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动植物
保护体系已出现诸多不适应,仍需继续完善功能、提升能力。
1、监测与查验体系仍不完善。目前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机构血清学检测能力基本具备,但病原学检测能力严重不足。
部分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中心亟待建设,水生动物疫病
防控网络尚未形成。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尚待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监测能力亟待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
络存在较多“盲点”,草原地区生物灾害监测能力严重滞后。农
药药害、中毒事故、农田环境影响、产品质量、抗性等安全性
和有效性监测体系严重缺乏。针对不同疫病虫害的国家参考实
验室体系仍不健全,诊断和监测预警能力亟待提升。入境旅客
携带物检疫和邮寄物检疫口岸查验能力和对违禁物品无害化处
理能力不足,部分口岸一线动植物检疫快速鉴定能力和外来有
害生物监测能力不足,野生观赏类动物隔离设施基本空白,口
岸动植物检疫监管相关基础设施十分欠缺。
2、装备和管理手段亟待提升。各类农畜产品跨区域、跨境
流动大幅度增加,出入境人员和跨境网上购物数量井喷式增长,
病虫害防控形势严峻,需要着力提高国内疫病虫害监测预警、
扑灭净化和应急防治能力,提高口岸查验与检测装备智能化、
科技化水平。各类实验室普遍缺乏可以自动化检测的检验检测
仪器设备,检测质量与效率不高,基层及田间、林间监测设施
设备陈旧老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应急防控
工作缺乏快速鉴定和区域化、集约化、快速化处置的装备。病
虫害绿色防控能力亟待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化学
物质、细菌耐药、病虫草抗药等化学性和生物性风险因子监测
预警的手段需要完善,专业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机制和
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3、监测检测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近年来我国动植
物疫病虫害持续呈现高发、多发态势,原有的疫病虫害尚未根
除消灭,新发疫病风险不断增加。受野生动物迁徙和畜禽养殖
方式影响,国内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猪瘟等一
类动物疫病污染面大、流行范围广,多种毒株并存。全国大市
场的建立推动了动植物产品大范围流动,大幅增加了疫病虫害
防控难度,使原本一些地区性的病害,进一步扩大到更广泛范
围。农作物药害、农药抗性有益生物影响及农田环境污染等安
全性问题时有发生,农作物、林木的新发病虫害种类日益增多,
大量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粘虫、草地螟、稻飞虱、稻
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和突发性害虫的暴发间隔期从过去的 6-12 年
缩短到目前的 3-5 年,黄脊竹蝗、杨树食叶害虫、切梢小蠹等
有害生物连年成灾。陆地边境线长、国际贸易和交流合作日趋
频繁,外来有害生物频频敲击国门,有害生物截获数量逐年增
长,动植物及其产品走私活动仍十分猖獗,外来动植物疫病虫
害防控越显重要。日益严峻的防控形势,迫切要求相关机构提
7
高监测、诊断密度,增强处理能力,尽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
围或初起阶段。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防范风险、保
障安全、促进发展”为主线,针对动植物保护体系、外来生物入
侵防控体系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早发现、快
处置、防扩散、控危害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重大疫病虫害联
防联控,突出主要品种、突出重点区域、突出关键环节,充分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善相关设施装备,强化监测预警、
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
障有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提升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有
效防范和遏制重大灾害,推动农兽药安全使用风险评估,降低
损失程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
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
础。
(二)基本原则
统一布局、聚点成网。按照重大疫病虫害发生和用药规律、
外来动植物疫情跨境传播扩散规律,围绕主要农产品主产区、
疫病虫害多发区和重发区、农产品进出境重要业务区,实现全
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监测、查验、防控等基础设施,集中投
入、整体推进、形成网络、协同运行,实现对重大疫病虫害、
外来有害生物的全面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
填平补齐、完善功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及种养业发
展方式的变化,结合前期动物防疫体系、植保工程和国门生物
8
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基础,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
项目,完善体系功能,增强检验检测和监测分析的科学性、可
靠性。
更新换代、提升能力。适应信息化、智能化要求,充分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配备和更新相关设施装备,减少人力使用,
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动植物重大疫病虫害和相关公共卫生风险
的口岸查验、监测预警、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等能力。
创新机制、高效运行。明确各类项目的功能定位和责任主
体,落实工作任务和运行经费,健全运行机制,加强督查指导
和监管评价,确保体系高效运转。健全法律法规配套标准,完
善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为规范开展进出境动植物疫情疫病、
国内动植物疫病虫害、相关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工作提
供法律保障。
(三)建设目标
通过动植物保护工程能力建设和完善运行保障机制,重要
物资装备的科技水平和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对重大病虫害和动
物疫病的监测、诊断和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与动植物保护
形势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国的监测预警体系,响应及时、
控制有效的疫情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和功能完备、部门联动的联
防联控体系,为实现全国农业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强有力的支撑。
——到2020年,全国动物公共卫生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
水生动物疫病监控覆盖 60%以上的重要养殖水域。农作物病虫
害预报准确率达 9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40%,化学农
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草原鼠虫害预报准确率提高 10 个百分点
以上,鼠虫害生物防治比例分别达到 85%和 60%。主要林业有
9
害生物灾害控制能力有效增强,成灾率控制在 4‰以下,无公害
防治率达到 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 90%以上,种苗产地检
疫率达到 100%。进出境口岸一线动植物检疫鉴定工作室覆盖率
达到 80%,截获外来疫情 100%有效处理,进境旅客携带物和邮
寄物违规禁止进境物自行无害化处理率达 50%。
——到 2025 年,基本实现动物疫病防控由稳定控制向逐步
净化消灭转变,水生动物疫病监控覆盖 80%以上的重要养殖水
域。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覆盖率达到 83%。农作物病虫
害预报准确率达 95%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50%,草原鼠
害及虫害生物防治基本实现以绿色防控为主。主要林业有害生
物灾害控制能力全面提升,成灾率控制在 3.5‰以下,无公害防
治率达到 90%以上,测报准确率稳定在 95%以上,种苗产地检
疫率保持全覆盖。进出境口岸一线动植物检疫鉴定工作室覆盖
率达到 99%,进境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人-机-犬查验模式全覆盖,
旅客携带物和邮寄物违规禁止进境物自行无害化处理率达 80%。
三、动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提升动物保护系统,重点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
警、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兽药质量监察等方面建设。
(一)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1、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
为及时准确掌握优先防治病种流行态势和病原分布状况,
选择具备实验室人员、技术和经费保障条件的 238 个地市级动
物防疫机构提升病原学监测能力,重点承担国家下达的禽流感、
口蹄疫、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的病原学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
信息直报任务,实现动物疫病早发现、早预警功能。“十三五”
10
期间,重点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建设 48 个区域中心。项目建设内
容包括升级改造兽医实验室,配备 PCR 仪、生物安全柜、高压
灭菌器等病原学监测诊断设施设备。
2、边境动物及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监测站
为加强边境动物及陆生野生动物的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防
范能力,根据外来病风险防范需要,在外来病传入高风险区的
内陆边境县和团场建设 211 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其中新建
47 个、续建 164 个,承担国家下达的边境地区禽流感、口蹄疫、
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以及重点防范外来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
查、巡查监视和信息直报任务;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
测预警系统,选择重点区域建立 300 处野生动物疫病预警监测
站,突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整体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预测水平。项目建设内容,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主要按照填平
补齐的原则改造实验室,配备动物疫病监测诊断设施设备;野
生动物疫病预警监测站重点建设监测信息采集、报告、分析、
早期预测预报系统,配备监测、样品采集、保存运输、野生动
物救护隔离、防护消毒及应急处置设施设备等。
3、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中心及区域中心
依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建设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
及流行病学中心;依托北京和江苏分别建设国家水生动物疫病
监测参考物质中心(其中,江苏只挂牌不安排投资);在水产
养殖集中的省区,建设 29 个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其中新建
17 个,改扩建 12 个);综合考虑水产养殖产量、疫病发生规模、
资源配置、服务半径等多种因素,选建 46 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监测区域中心。共同承担全国和各重点区域水生动物疫病监测、
疫情收集、汇总、分析、预报预警,重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
11
水生动物卫生状况评估,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重大外来水生动
物疫病调查及防控技术实验示范推广,水生动物药物耐药性普
查、监测、分析及发布等工作。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实验室,
购置水族系统、离心机、生化培养箱等试验设备。“十三五”期
间,建设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及流行病学中心、国家水生动
物疫病监测参考物质中心,新建 17 个、改扩建 7 个省级水生动
物疫病监控中心,建设 20 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
(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能力建设
1、国家外来动物疫病中心
依托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新建国家外来动物疫病
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国家水生外来动物
疫病分中心。承担外来动物疫病疑似疫情确诊、监测和防控技
术研究储备任务,提高外来动物疫病发现、识别、处置等风险
控制能力,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
建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辅助设施,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国家水生
外来动物疫病分中心升级改造生物安全实验室,购置科研仪器
设备。“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中心。
2、陆生动物疫病实验室
(1)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
充分利用现有兽医实验室资源,综合考虑动物疫病自然属
性和分布状况,选择有明显技术优势和工作积累的科研、教育
单位,建设 14 种国内优先防治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其中,
高致病猪蓝耳病和经典猪蓝耳病参考实验室合并建设,马传贫
和马鼻疽参考实验室合并建设),与已有国家禽流感、口蹄疫参
考实验室,共同承担 16 种国内优先防治动物疫病的最终确诊、
基础研究、防治策略咨询和防控成效评价等工作,与相关专业
12
实验室、区域诊断实验室形成完善的兽医实验室体系,为动物
疫病防控和净化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动物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
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升级改造实验室生物安
全设施,购置酶标自动化工作站、高通量液体处理工作站、分
子生物学自动化工作站、荧光定量 PCR 仪等动物疫病监测诊断
设施设备。“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布鲁氏菌病、包虫病、马
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 4 种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
(2)动物疫病诊断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
“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生物安
全动物实验室,改扩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生物安全
动物实验室,完善有关中央技术支撑单位动物疫病诊断、防治
技术研发等任务所需动物实验条件,进一步提升我国动物疫病
监测预警、兽医技术研究推广的能力。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
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购置动物饲养与实验设备、污物(水)
无害化处理设施等设施设备。
3、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实验室
以国家公布的 8 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建设 5
个水生动物疫病综合实验室,建设水生动物用药物药理学与安
全评价、热带水产流行病临床防控技术、冷水鱼类免疫学应用
技术、鱼虾病毒病生物防控技术等 12 个水生动物疫病专业实验
室,建设 3 个水生动物疫病研究综合试验基地、4 个专业试验基
地。综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承担水生动物防控技术研发、水
生动物用兽药质量评估、标准构建、监测数据分析、防治策略
咨询和防控成效评价等任务;试验基地承担养殖用诊断试剂、
有益微生物制剂、水生动物用疫苗及中草药制剂等的研发任务,
对疫病标本、样品、病原、实验水生动物、药物原料和诊疗制
剂等资源的收集、鉴定、保藏、管理、共享等职责。项目建设
内容包括综合实验室、样品处理室、检测实验室、水生动物用
诊疗制剂研发与临床试验基地、水生动物疫控制剂质量评估和
水生动物疫病资源保藏基地等,购置检测分析用仪器设备。“十
三五”期间,重点建设 3 个综合实验室、5 个专业实验室、3 个
试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