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文)

2017-06-06 来源:环境保护部网站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
2016年,有30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功
能区声环境监测,各类功能区**共监测21624点
次,昼间、夜间各10812点次。各类功能区昼间
总达标点次为9964个,达标率为92.2%;夜间总
达标点次为7999个,达标率为74.0%。
43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辐 射
环境电离辐射
2016年,全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
涨落范围内。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累积
剂量处于当地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空气中天
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
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长江、黄河、珠
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
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重点湖泊
(水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
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城
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及地下饮用水中总α
和总β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规定的指导值。近岸海域
海水和海洋生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
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
常,其中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远低
于《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
限值。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
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
运行核电基地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运行核电
2016年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分布示意图
根据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部分自动站因监测
设备、供电等故障,未能进行年均值统计。
空气吸收剂量率( nGy/h)
≤70
70 ~ 100
100 ~ 130
130 ~ 160
160 ~ 200
200 ~ 400
>400
图 例:
香港、澳门、台湾资料暂缺
4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
2016年中国近岸海域海水中锶-90和铯-137活度浓度
单位为 mBq/L
ND 表示为检出
括号内数字为点位数
注:
香港、澳门、台湾资料暂缺
45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基地周围未监测到因核电厂运行引起的实时连
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异常。阳江核电基地、红沿
河核电基地、福清核电基地、防城港核电基地
和昌江核电基地周围空气、水、土壤、生物等
环境介质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均未见异
常,秦山核电基地和田湾核电基地周围个别气
溶胶样品中检出微量的钴-60等人工放射性核
素,秦山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基地、田湾核
电基地和宁德核电基地周围部分环境介质中氚
活度浓度与核电厂运行前本底相比有所升高。
评估结果表明,核电厂运行对公众造成的辐射
剂量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民用研究堆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清华大学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大学微堆等设
施周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
沉降物、水和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
未见异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核动
力研究设计院周围部分环境介质中检出微量的
钴-60和碘-131等人工放射性核素,评估结果
表明,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
的剂量限值。
核燃料循环设施和废物处置设施周围环境
电离辐射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中核陕
西铀浓缩有限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
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和中核
四〇四有限公司等核燃料循环设施,以及西北
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场和广东低中放固体废物
北龙处置场周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处
于当地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介质中与上
述企业活动相关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
常。
铀矿冶周围环境电离辐射 铀矿冶设施周
围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周围环境γ辐射空
气吸收剂量率、空气中氡活度浓度、气溶胶中
总α活度浓度、地表水中总铀和镭-226浓度
与历年处于同一水平,周边饮用水中总铀、
铅-210、钋-210和镭-226浓度低于《铀矿冶辐
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GB 23727-2009)
的相应限值。
2016年,省会城市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远低
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
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12 V/m(频率范围为
30~3000 MHz)。监测的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
施、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周围环境敏感点的电磁
辐射水平、输电线和变电站周围环境敏感点工
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低于《电磁环境控制
限值》(GB 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
限值。
电磁辐射
4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
交通与能源
交通
基础设施 截至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
里程达12.4万公里,电气化里程达8.0万公里。
全国公路总里程469.6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
达13.10万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
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0388个。
全国共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18个。
运输服务 全年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28.14
亿人,旅客周转量12579.29亿人公里,完
成货运总发送量33.32亿吨,货运总周转量
23792.26亿吨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营业性客
运量154.28亿人,旅客周转量10228.71亿人
公里,完成货运量334.13亿吨,货物周转量
61080.10亿吨公里。全年完成水路客运量2.72
亿人,旅客周转量72.33亿人公里,完成水路
货运量63.82亿吨,货物周转量97338.80亿吨
公里,全年完成民航旅客运输量4.88亿人次,
旅客周转量8359.54亿人公里,完成货邮运输
量666.9万吨,货邮周转量221.13亿吨公里。
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285.15亿人,其中公共
汽电车完成745.35亿人,运营里程358.32亿公
里,轨道交通完成161.51亿人,运营里程4.33
亿列公里,巡游出租车完成377.35亿人,运
营里程1552.50亿公里,客运轮渡完成0.94亿
人。
初步核算,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6
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4%。煤炭消费量下
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
长8.0%,电力消费量增长5.0%。煤炭消费量占能
源消费总量的62.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
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
能源
47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年主要能源产品产量及年际比较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2015年变化(%)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亿吨标准煤 34.6 -4.2
原煤 亿吨 34.1 -9.0
原油 万吨 19968.5 -6.9
天然气 亿立方米 1368.7 1.7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61424.9 5.6
其中:火电 亿千瓦小时 44370.7 3.6
水电 亿千瓦小时 11933.7 5.6
核电 亿千瓦小时 2132.9 24.9
4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
气候与自然灾害
气温
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10.36℃,较常
年(9.55℃)偏高0.81℃,为1951年以来第
三高,仅次于2015年(10.49℃)和2007年
(10.45℃)。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
为历史最高;除1月偏低、11月接近常年同期
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12月偏高2.6℃,为
历史同期最高。
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黑龙江平均
气温较常年偏低0.2℃,其他省(区、市)气温
均偏高,其中青海、甘肃、河南和贵州4省均为
历史最高。
1951-2016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年份
历年值 1981-2010年平均值
平均气温( ℃)
降水
2016年,全国年降水量范围为3.5毫米(新
疆托克逊)~3494.4毫米(安徽黄山),全国
平均降水量730.0毫米,较常年(629.9毫米)
偏多16%,比2015年(648.8毫米)偏多13%,
为1951年以来最多。2月和8月降水偏少,3月接
近常年同期,其余各月均偏多,其中1月偏多
94%、10月偏多55%,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49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空间分布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
南地区、重庆大部、贵州东部、云南南部降水
量有1200~2000毫米,其中安徽南部、江西东
南部、福建、广东大部、海南等地超过2000毫
米;东北、华北、西北东南部、黄淮、江淮北
部、江汉北部、四川、云南东部和北部、贵州
西部、西藏中东部、青海东南部等地降水量有
400~1200毫米,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中西
部、青海中西部、西藏西部、新疆北部等地降
水量100~400毫米,新疆南部、甘肃西北部等
地降水量不足100毫米。
与常年相比,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
常年或偏多,其中东北中部和东北部、华北西
部、长江中下游沿江、江南南部、华南中东
部、重庆南部、湖北中南部、新疆大部、甘
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等地偏多
20%~50%,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福建南部
等地偏多50%至1倍。
暴雨洪涝 2016年,入汛较常年偏早16天,
较2015年偏早45天,为近7年最早;全年共出现
4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
全国有四分之三的县市出现暴雨,暴雨日数
为1961年以来最多;强降水导致26个省(区、
市)近百城市发生内涝。全国有473条河流发生
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118条超保证水位、51条
超历史最高水位。受灾农作物1.39亿亩、人口
1.02亿人,倒塌房屋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
3661亿元。与2000年以来均值相比,农作物受
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别
少14%、27%、49%、57%,直接经济损失偏多
150%。
干旱 2016年,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时
间长的严重干旱,旱情较常年偏轻,全国干旱
1951-2016 年全国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
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年份
400
500
600
700
800
降水量( mm)
历年值 1981-2010年平均值
气象灾害
5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
受灾面积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37%。东北
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出现夏旱,黄淮、江淮及陕
西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湖北、湖南、贵州、广
西等省(区)出现秋旱。全国作物受旱面积
3.03亿亩、受灾面积1.48亿亩、成灾面积9196万
亩,共有469万人、650万头大牲畜一度出现饮
水困难。与2000年以来均值相比,作物受旱面
积、受灾面积、人饮困难数量分别少31%、51%
和80%。
台风 2016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6
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接
近常年(25.5个);8个台风登陆中国,较常
年(7.2个)偏多0.8个;强度偏强,登陆台风
中有6个达到强台风或以上级,其比例为历史
最高,平均登陆强度为1973年以来第3强。初
台“尼伯特”登陆为历史第二晚但强度大,是
1949年以来最强初台,也是2016年造成人员伤
亡最多的台风;“莫兰蒂”是2016年登陆中国
大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最重。全年
台风共造成17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
损失766.5亿元。与2006—2015年平均值相比,
2016年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偏多,死亡
失踪人口偏少。
强对流 2016年,大风、冰雹、龙卷风、
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损失偏重。
全国共发生59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为
2010年以来同期最多,发生冰雹或龙卷风天气
的县(市)次超过2000多个。与2001—2015年
平均值相比,2016年降雹次数明显偏多,其中
北方风雹灾害突出;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受灾面
积和经济损失均偏多,死亡人数偏少,江苏、
山西、新疆受灾严重。6月23日江苏盐城发生历
史罕见龙卷风,造成的死亡人数为近25年来全
国龙卷风灾害之最。
高温 2016年,南方高温日数普遍比常年
偏多5~10天。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
气温≥35℃)日数9.9天,比常年同期偏多3
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13年。华
南夏季高温日数24.6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其中广东、广西夏季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
最多。夏季,全国出现4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
程,其中7月20日—8月26日,全国共有30个省
(区、市)的1653个县(市)出现35℃以上高
温天气,103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
64个县(市)日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历史极值。
低温 2016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影响偏
轻。全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共造成12人死亡,
农作物受灾面积200万公顷,绝收26.3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9亿元;与2010—2015年平均值
相比,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均
偏少。1月下旬南方出现雨雪冰冻天气,69个
县(市)最低气温突破历史记录,农林业、交
通、供电和通讯等受到较大影响;2月中旬至3
月上旬中东部接连遭受寒潮袭击,春运及农作
物受到不利影响;11月下旬中东部遭受寒潮袭
击,低温及雨雪使江淮、江汉及河南等地部分
设施农业受影响。
沙尘暴 2016年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
影响偏轻。共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
期偏少9次;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2.4天,比
51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常年同期偏少2.7天,为1961年以来第三少。5
月10—11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16年最强的
一次,南疆盆地、内蒙古中部、宁夏北部、辽
宁西部、吉林西部等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
其中南疆盆地局地出现强沙尘暴。
2016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3次
(大陆地区发生18次,台湾地区发生15次),
其中6.0~6.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24次,
最大地震为2月6日台湾高雄市和11月25日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分别发生的6.7级地震。
大陆地区地震共造成灾害事件16次,按照《国
家地震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判定,其中较大
地震灾害事件3次,一般地震灾害事件13次,共
造成2人死亡,10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6.87
亿元。2月6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造成117人死
亡,559人受伤。
2016年,共发生地质灾害9710起,造成
370人死亡、35人失踪、209人受伤,直接经济
损失31.7亿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
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2015年上升
18.1%、41.1%和27.4%。其中,特大型地质灾
害21起,造成97人死亡、10人失踪、29人受
伤,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大型地质灾害41
起,造成25人死亡、5人失踪、7人受伤,直接
经济损失2.8亿元;中型地质灾害307起,造成
107人死亡、11人失踪、64人受伤,直接经济
损失6.4亿元;小型地质灾害9341起,造成141
人死亡、9人失踪、10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9.8亿元。
2016年,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
失50.00亿元,死亡(含失踪)60人。其中,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
直接经济损失的92%;人员死亡(含失踪)全
部由海浪灾害造成。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是1614“莫兰蒂”和
1616“马勒卡”台风风暴潮、1617“鲇鱼”台
风风暴潮、“160720”温带风暴潮,分别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9.19亿元、8.92亿元和8.56亿元。
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5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6
公报数据来源及评价说明
本公报中环境质量状况数据以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为主,同时吸收
相关部委提供的环境状况数据。225 个地市级行政区地下水水质、土地资源
及耕地面积、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提供,风景名胜区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提供,交通内容由交通运输部提供,流域地下水水质、省界水体、水土流失、
洪涝干旱灾害部分内容由水利部提供,内陆和海洋渔业水域、耕地质量、草
原由农业部提供,能源内容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提供,荒漠化和沙化、
森林、湿地部分内容由国家林业局提供,地震灾害由中国地震局提供,气温、
降水、气象灾害大部分内容由中国气象局提供,全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海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灾害由国家海洋局提供。
国家环境监测网包括: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 1436 个城市环境空气
质量监测点位、978 条河流和 112 座湖泊(水库)的 1940 个地表水水质评价、
考核、排名断面(点位)、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部分县级城市近 1000
个酸沉降监测点位、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环境监测
网、417 个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近 80000 个
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全国 31 个省(区、市)的 645 个生态点位、10 个
区域重点站和 1 个定位监测站。
本公报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评价指标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
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
地表水水质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表
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评价指标为 pH 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
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
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
53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注:本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地震灾害外,均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硫化物共 21 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 a、总磷、总氮、
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评价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 14848-93)。地下水水质评价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93)。近岸海域水质评价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和《近
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评价指标为 pH、溶解氧、化学
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无机氮、非离子氨、活性磷酸盐、汞、镉、铅、
六价铬、总铬、砷、铜、锌、硒、镍、氰化物、硫化物、挥发性酚、石油类、
六六六、滴滴涕、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苯并 [a] 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共 29 项。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和《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数值修约依据《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
T 8170-2008)。
54201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编写单位
主持单位
成员单位
环境保护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统计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地震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海洋局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