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文)

2017-06-05 来源:121健康网
 点击下载全文:  国科发政〔2017〕115号 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的通知.doc

科技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林业局 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7〕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环境保护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林业厅(局)、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建设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各有关单位:
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 技 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林 业 局 气 象 局
2017年4月27日

“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为推进我国环境保护科技工作,持续加大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针对我国主要环境问题与科技需求,依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精神和要求,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是实现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的科技行动指南。

一、形势与需求
(一)工作基础
1.“十二五”环境科技发展状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工作。“十二五”以来,通过各类科技计划、产业技术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我国在环境领域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科技项目与工程,投入总经费约2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约80亿元。研究机构科研条件明显改善,支持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中心/实验室共约110个。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5年隶属于环境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增至约13000人年,“十二五”期间增幅超过30%。2014年以来,已启动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和“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通过科技任务部署和实施,突破了环境领域的一批重大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过去5年,在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毒理效应与控制原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确了气溶胶形成机制,突破了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污染源排放清单、二氧化硫减排、柴油车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带动了室内空气净化、烟气脱硝等设备与工艺的实际应用;阐明了水处理微生物聚集体形成与作用机制,突破水中颗粒物超高速分离、污水脱氮除磷等关键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推动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氨氮等废水生化物化处理技术发展和提升了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水平;自主研发出低成本、易推广的污染土壤和湖泊底泥修复技术,并获得推广应用;突破了垃圾资源化、污泥清洁焚烧、含砷固废清洁处置等关键技术,固废处置与循环利用已由理念转入实施,构建了若干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模式;建设和完善了陆地生态监测系统、环境卫星观测系统,建立城市生态过程模拟、生态功能区规划、交错带生态评估与恢复等技术体系,创新了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并在西部地区获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在建立立体监测体系、支撑污染减排、引领环保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网络,为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研究平台;形成多套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技术方案,支持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环保产业从对国外单项技术跟踪模仿,逐步走向自主创新之路;设立了多项国际公约的专门履约机构,积极参与履约进程及相关事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迄今,我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从地下到空中环境介质、从环境过程认知到产业化推广示范、从标准法规制订到环境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控制、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环境领域“十三五”科技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我国环境科技竞争力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科技发展迅速,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科技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发展尚存诸多不足。
(1)整体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除局部处于领跑状态外,我国大部分环境科技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处于跟跑状态。
(2)原创性技术不多,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我国环境领域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质量不高,论文被引频次显著少于发达国家。环境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技术缺乏。
(3)特有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我国环境问题解决缺少国际经验借鉴,缺乏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的特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设备、材料依赖国外引进。
(4)研究与应用脱节,产业化水平低。我国环境技术研发主体是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研发实力不具国际竞争力。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脱节问题突出,自主研发技术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仅36%左右技术进入产业化阶段。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针对我国重大环境科技需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契机,注重与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交叉,瞄准未来技术发展制高点,提前部署、分步实施,加快掌握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我国环境科技水平与环保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战略需求
1. 国家战略及目标需求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和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30多年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当前我国环境形势呈现资源消耗涨幅收窄、环境承载力严重超载、生态环境问题多型叠加、环境质量缓慢改善、污染治理主体承受力下降、公众诉求高涨、环境管理模式急剧变革等特征。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社会转型的叠加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胶着期,污染减排任务更重,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增大,环境风险凸显,国际履约压力加剧。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十三五”环境保护也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从国家层面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重大战略需求,《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已颁布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为战略性布局,具有巨大环境保护需求。如何在新常态下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将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2. 国际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国际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已由单项治理转向综合防控,正在向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方向延伸。主要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环境科技的范围不断向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扩展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以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成为环保科技重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动了基于特定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多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新世纪以来,随着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日趋严格,复合型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生态安全等成为环境领域研究重点。
(2)环境科技更加注重解决复合性、系统性环境问题
环境科技发展呈现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局部地区污染防治向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转变。发达国家的环境科学研究已进入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开展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了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
(3)环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融合其它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分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推动发达国家突破了一批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技术,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控预警与改善技术的创新发展。环境科技发展与其它领域技术创新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了环保产业大发展。

3. 环境科技需求与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使我国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空前压力,同时也为环境科技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十三五”环境科技需求体现为:(1)解决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环境科技继续为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整体方案;(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环境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环境风险控制、安全生态环境系统构建;(3)发展环保产业,需要环境科技突破重要工艺和重大装备的技术瓶颈;(4)应对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环境科技建立科学认知方法、前瞻性技术和系统思路。

针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态退化等突出环境问题,面临全面落实各项环境污染防治计划的迫切形势,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亟需加快推动由末端治理技术向全过程控制技术转变、由单元技术研发向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性集成创新转变、由核心技术突破向引领产业发展转变,形成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系统化技术方案。此外,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挑战,需要加快环境与健康、化学品控制、全球环境履约等科技创新。我国未来环境领域科技工作需要围绕“质量改善、风险控制和生态安全”的战略目标,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应用技术-集成示范-成果推广-环境管理”整个链条上开展创新,形成“预防-治理-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环境技术体系。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为宗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支撑重点区域整体发展、管控脆弱生态环境风险、部署前瞻生态环境技术、形成可竞争环保产业、惠及日益迫切民生需求的思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质量改善、风险控制与生态安全的核心任务,推动技术创新需求与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融合、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良性发展 的融合、整体性生态环境技术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的融合,形成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具有内生性发展能力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支撑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1. 战略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通过基础数据、模型、方法和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服务,提升其科学水平和工作效率;深化对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探索新型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做到“防”、“控”结合,以科技创新助推生态环境保护。
2. 问题导向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原则
围绕国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中可能遇到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面向“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撑环境质量的改善,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群健康。
3. 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原则
鼓励环境领域的原始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速环境科技创新;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加强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机制的制度设计。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面向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以环境质量改善、风险控制与生态安全为重点,深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突破一批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循环经济、环境基准与标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面向重点区域环境问题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融合技术与机制创新,建立一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工程应用、产业开拓人才互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全力打造一批符合现代市场模式的、具有衍生复制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化基地,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1. 大气污染防治。深化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突破大气污染监控、质量管理领域核心技术,构建我国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形成解决我国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的综合技术方案。
2. 水污染防治。加强水处理与资源化、流域水生态管理领域基础研究,建立低耗与高值利用的水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基于标准与效应协同控制的饮用水净化、流域水生态智慧管理等成套技术,形成构建区域低耗处理与健康循环水环境系统的综合技术方案。
3. 土壤污染防治。深化土壤污染过程、生态与健康效应、联合修复机制研究,建立融“监测-预警-防控-修复”于一体的成套技术体系,推动修复技术应用工程化与材料设备标准化建设,形成我国分类防治土壤污染的综合技术方案。
4. 生态修复与安全调控。开展区域生态格局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研究,突破一批生态监测、质量评估、系统恢复与安全保障、承载力预警与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5. 废物控制与循环利用。开展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共生利用、管理决策全链条系统研究,厘清固废来源、特性及分类,构建适应我国固废特征的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及管理决策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整体化解决方案。
6. 化学品控制与环境健康保障。深化重点化学品毒理作用和过程机制研究,突破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典型行业重点化学品环境风险控制、化学品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学品整合测试策略技术框架。
7. 全球环境变化应对与国际履约。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化学品风险管理、臭氧层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为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国际履约谈判等提供科学支持。
8.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系统深入研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学技术,突破一批我国新反应堆设计验证、事故应急响应与救援、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退役与延寿安全等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审评体系和独立实验验证平台。
9. 环境基准与标准支撑。攻克一批与环境基准密切相关的污染物筛选、毒性测试等关键支撑技术,制定和发布一批能够支撑我国环境标准制/修订和环境管理的环境基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形成完善的环境基准理论、技术与方法学和支撑平台。
10.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阐明重点区域生态与环境问题相互耦合的内在机制,研发生态与环境物联网智能化监测技术体系、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区域生态效应和环境风险预测评估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战略需求的生态优化格局与环境质量调控方案。
11. 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配置,加速创新团队与领军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一批国家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布局,加强环保产业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科技产业、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
12. 国际合作网络构建。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环保科技合作研究、人员交流,积极深化与环保技术先进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实施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履约科技行动,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合作研究项目。

四、重点任务
针对我国“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发展需求,以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构建安全生态体系为目标,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基准与标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化学品管理与国际履约等关键环境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基地建设。重点开展以下12项任务。
(一)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控制
1. 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
针对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及防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机制、重污染过程中二次颗粒物爆发增长的均相/非均相过程机制及其致霾作用、高颗粒物污染条件下区域大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代表性区域大气氧化剂的演变特征及收支平衡、大气氧化能力对臭氧和PM2.5浓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重污染累积与天气及气候过程的双向反馈机制等基础研究,针对重点城市开展大气污染贡献率时空变化规律、交通环境大气污染水平与来源研究,阐明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的交互影响及其与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关系,找准大气PM2.5爆发性增长的主控因子。

2. 大气污染的人群健康危害
研究建立大气污染暴露评价和健康效应早期识别技术,掌握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的急性和慢性健康损伤的暴露-效应关系,研究典型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建立室内外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为大气环境管理和健康风险干预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
开展细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高效脱除与协同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非电工业烟气污染物高效控制、污染物脱除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典型行业VOCs排放控制及替代、机动车尾气高效后处理、船舶与非道路机械污染高效控制、居民燃煤和城市扬尘控制、城镇垃圾焚烧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材料与成套装备,并形成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展移动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准入及退出控制标准研究与示范应用。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