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水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
目标:
聚焦我国深水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基础理论体系、工程技术体系和商业开发支撑体系建设,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水平,建立我国深水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实施深水能源、矿产资源精细勘探与试采技术工程示范,实现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全面提升海洋资源自主开发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主要任务:
1. 开展海洋油气工程新概念、新技术研究,开发深水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和工程装备,结合“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形成1500米到3000米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
2. 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成矿机理以及安全开采等基础问题研究,开发精确勘探和钻采试验技术与装备,形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能力;
3. 开展大洋矿产成矿机理与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研究,开发高效勘探核心技术研究及深海采矿系统设计,研制集矿与输送装备,完成1000米海深集矿、输送等技术海上试验;
4. 深海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5. 研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在沿海城市和海岛开展应用示范。
(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目标:
针对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和蓝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聚焦深海,拓展远海,深耕近海”三大发展方向,围绕海洋特有的群体资源、遗传资源、产物资源三类生物资源,在科学问题认知、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示范三个研发层面,一体化布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任务创新链,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培育与壮大我国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面开拓海洋生物科技国际合作。
主要任务:
1. 深海生物科学与资源评价——提升深海生物资源探查获取能力,开展深海生命科学前沿与应用研究:深海生物资源勘探、获取、培养和保藏技术体系;深海生物生命过程及多样性演替机制研究;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应用潜力评价与产品开发。
2. 远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开发远洋生物资源,提高南极磷虾等战略性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远洋生物新资源的探查和评价;远洋渔业资源变动规律及高效、精准、负责任型捕捞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南极磷虾等渔业新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3. 绿色养殖新模式的构建与示范——构建环境友好型海水绿色养殖新模式,支撑国家蓝色经济发展:重要海水动物育种技术与种业工程;设施养殖与新生产模式;高效营养饲料与病害防治;“屯渔戍边”养殖新模式的构建与示范。
4. 近海生物资源评价与养护——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资源评估,建立近海生态保护技术体系:重点海域(渤海、东海、南海)生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近海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基础与技术;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技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影响。
5. 创新海洋药物与高端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创制一批高端海洋生物产品,培育与壮大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高端海洋生物制品(生物酶、生物材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等)的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产品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与示范。
6. 绿色海洋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建立新型海洋食品加工技术体系,研发一批高质、高值现代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水产品新型加工装备与品质保持技术;海洋食品高质、高值化加工绿色制造技术研究;海洋功能食品与特殊膳食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海洋食品全产业链无缝化安全控制技术。
(五)极地科学技术研究
目标:
针对极区环境变化,研究海冰-海洋-大气-岩石圈的耦合变化机理,揭示极区变化的主要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深入研究极区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影响,重点研究对我国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机理;探索和了解极区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航道资源,评估这些资源的潜力和商业价值;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为极地科学研究、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撑,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的极地科研水平和技术保障条件。
主要任务:
1. 极区环境观测与国家权益保障——开展极区冰雪观测、冰盖运动与物质平衡、极区环境过程观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极区生物的生命特征、生态系统及其演替,极区海洋沉积物结构及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等研究。
2. 极区变化对全球及我国气候的影响——开展极区环流、海-冰-气耦合变化及其气候效应、南极深冰芯记录与气候长期变化、北极冰冻圈演变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极区空间天气与大气过程的相互作用、极区变化对我国气候与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影响等研究。
3. 极区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技术——开展极区地质构造及潜在矿产资源探测、前寒武纪形成与演化、极区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测、极区生物资源探查及利用、北极航道环境适航性探查与安全保障等技术研究。
4. 极区装备基础及共性技术研究——开展适应极区环境的监测检测、探测作业、资源勘探开发、船舶等装备的基础及共性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