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经济
欠发达且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改造建设的重点是“卡脖
子”、严重病险的渠首工程、干支渠及其建筑物等骨干工程。截
至 2015 年,已完成骨干工程规划投资任务或因水土资源变化等
原因不再实施的灌区 93 处。
截至 2015 年,累计完成骨干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长度 7
万公里;完成排水沟改造长度 1400 多公里;完成渠首改造 141
处;完成建筑物改造建设 22 万处;完成量测水设施建设 589 处;
完成土方开挖回填 11 亿立方米,干砌、浆砌块石 3600 万立方米,
混凝土(含钢筋混凝土)5800 万立方米;59 处灌区开展了信息
化建设试点,91 处灌区不同程度开展了有关信息化管理内容建
设。
(三)主要成效
自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新增或恢复有效灌溉面积 2500 多万
亩,改善灌溉面积 1.5 亿多亩。灌区严重病险、“卡脖子”工程基
本得到改造,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灌区灌排
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效益衰减的状况得到改善,管理体制改革深
入推进,灌区管理水平与效能得到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
增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恢复和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灌区骨干工程输配水能力与效率大
幅提高,灌排保障程度和抵御灾害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条件
得到有效改善,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灌
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型灌区实灌面积由 1998 年的
3
2 亿亩提高到 2015 年的 2.41 亿亩;实灌率由 82%提高至 90%。
有效灌溉面积从 1998 年的 2.4 亿亩增加到 2015 年的 2.7 亿亩。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191 亿公斤,大型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
总产的比重从 1998 年的 22%提高到 2015 年的 26%,有力地支撑
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实现了农业节约用水,促进了种植结构优化调整
项目实施后,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 0.481 提
高到 0.597,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 0.397 提高到 0.486,新增节
水能力 210 亿立方米;灌区灌溉用水量保持在 1240 亿立方米左
右。亩均实灌水量由 1998 年 630 立方米降至 2015 年 510 立方米。
灌水周期平均缩短 3~5 天,灌区运行维护成本也有不同程度降
低。农业灌排条件的改善为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推广先进农
业生产技术创造了条件,蔬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面积较灌区
改造前增加了近 1/3,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夯实了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434 处灌区基本完成分类定性,
其中 428 处灌区定性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388 处灌区
已核定管理人员数量,316 处灌区核定了公益性人员经费,283
处灌区核定了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414 处灌区进行了成本水价
测算。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共成立用水户协
会 1.8 万个,管理灌溉面积超过 1 亿亩。稳步开展灌区信息化建
设,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增强灌区
水资源调度能力、提高用水效率以及预警减灾能力、减少水事纠
4
纷、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灌区供水保证率的大幅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村饮水和灌溉用
水困难,减少了用水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各类控制性建
筑物、跨渠交通桥和渠畔管理道路的配套改造,为农业生产和机
械化作业创造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渠道清淤清障、渠道整治、沿
渠绿化等工程实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在井渠结合灌区,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减少了地下水超
采量,地下水环境逐步改善。
(四)面临的形势
一是灌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人
多、地少、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长远看,我国粮食
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我国农业资源要素约束不断增强,人
增地减水缺矛盾日益突出。大中型灌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现代
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将承担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任务,在推
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区域布
局,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是灌区骨干工程体系不完善。一些灌区相关工程设施建设
标准不高,量测水设施不配套。已实施配套改造的灌区,主要是
对病险、卡脖子等骨干工程进行配套改造,遏制了灌排效益衰减
的趋势,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加
快补齐补强发展短板,建立水源可靠、灌排设施完善的工程体系,
不断增强灌区水旱灾害防控能力、水资源配臵保障能力和管理服
5
务能力。
三是灌区水源短缺趋势严峻。由于水资源情势变化等多种原
因,近年来各灌区灌溉可用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灌区来水量减
少、灌溉用水“农转非”比例增高以及部分地区灌溉水源受到的不
同程度污染,加剧了灌溉用水紧张趋势。部分灌区因灌溉耕地减
少已不具备大型灌区规模,甚至已失去农业生产条件。
四是灌区管理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目前大部分灌区已
基本完成管理体制改革,但改革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差异较
大,部分灌区“两费”(工程运行管理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下同)
落实率低、农业水价改革不到位,直接影响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
和工程效益的发挥。不少灌区还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管理
效率低下、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灌溉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灌区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灌区用水管理相对粗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
手发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
境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灌区管理
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加强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深化农业
水价等重点改革,不断提高灌区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现
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二)基本原则
——突出建设重点。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改造范围和内
容,以及总体可研水土资源平衡复核结果和剩余控制投资,优化
工程改造方案,重点和优先实施影响灌区整体效益发挥的关键工
程。
——深化管理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确定灌溉
用水价格并适时调整;建立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保障灌区工程设施正常维护和良性运行。深入推进灌区管理体制
改革,落实改革配套政策,稳定“两费”来源渠道,加大落实力度。
——强化科技支撑。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与技术经济可行
性,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有条件的灌区可积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和生态型、节水型灌区
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