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
围绕矿产资源高效开发、节能减排、智能开发和矿业生态环境修复等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攻克金属资源、重要非金属资源开发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解决制约我国矿产资源保障和绿色开发与利用的瓶颈问题。
1. 复杂与深部资源高效开采
针对深部矿产资源赋存复杂与开采难度大、环境恶劣、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构建复杂和深部资源开采基础理论体系,突破深井建设、提升、通风降温与地压控制等关键技术及装备,主要开展井下深部安全绿色高效开采技术、大型深凹露天矿高效开采与集运设备、复杂环境难采矿床开采技术与装备、集中强化大规模采矿技术与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2. 金属资源绿色选冶
针对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探明多相界面反应调控、最小化学反应量原理、短流程清洁选冶一体化等基础理论,开发一批以大宗传统金属资源绿色开发为代表的原始创新性技术,用较少化学反应量或当量实现资源的清洁低耗低成本的提取,创建面向未来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新型矿物加工模式。重点开展基因矿物加工理论、选冶过程缺陷诊断与检测、低品位资源清洁高效分离提取、复杂铁矿高效短流程利用、大宗矿产与能源资源协同开发、红土镍矿选择性提取、铝土矿资源绿色选冶、难选钨钼/铜钼资源的高效分离、难处理金矿压力氧化工艺工程化应用、高海拔地区矿石低气压浮选的共性关键技术、基于超导磁选的有色金属矿物分离与回收、载金物料微波焙烧—自浸出高效清洁提金、绿色环保浸金、选冶过程中间物料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多金属资源短流程清洁选冶一体化、冶炼核心过程节能减排、绿色高效浮选药剂、高效节能选冶关键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3. 战略稀缺资源清洁高效开发与高值化利用
针对稀有稀散稀土、放射性等战略稀缺资源生产技术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进行多金属矿元素分离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开展“三稀”资源高效分离提取、“三稀”金属绿色冶炼技术和三废治理、低放射性资源的开发与防护、“三稀”资源的高端化产品制备、铀矿与非传统铀资源低成本高效清洁开发等方向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究。
4. 智慧矿山
为全面提升我国矿山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现代通信、传感、信息与通讯技术,实现矿山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智能监测、智能控制与智慧调度,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收益率。重点开发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矿山信息高效采集传输及数据库构建矿业感知技术、智能开采装备及其智能操控、选冶流程工业大数据应用、智能化生产与工业优化控制、生产环境监测监控与智能智慧调度指挥与运营的决策技术、基于矿业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矿山高端服务管理平台等技术方面的研究。
5. 矿业生态保护与修复
针对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三废排放量大、重金属污染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主要开展矿区污染源解析及污染风险评估、矿区污染源解析及污染风险评估、矿区破坏土地合理利用、矿业废水优化调配及有价金属回收深度处理回用关键技术、矿区废渣安全处置及重金属污染土壤防治与修复、尾渣无害化充填、污染地下水修复、有价金属回收深度处理回用、金属量固定/稳定化控制、废弃物堆场污染源头控制与生态恢复、露天采场高陡边坡生态恢复、污染型尾矿库无害化与高效复垦、城市污泥用于环城矿山废弃地复垦以及露天闭坑采场建尾矿库关键技术、矿区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及监控预警技术和矿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安全保障规范体系等研究。
(七)重要非金属资源开发及关键设备研制
1. 盐湖钾及共伴生资源的开发
为合理利用盐湖资源,缓解我国钾、硼等资源短缺现状,针对盐湖类型多、分布广、成分复杂的特点,开展深层卤水与盐湖呆滞钾矿提取转化、水溶性钾资源与伴生镁锂硼资源高效分离等高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发展盐岩钾矿安全开采与回填、镁基精细化学品与高纯镁砂制备、大电流低能耗金属镁电解、高镁锂比卤水中锂离子富集与提纯、硼同位素分离,非水溶性钾矿及其伴生铝镓资源分离提取以及高比容、高传导熔盐储能材料开发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发工业化应用的盐湖成分分离提纯、钾镁锂硼等产品制备装备。
2. 非金属矿专用加工设备
针对非金属矿种类繁多,形貌、结构与性能相关的问题,开发保护非金属矿功能特性的高效分选技术装备以及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的工业化装备,主要包括非金属矿磨碎机、大尺寸高效浮选机、非金属矿重介质分离装置、非金属矿自动制粒装备、非金属矿转型(转价)高温反应装置等。
3. 优势非金属资源高效开发与精细加工
针对非金属矿个性差异大、产品系列化程度低等现状,加强非金属矿物组织结构与性质、超细粉碎、表面修饰、功能矿物材料制备等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玄武岩系/天然石墨系等大宗非金属矿高端材料开发、天然粘土矿物深度利用、钙基非金属材料清洁高效利用、长石类矿物综合利用、高铝矾土高效提质、高纯石英加工、中低品位磷矿及伴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磷化工与选矿耦合技术、天然镁质碱性矿物高效高值利用、新能源用非金属矿高值开发、非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应用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研究。
(八)资源循环利用
针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重大科技难题,开展废物代谢与转化理论和机理研究,构建更清洁、更高效、更低耗和品质更高的废物控制与循环利用技术和管理支撑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1.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针对废旧消费品再生技术清洁化与装备规模化、大型化的需求,主要开展报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纸、废矿物油等废旧消费品资源收运与清洁再生利用基础理论、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和增值化利用、难处理废弃高分子产品清洁再生、废旧钢铁再生利用、再生有色金属二次资源清洁循环和保质利用、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废旧稀有稀散稀土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二次资源与原生矿协同冶炼等方面的研究。
2. 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针对资源开发中的伴生资源以及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主要开展大宗冶炼固废资源化利用、采矿废石和选矿尾矿协同与梯级利用、赤泥低成本脱碱规模化利用、冶炼尘泥回收与循环利用、煤基固废大规模高值化利用、高铝粉煤灰铝硅资源协同利用、硅酸盐固废制备铝硅系列功能材料、油田油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3. 建筑垃圾和道路港口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利用
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超大规模公路网维护所带来的巨量建筑垃圾和道路废弃物,重点开展基于路用特性的建筑垃圾和道路废弃物分类分级方法及差异化应用标准、使用建筑垃圾和道路废弃物的路用材料设计方法、道路结构设计方法及道路的长期性能、建筑垃圾与道路废弃物破碎—分选工艺技术和装备、建筑垃圾和道路废物高值利用技术集成示范、港口航道疏浚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4.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支撑体系
针对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聚集重点区域,主要开展载能型产业聚集区跨行业循环链接、资源能源密集型工业园区循环化体系构建、区域废物流大数据管理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制定大宗有色金属全社会循环利用管理和技术体系,逐渐减少原矿采选和冶炼规模,最终实现铅、锌等大宗有色金属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社会循环使用模式。
5. 机电产品再制造
针对推进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面向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盾构机等大型成套设备及复印机、医疗设备、模具等,重点开展再制造表面工程、增材制造、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九)综合资源区划
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国土开发的总体战略需求,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研究,促进国土开发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
1. 资源环境承载力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缺乏科学共识和实用技术的问题,主要开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权衡理论、国土资源要素关联测度技术、国土资源开发强度评估技术、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技术、区域生态补偿核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与构建
主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识别、控制与协调理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及方法,城镇规模控制与空间合理布局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合理布局技术,战略支撑区带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空间成长与和平崛起的地缘政治理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优化技术,不动产统一登记技术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信息化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3.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针对自然生态空间边界范围不清、不同要素用途管制规则和强度不统一等问题,主要开展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的理论、不同自然条件区域自然生态空间识别与规定的技术方法、不同要素管制规则整体协同技术、自然生态空间变化及生态效应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研究。
4. 国土综合整治
针对国土整治系统性、生态化不足和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区综合整治、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建设开发低效用地综合整治、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山地开发与综合整治、石漠化/荒漠化/盐碱地等退化土地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研究。
5.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针对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开发利用不足与乱采滥用并存,科学技术研究起步晚、积累少、支撑乏力等问题,主要开展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资源生态开发与循环利用以及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研究。
6. 自然资源大数据
针对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综合统计薄弱、数据挖掘分析不足、决策支撑能力不够等问题,为支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主要开展多远自然资源大数据融合、自然资源大数据智能管理与高效处理、自然资源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自然资源云平台公共服务和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等技术研究。
(十)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
围绕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培育和建设,加大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培育,支持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1. 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在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方向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2. 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与信息服务平台
联合科研院所、技术研发实体、中介服务机构、产业投资公司、大中型企业等产学研优势单位,建立一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资源大数据、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开放式、多层面、网络化、综合性的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化与推广应用,提升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转化与技术转移能力。支持再生资源、深地资源勘探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3. 资源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开发区、高新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区,支持金属资源开发、煤炭资源开发、二次资源开发利用等方向的创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示范效应的资源高效开发与循环利用集成技术模式,加快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4. 资源科技创新团队
持续支持资源高效开发与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若干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幅度提升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十一)国际合作
以拓展利用海外资源、引进与培养人才、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一是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与中国周边重要矿产资源国家的资源领域科技合作,主要组织开展中国与毗邻的中亚五国成矿类型与成矿机制研究、特提斯造山带的地质演化与资源效应研究等;二是积极深化与资源优势、技术先进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推进中国—美国能源与水、中国—以色列水资源、以及中国—南非/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矿产资源的国际合作,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平台与全球科技合作网络;三是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合作研究项目,重点开展中国与澳大利亚间以智能化开采、地下煤火防治与热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方面的合作研究等。
五、政策措施
(一)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会商推进机制
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任务涉及到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必须建立规划跨部门的组织协调和会商推进机制,坚持自下而上的自主选题和自上而下的战略引导相结合,协同有序推进任务落实,加强对规划整体目标的把握及实施进度的监督,研究完善有针对性政策保障措施,保障重点任务实施有序进展。科技部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综合管理部门,需强化其统筹协调和综合决策职能,充分调动中央层面相关职能与业务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相关机构的积极性,在实施方案编制、任务部署、任务执行等不同阶段开展会商,发挥建设性的推进作用,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保障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综合决策的广泛代表性、科学性和高效性。
(二)建立资源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更加凸显,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支持,因此需要建立国家主导下、多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国家和行业财政资金为引导,引导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突出并发挥资源行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应用和资金投入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参与相关研发、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并鼓励地方投入,完善相关投资、补偿、考评和激励机制,为资源领域科技创新提供长期、高效的经费保障。
(三)充分发挥资源相关行业协会作用
资源领域历史上由政府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在中央机关机构改革后,上述部门大多转变为行业协会。在新一轮科技计划体制改革中,应发挥各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指导行业、服务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行业创新工作机制,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等具有本领域研发能力的单位都参与到相关领域研究中,推动建立按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部署创新链的科研协作运行机制。建立跨行业智力资源共享机制,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四)完善国际与区域合作交流机制
资源开发利用的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进一步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更好参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在境外进行资源开发,开展自主创新,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障,在全球资源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衔接,探索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领域的联合研究和技术攻关合作交流机制,配合和推动对沿线国家的产能输出和技术交流,继续深化与欧美、澳洲、拉美、南非等地区和国家的科技合作,广泛争取国际支持,建立相应的国际科技研发和交流推广网络。
(五)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协调机制的建设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在行业骨干企业优先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基地等研发平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大中小企业组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在共同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形成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分享市场创新的红利。
(六)加强宣传引导,完善评价机制和配套衔接工作
加强科普宣传和社会引导,为规划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机制,强化《专项规划》的实施的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和督促检查,定期对相关战略目标、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价,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资源领域发展形势动态修订专项规划。在实施《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中,要加强与《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以及相关行业“十三五”规划等的衔接配合,积极推荐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强化支撑,统筹协同,形成共同推进规划落实的良好局面,切实推动我国资源领域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