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2017-05-23 来源:121健康网

前 言
目前,我国共有设计灌溉面积 30 万亩及以上的灌区 456 处,
有效灌溉面积 2.8 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5%,灌区内生产的
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均超过全国总量的 1/4,是我国粮食安全
的重要保障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运
行,一些灌区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带病”运行,灌排能力下
降,效益难以正常发挥。为全面改善大型灌区工程状况,遏制灌
溉效益衰减趋势,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
时推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安排中央预
算内投资于 1998 年启动开展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
作,经过十几年建设,工程设施和运行管理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划纲要》和《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完成
434 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等要求,国家发展改
革委、水利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
施方案(2016-2020 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
方案》总结分析了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实施现状和问题,
明确了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核定了各灌区剩余工程投资
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是“十三五”期间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
改造工作的重要依据。
1
一、工程实施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规划及总体可研情况
2001 年,水利部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全国大型灌区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报告》,纳入规划的全国大型灌区共 402
处。2001-2005 年,水利部又陆续批复了新申报的 32 处大型灌区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共有 434 处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9 年,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 年)》,涉及《规划》中粮食生产大县的 268 处大型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至此,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规划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渠首 326
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渠道长度 17 万公里,续建配套节水
改造骨干渠系建筑物 34 万座,改造排水沟 8.2 万公里;规划实
施完成后,灌溉面积预计将达到 3.02 亿亩,新增或恢复灌溉面
积 5600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1.9 亿亩;新增节水能力 340 亿立
方米,新增供水能力 200 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00
亿公斤。
2011-2012 年,水利部布臵各地以灌区为单元开展了骨干工
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整体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组织
进行了复核。
(二)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经济
2
欠发达且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改造建设的重点是“卡脖
子”、严重病险的渠首工程、干支渠及其建筑物等骨干工程。截
至 2015 年,已完成骨干工程规划投资任务或因水土资源变化等
原因不再实施的灌区 93 处。
截至 2015 年,累计完成骨干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长度 7
万公里;完成排水沟改造长度 1400 多公里;完成渠首改造 141
处;完成建筑物改造建设 22 万处;完成量测水设施建设 589 处;
完成土方开挖回填 11 亿立方米,干砌、浆砌块石 3600 万立方米,
混凝土(含钢筋混凝土)5800 万立方米;59 处灌区开展了信息
化建设试点,91 处灌区不同程度开展了有关信息化管理内容建
设。
(三)主要成效
自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新增或恢复有效灌溉面积 2500 多万
亩,改善灌溉面积 1.5 亿多亩。灌区严重病险、“卡脖子”工程基
本得到改造,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灌区灌排
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效益衰减的状况得到改善,管理体制改革深
入推进,灌区管理水平与效能得到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水
增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恢复和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灌区骨干工程输配水能力与效率大
幅提高,灌排保障程度和抵御灾害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条件
得到有效改善,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灌
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型灌区实灌面积由 1998 年的
3
2 亿亩提高到 2015 年的 2.41 亿亩;实灌率由 82%提高至 90%。
有效灌溉面积从 1998 年的 2.4 亿亩增加到 2015 年的 2.7 亿亩。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191 亿公斤,大型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
总产的比重从 1998 年的 22%提高到 2015 年的 26%,有力地支撑
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实现了农业节约用水,促进了种植结构优化调整
项目实施后,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 0.481 提
高到 0.597,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 0.397 提高到 0.486,新增节
水能力 210 亿立方米;灌区灌溉用水量保持在 1240 亿立方米左
右。亩均实灌水量由 1998 年 630 立方米降至 2015 年 510 立方米。
灌水周期平均缩短 3~5 天,灌区运行维护成本也有不同程度降
低。农业灌排条件的改善为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推广先进农
业生产技术创造了条件,蔬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面积较灌区
改造前增加了近 1/3,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夯实了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434 处灌区基本完成分类定性,
其中 428 处灌区定性为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事业单位,388 处灌区
已核定管理人员数量,316 处灌区核定了公益性人员经费,283
处灌区核定了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414 处灌区进行了成本水价
测算。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共成立用水户协
会 1.8 万个,管理灌溉面积超过 1 亿亩。稳步开展灌区信息化建
设,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增强灌区
水资源调度能力、提高用水效率以及预警减灾能力、减少水事纠
纷、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灌区供水保证率的大幅提高,有效缓解了农村饮水和灌溉用
水困难,减少了用水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各类控制性建
筑物、跨渠交通桥和渠畔管理道路的配套改造,为农业生产和机
械化作业创造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渠道清淤清障、渠道整治、沿
渠绿化等工程实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在井渠结合灌区,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减少了地下水超
采量,地下水环境逐步改善。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