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
1. 适应气候变化关键共性技术。基于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结果,分析行业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障碍因素,识别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适应优先事项;确定适应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目标,修订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水旱灾害防御标准、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城市生命线建设维护安全运行标准等,研发适应性规划技术,制定分步骤的适应行动方案;综合集成社会经济数据、资源环境数据、气候数据、适应方法学与工具模型、实用适应技术清单,开展适应政策制定与实施机制的方法学研究,研发适应政策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关键技术,构建适应决策支持系统。探索增强适应能力的技术途径,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发展路线图。 2 跨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在重点领域(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基础设施领域等三大方向,跨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1)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研发气候变化对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评价与优化提升关键技术、流域水安全调控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典型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等,开展应用示范。(2)针对社会经济系统,开展特大城市与城镇化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林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人群健康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等。(3)针对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研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适应气候变化机理与优化调控技术、城市生命线工程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研发重大工程与工程群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评估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特大水利水电枢纽群、沿海地区防护工程等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期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适应性及风险,提出规避和应对策略。 3. 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技术和能力优化。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区域、脆弱人群与优先适应事项;研究沿海地区(包括海岸带)、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边缘过渡区、重点经济区对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开展重点区域适应行动规划;筛选满足区域适应能力建设需求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和重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布局;研发适应行动和适应规划的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评估适应行动和适应规划的实施效果。 4. 适应与减缓协同的转型技术。基于系统科学原理,发展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减缓与适应协同技术,包括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的适应路径优化识别技术、渐进适应与转型适应的优化决策技术、绿色低碳整体转型的优化集成技术等。选择典型适应区域,开展适应案例研究,揭示“渐进适应”与“转型适应”等适应方式抉择的内在驱动因素与适应机制;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技术,研发适应与减缓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保障区域适应和减缓协同能力不断提高的合作机制、法律与制度、评估体系;研究地区间贸易、金融、技术转移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 |
(七)深化面向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战略研究
紧跟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形势,聚焦世界各国自主贡献与实现特定温度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排放情景、减排路径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估,评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国际经济秩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风险,结合南南合作的国际经验和未来创新模式,提出并完善技术开发与转让机制及管理和运行办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及管理和运行办法、国际碳减排市场机制的改革和管理办法,针对气候变化谈判出现的新的热点议题,提出我国的谈判策略和具体方案,增加我国国际谈判能力。
专栏:面向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战略
1.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技支撑。组织并支持中国科学家全面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建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与情景数据库、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数据库;研究全球各国自主贡献与实现特定温度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发展气候变化政策国际比较方法学,评估各国减排承诺的约束力;分析、模拟、预测不同政策情景下各国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研究并比较各国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评估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世界主要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害或收益,评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成本与收益;研究2020年后新气候制度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分析评估国际协议中灵活机制的发展趋势;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不同减排政策与机制有效性分析及比较研究、国际投融资及碳金融机制的发展态势研究、《公约》框架下技术转让和资金使用机制研究;探索国际碳市场的融合和其他气候变化政策工具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国际社会对非CO2温室气体控制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趋势;研究主要碳排放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各领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变化趋势,以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气候政策的认识与应对措施;提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外交策略。适时应急开展2016年后我国谈判新立场研究,2度/1.5度目标评估、实现路径研究,中国参与全球减排和适应技术创新合作的战略及路线图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研究。 2.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与变革。研究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竞争格局和全球价值链分布的变化;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与国家方案对主要国家和集团的发展与竞争力的影响;评估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秩序变动及其对经济、贸易规则的影响;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方案对世界能源和其他资源供求关系的影响;评估各国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各国能源价格改革措施并评估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应对气候变化与应对其他挑战(减贫、经济动荡、恐怖主义、区域安全)之间的协同与矛盾;评估全球竞争格局变动给我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 全球变化经济学与影响综合评估模型平台。建立全球变化经济学与影响综合评估模型平台,包括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行业影响模型组的设计,区域影响模型组的设计,投入产出经济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组的设计;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模型,识别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因果联系,建立影响评估和趋势模拟的数理统计方法;评估并比较主流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的有效性;评估气候变化对全球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影响和未来风险,包括对经济、贸易、环境、资源、福利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未来风险;评估影响的时空分布、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人群分布、收入分布和影响时间等;研发不确定性的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科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