全面梳理互联网系统的资产清单,评估网
络安全威胁,加强互联网应用软件版本管理,建立配套技术防护
体系和威胁监测体系;逐步完善敏感信息保护机制,规范互联网
环境下使用敏感数据的行为,强化对金融机构向第三方机构提供
客户信息的技术监管,加强对内部职工和外部合作单位的管理。
全面推进金融业落实网络安全法。 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建立金融业网络安
全检测认证体系,金融重要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先评估后使用。
建立实施金融业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对金
融业采购使用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展安全审查,提高产

— 27 —
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以安全、可靠、高效、弹性为目标
实施架构转型,有序稳妥推动成熟开源技术应用,逐步减少或摆
脱对单一技术产品的依赖。加快安全可信产品推广应用,力争到
2020年实现金融业信息系统全面应用经国家密码管理机构认可的
商用密码产品。
三、推动新技术应用,促进金融创新发展
加强金融科技(Fintech)和监管科技(Regtech)研究与应
用。 建立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明确创新管理准则、目标和流
程,制定创新验证与风险评估规程,引导金融科技创新正确应用。
研发基于云计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分布式账本技术
(DLT)、密码技术等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工具,应用数字化监管协
议与合规性评估手段,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降低从业机构合规成
本。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穿透式监管方法,加强
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监管,提升金融风险甄别、防
范与化解能力。健全与监管科技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监管体系。
稳步推进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技术应用研究。 金融机构主动探
索系统架构完善升级,继续深入研究数据中心“双活”、“多活”
模式应用。在巩固集中式架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综合成本、
效率、资源等方面,以业务适用性为原则,研究分布式架构应用
的可行性。加强金融业云计算应用政策研究和引导,研究制定风
险评价、准入及退出机制、数据安全保护、业务连续性管理以及
风险安全防控等政策,营造金融业云计算应用发展的良好环境。

— 28 —
支持实力较强的机构独立或者联合建设金融业云服务平台,面向
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云服务,提高行业资源使用效率。
拓展云服务的应用领域,鼓励发展业务系统、技术测试、信息安
全等云服务,探索基于“云”构建风控、征信、反洗钱等行业公
共服务应用,提升金融服务和监管能力。加强金融业云计算知识
技能培训,逐步形成金融业云计算人才梯队,为金融业云计算持
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深入开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 引导金融机构大数据技术和
应用创新,探索金融与政府、医疗、教育、财税等领域的数据共
享模式,提升金融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并制定包含银行、证券、
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电商、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在内的数据
共享和交易模式。建立数据共享激励机制,促进数据互联共享。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助力
自身业务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
规范与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关技术应用。 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
运作、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营造公平、公正、开放、诚信的环
境。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云平台,深化互联网金融
安全检测认证,支持跨行业、跨机构、跨区域的应用共享和系统
互通互信,为互联网金融各项服务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将普惠
金融、智慧金融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深化移动金融应用,
提高金融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民生领域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扩大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范围,提升互联网金融在电子政务、社会
保障、医疗卫生、公共缴费、公共交通、物流、餐饮、院线、旅

— 29 —
游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金融租赁的有效
管理,借助云计算构建金融租赁基础设施、借助大数据提高金融
租赁风险防范能力、制定金融租赁相关数据标准。加强互联网金
融对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支持探
索互联网金融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手段,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积极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研究。 加强区块链
基础技术研究,开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持续跟
踪量子通信技术发展,适时开展量子通信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客户服务、经营管理、金融监管模式创
新,推进机器人安全值守应用。持续跟进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适
时开展新技术在金融业的试点应用,促进业务创新。
四、深化金融标准化战略,支持金融业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金融业标准体系,开展关键标准研制。 落实国家深
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建立涵盖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
施、金融统计、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的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重
点研究制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标准,金
融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标准,金融资产管理产品等跨市场
交叉性金融产品标准。探索制定涉及金融安全等方面的强制性标
准。构建金融大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云计算、大数据、区块
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标准。培育和发展满足
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推进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
体系。

— 30 —
加大标准宣传力度,强化标准实施。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
金融标准宣传、培训、研讨和解读,推进金融标准公开。对涉及
面广、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性、底线类标准,发挥政府
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开展标准示范试点、完善检测认证体系等
方式,强化标准实施。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利用行业
自律等手段,推动竞争性标准有效实施,发挥金融机构在金融业
标准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金融业标准监督评估体系,鼓励行
业组织、标准化技术组织、认证机构、大专院校等第三方机构建
立多种形式的标准实施效果监测体系。
深入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化,提升我国影响力。 研究制定我国
金融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战略、政策和策略,对金融业重点关注
的、与国内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数字货币、非银行支付、密码算法、
移动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口专家派出力度。发挥全国金
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融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工作组作用,畅通国
际标准跟踪参与渠道。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探索提出国际标准提
案,推动国内标准“走出去”,提升我国标准影响力。推动全球法
人机构识别编码(LEI)国内实施应用。
五、优化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构建金融业信息技术治理新环境。 加强指导和协调,逐步推
动对金融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监管覆盖, 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共同规范行业信息技术治理
行为。加强金融机构内部信息技术治理与金融业监管的有机互动,

— 31 —
形成金融业合规稳健的运行机制。探索构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的
机制,推动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化建设,完善后台信息支持系统,
各子公司和业务条线之间合理共享信息,发挥集团业务协同作用,
提高核心竞争力。
优化信息技术治理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 完善信息技术监管
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不断优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组织结构,
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信息技术相关委员会在信息技术治
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首席信息官的管理策略、方法和制度,探
索首席数据官制度。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决策流程,提高
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探索建立支持新技术应用的组织机制;
积极组织行业规划编制,指导行业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鼓励金融
机构在组织方式、人员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化机构内信息技
术与业务双向深度融合。
优化金融信息技术资源配置。 加强金融监管部门间、金融机
构间合作和资源共享,规范外包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联合同业及
其他行业单位开展交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间加强合作和资源共
享;研究建立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的交
流合作机制,构建高端金融信息技术智库。研究科学合理的信息
技术成本核算与分摊方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精细化管理
水平。探索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输出模式,实现行业内资源共享和
能力复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优化金融业信息技术人才结构。
健全科技人员评价和考核机制,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