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 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1 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4 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1 年修订)等。
(二)规程规范
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
2、《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
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163—2004);
4、《森林抚育技术规程》(GB/T 15781—2009);
5、《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
6、《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
7、《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3-2008);
8、《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938-2011);
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等。
28
(三)相关规划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 年)》;
2、《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 年)》;
3、《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 年)》;
4、《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 年)》;
5、《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2001-2010 年)》;
6、《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1988 年)。
(四)相关政策文件及其他资料
1、《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
划(2016~2025 年)〉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字〔2014〕144 号);
2、《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报告》(2011 年);
3、《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2002 年);
4、工程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上报的沿海防护林
工程建设规划思路。
四、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规划期限 2016 年~2025 年。分前期和后期,
其中:前期为 2016 年至~2020 年,后期为 2021 年~2025 年。
五、规划目标
(一)规划总体目标
通过继续保护和恢复以红树林为主的一级基干林带,不断完善和拓
展二、三级基干林带,持续开展纵深防护林建设,初步形成结构稳定、
功能完备、多层次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使工程区内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29
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人居环境进
一步改善。
(二)阶段性目标
前期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 39.8%,林木覆盖率达到 42.7%,红树林
面积恢复率达到 55.0%,基干林带达标率达到 75.0%,老化基干林带更新
率达到 55.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0.0%,村镇绿化率达到 27.0%。
后期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 40.8%,林木覆盖率达到 43.5%,红树林
面积恢复率达到 95.0%,基干林带达标率达到 90.0%,老化基干林带更新
率达到 95.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5.0%,村镇绿化率达到 28.5%。
30
第五章 体系结构与分区布局
一、体系结构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组成。
(一)沿海基干林带
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核心,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的重
要屏障。从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沿海基干林带分为一级基干林带(消
浪林带)、二级基干林带(海岸基干林带)、三级基干林带(海岸缓冲
林带)等三个建设梯级。
1、一级基干林带
一级基干林带也称消浪林带,是指海岸线以下的浅海水域、潮间带、
近海滩涂及河口区域营造的以红树林、柽柳为主的防浪消浪林带,是沿
海防护林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是破坏性海浪的“缓冲器”。
消浪林带建设,包括对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实施人工造林,对现
有的红树林实行全面保护,以扩大消浪林带面积,提高消浪林带质量,
不断增强消浪林带的减灾功能。
2、二级基干林带
二级基干林带也称海岸基干林带,是指位于最高潮位以上、适宜树
木生长的海岸内侧陆地、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防护林
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中的第二道防线。林带宽度视地形、土壤和潜在
危害程度而定,在泥质岸段,从海岸能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林
带宽度达到 200 米以上,若一条林带达不到宽度,可营造多条林带;在
沙质岸段,从海滩能植树的地方开始,向陆地延伸,林带宽度不小于 300
米,具备条件的地段可加宽到 500 米以上,若一条林带达不到宽度,可
31
因地制宜营造多条林带;在岩质岸段,为自临海第一座山山脊开始,面
向大海坡面的宜林地段所营造的全部防护林。
海岸基干林带建设,包括断带缺口地段、新围垦区和退塘(耕)地
段造林,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未达标准宽度基干林带加宽,稀疏林
带补植补造,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逐步将基干林带建设成多树种混交、
林分结构稳定的海岸防护林带,以提升基干林带的建设质量。
3、三级基干林带
三级基干林带也称海岸缓冲林带,是指从海岸能植树的地方开始,
沙质、泥质海岸向陆地延伸 1 千米范围内,除一、二级基干林带外的全
部防护林;岩质海岸,从第一座山脊延伸至第一重山脊间的全部防护林。
三级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中的第三道防线,当强台风、强风暴潮
或超强台风、超强风暴潮来袭时,在一、二级基干林带正面抵御的基础
上,三级基干林带能够发挥进一步抵御或缓冲的作用,对有效保护沿海
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缓冲作用。
海岸缓冲林带建设,包括宜林地段林带新造,原有未达标准宽度林
带拓宽,稀疏林带补植补造,灾损基干林带修复。规划范围内的农地、
鱼塘优先实施退塘(耕)造林,暂时不能实施退塘(耕)造林的,结合
沟、渠、河堤、道路、农田林网等,因地制宜,完善林带建设,提高沿
海基干林带抵御台风、风暴潮的整体功能。
(二)纵深防护林
纵深防护林是指从沿海基干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区范围内广大区域
的全部防护林。纵深防护林建设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加强宜
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城乡绿化美化、道路河流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
设为主线;以推进低效防护林改造为重点;以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32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减少水旱灾害等为主要目的。调整结构,完善体
系,提升功能,逐步建立起片、带、网、点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
多功能、多效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切实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
二、分区布局
以气候带、自然灾害特点、行政单元为分区布局主导因子,将工程
区从北至南划分为 4 个建设类型区。在 4 个建设类型区,根据海岸地貌
特征、基质类型的不同,划分为 13 个类型亚区,详见附表 5。
(一)环渤海湾沿海地区
本类型区包括辽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辽中淤泥质海岸平原
区、辽西冀东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平原区、山东
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5 个治理类型亚区,共 99 个县,土地面积 1377
万公顷,占工程区土地总面积的 32.14%,海岸线长 6378 千米,其中大
陆海岸线长 5021 千米。本区是我国沿海生态较脆弱地区,极易遭受旱涝、
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受海水侵蚀影响,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
本区以治理风沙、水土流失、旱、涝、盐、碱为主要任务。
1、辽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本区位于辽宁鸭绿江口至盖州大清河口,包括辽宁省东港市、宽甸
县、凤城市、振安区 4 个县(市、区),大连庄河市、普兰店市、长海
县等 7 个县(市、区),共计 11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288 万公顷;
有林地面积 1322674 公顷,灌木林地 11223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28522
公顷,苗圃地 2098 公顷,其他林地 29950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636264
公顷,可造林地 54925 公顷。海岸线长 1700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 1002
千米。
33
本区属于半岛丘陵区,海拔在 400 米以下,年降雨量 600-1000 毫米,
水热条件好,适宜植物生长。农业生产易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现象没
有得到很好控制,部分地段沿海基干林带没有达到建设标准,断带情况
较严重。
主攻方向:加强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断带补齐和滨海公路绿化建设,
同时,通过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强
森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
2、辽中泥质海岸平原区
本区位于辽宁盖州大清河口至小凌河口,包括盖州市、大石桥市、
鲅鱼圈区等 9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159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371704
公顷,灌木林地 16618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7724 公顷,苗圃地 380 公顷,
其他林地 47418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172107 公顷,可造林地 61763
公顷。海岸线长 320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320 千米。
本区主要由辽河、大凌河等携带泥沙入海淤积而成,由于地势低洼,
地下水位高,泄流缓慢,土壤盐渍化程度重,脱盐困难,造林成活率很
低,导致基干林带缺株断带较普遍。
主攻方向:以新造海岸基干林带、断带补齐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为
重点,结合道路、沟渠等干线绿化和盐碱地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
3、辽西冀东沙砾质海岸低山丘陵区
本区从辽宁小凌河口至河北乐亭大清河口,包括辽宁省 5 个县(市、
区)、河北省 5 个县(市、区),共计 10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119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363416 公顷,灌木林地 27091 公顷,未成林造
林地 26159 公顷,苗圃地 463 公顷,其他林地 78820 公顷;生态公益林
(地)222565 公顷,可造林地 184536 公顷。海岸线长 517 千米,其中
34
大陆海岸线 376 千米。
该区海拔在 400-700 米之间,年降雨量 400-600 毫米,且主要集中于
7-9 月,年蒸发量大,水资源紧张,风沙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较大,部分地段基干林带断带缺口较多,已老
化基干林带急需更新改造。
主攻方向:加强风口地段造林,通过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断带补齐、
更新改造和纵深防护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全面提高森林的水
土保持和防风固沙功能。
4、渤海湾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本区位于河北乐亭大清河口至山东莱州虎头崖,包括天津市静海县、
宁河县、东丽区等 5 个县(市、区)、河北省滦南县、丰南区、曹妃甸区
等 16 个县(市、区)及山东省无棣县、沾化县、滨城区等 16 个县(市、
区),共计 37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420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649641
公顷,灌木林地 89177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45236 公顷,苗圃地 13609 公
顷,其他林地 55646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220678 公顷,可造林地 212043
公顷。海岸线长 1309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1150 千米。
本区是由黄河、海河等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区
内岸线平直,滩面宽阔,地势平坦,盐碱涝洼,立地条件差,造林保存
率低,耐盐碱树种少,严重影响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成效,制约海防林体
系建设。
主攻方向:加强耐盐碱适生树种的选育和造林技术攻关,提高海滨
滩涂盐碱地造林成活率。通过基干林带的新建和拓宽、断带补齐、老化
基干林带更新改造、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等措施,建立以治理盐碱地、
抗旱防涝、防止海水入侵、农田防护等为主要目的防护林体系。
35
5、山东半岛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本区位于山东莱州虎头崖至山东与江苏交接处,包括山东省莱州市、
招远市、栖霞市等 22 个县(市、区)及青岛即墨市、胶州市、黄岛区等
10 县(市、区),共计 32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391 万公顷;有
林地面积 679069 公顷,灌木林地 28474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69479 公顷,
苗圃地 10548 公顷,其他林地 28066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556947 公
顷,可造林地 49315 公顷。海岸线长 2532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 2173
千米。
该区大陆海岸线较长,沿海基干林带组成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由于遭受台风、病虫害、火灾等危害,防护林
带林木枯死、断稍现象较多,导致局部地段基干林带较窄或断带缺口,
严重影响防护功能。
主攻方向:通过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断带补齐、防风固沙林带造林、
林带拓宽、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提升森
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沿海防
护林体系生态防护功能。
(二)长三角沿海地区
本类型区为长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平原区,位于江苏与山东交界处
的岚山至浙江甬江口,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及浙江省部分县,共计 56 个
县(市、区),土地面积 588 万公顷,占工程区土地总面积的 13.73%,
海岸线长 2251 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1784 公里。本区是我国经济最
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也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
危害影响较重的地区。本区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海防林防
风护田、抗潮护堤、治理盐碱为主要任务。
36
6、长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平原区
本区位于江苏与山东交接处的岚山至浙江甬江口,包括江苏省赣榆
区、东海县等 21 个县(市、区),上海崇明县、宝山区等 9 个县(区)
及浙江省平湖市、海宁市、海盐县等 20 个县(市、区)及宁波市余姚、
慈溪等 6 个县(市、区),共计 56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588 万公
顷;有林地面积 1095582 公顷,灌木林地 175918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43542 公顷,苗圃地 16268 公顷,其他林地 57834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
410999 公顷,可造林地 117597 公顷。海岸线长 2251 千米,其中大陆海
岸线长 1784 千米。
该区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局部地区水网密布,为典型江南水乡。
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遭受台风、风暴潮危害较
频繁。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投巨资建设高标准海塘,在提高抗台防风
的前提下,滩涂围垦面积较大。
主攻方向:结合标准海塘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新建沿海基
干林带,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加强农田林网、护路林建设,通过灾损基
干林带修复、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干
林带整体抵御风暴潮能力。
(三)东南沿海地区
本区包括舟山基岩海岸岛屿区、浙东南闽东基岩海岸山地丘陵区、
闽中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3 个类型亚区,共 79 个县(市、区),
土地面积 836 万公顷,占工程区土地总面积的 19.51%,海岸线长 11980
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4981 公里。本区是我国受台风、风暴潮严重危
害的地区,以提高防护林抵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水
土流失为主要任务。
37
7、舟山基岩海岸岛屿区
本区为舟山群岛的全部,包括舟山市普陀、定海、岱山、嵊泗 4 个
县(区)的 1384 个岛屿组成,土地面积 13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60246
公顷,灌木林地 5346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259 公顷,苗圃地 31 公顷,
其他林地 3579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50969 公顷,可造林地 2643 公
顷。岛屿海岸线长 3237 千米。
该区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全国远东航道中心,“一
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由于长期受
台风、暴雨危害,土壤瘠薄,松材线虫病危害严重,林分质量较差,结
构简单。
主攻方向:本区以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为重点,灾损基干林带修
复、纵深防护林带营造为补充,建立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抵御风暴
潮等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增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
8、浙东南闽东基岩海岸山地丘陵区
本区为浙江省甬江口至福建省闽江口,包括浙江省三门、临海等 23
个县(市、区)、宁波市奉化、宁海、象山 3 个县(市)和福建省罗源、
连江等 10 个县(市、区),共计 36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426 万
公顷;有林地面积 2418033 公顷,灌木林地 157153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55515 公顷,苗圃地 3427 公顷,其他林地 108041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
1326104 公顷,可造林地 58820 公顷。海岸线长 5423 千米,其中大陆海
岸线 3046 千米。
本区为典型的基岩海岸地段,山势陡峭,海岸线较长,台风登陆频
繁,年均 7-9 次,遭受台风、风暴潮危害的频率高。马尾松纯林所占比
重较大,树种结构较单调,森林病虫害危害较重,林分质量不高,宜红
38
树林滩涂地较多。
主攻方向: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巩固和
完善临海一面坡基干林带,在适宜海湾内的潮间滩涂营造红树林。
9、闽中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本区从福建省闽江口至福建省与广东省交接处,包括福建省长乐、
永泰、平潭等 33 个县(市、区)和厦门市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等 6
个区,共计 39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397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2312341
公顷,灌木林地 53656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107802 公顷,苗圃地 364 公
顷,其他林地 87031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957089 公顷,可造林地 40732
公顷。海岸线长 3320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1935 千米。
该区岩岸与沙岸交替出现,岸线曲折,岬湾多。区内丘陵、台地占
主体。台风登陆频繁,台风、风暴潮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沿海
基干林带未达标宽度和断带缺口较多,老化木麻黄基干林带急需更新改
造,红树林恢复与保护任务重。
主攻方向:以灾损基干林带修复与窄带拓宽、老化木麻黄林带更新
与改造为重点,通过灾损基干林带修复、老化更新等措施,加强临海风
口沙荒地段基干林带建设;大力营造和保护滩涂红树林。
(四)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
本区包括粤东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珠江三角洲泥质海岸平原、
粤西桂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及海南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区 4 个类型
亚区,共 110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1483 万公顷,占工程区土地总面
积的 34.62%,海岸线长 9289 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6554 公里。本区是
我国强台风频繁登陆、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海防林建设的重点区域。
本区以不断提高防护林抵御台风、风暴潮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39
10、粤东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本区位于从福建省与广东省交界处至广东省大鹏湾,包括广东省饶
平县、潮安县、湘桥区等 24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184 万公顷;有
林地面积 976887 公顷,灌木林地 31165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21935 公顷,
苗圃地 119 公顷,其他林地 5734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409819 公顷,
可造林地 71839 公顷。海岸线长 1278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1096 千
米。
该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与淤泥质海岸交互出现,区内以丘陵、台
地为主。大小风口较多,由于港口、养殖场、开发区建设及农业耕作等
占用基干林带,以及台风、森林病虫害等危害,部分地区沿海基干林带
断带缺口较多,基干林带老化、退化严重,适宜红树林滩涂地较多,急
需加强恢复与保护。
主攻方向:以滩涂红树林的造林与保护、近海沙荒地段和风口地段
综合治理为重点,营造滨海防风固沙林、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强灾
损基干林带修复、老化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逐步实施退塘(耕)
造林。
11、珠江三角洲泥质海岸平原区
本区位于广东省大鹏湾至广海湾一带,包括东莞、增城、番禺等 19
个县(市、区)和深圳市 6 个区,共计 25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158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351955 公顷,灌木林地 6309 公顷,未成林造
林地 4007 公顷,苗圃地 811 公顷,其他林地 9210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
181641 公顷,可造林地 13693 公顷。海岸线长 1308 千米,其中大陆海
岸线 533 千米。
40
该区为华南最大的平原区,地势低平,水资源条件好,土层深厚,
土地肥沃,且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民对绿化、美化环境期望值较高,
迫切需要改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主攻方向:以灾损基干林带修复与窄带拓宽为重点,加强红树林恢
复造林、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护路林、护岸林、农田林、城镇绿化建设,
提高城市和村镇绿化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12、粤西桂南沙质淤泥质海岸丘陵台地区
本区位于广东省广海湾至广西省北仑河口,包括广东省台山市、恩平
市、开平市等 25 个县(市、区)和广西省灵山、浦北、合浦等 17 个县(市、
区),共计 42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802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3259992
公顷,灌木林地 255145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48146 公顷,苗圃地 2216 公
顷,其他林地 331772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918159 公顷,可造林地 341495
公顷。海岸线长 4775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3397 千米。
本区地貌以丘陵、台地为主,由于降水较多,在暴雨冲刷下极易造
成切沟、崩岗。沿海基干林带树种较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林带遭
受台风、病虫害危害较严重,非法占用红树林养殖较突出,老化基干林
带更新改造任务重。
主攻方向:强化灾损基干林带修复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加强红树
林造林和保护,加大风口地段造林力度,沿海岸营造滨海防风固沙林、
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通过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分质
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13、海南沙质基岩海岸丘陵台地区
本区范围为海南全省 19 个县(市、区),土地面积 339 万公顷;有
林地面积 2066639 公顷,灌木林地 14478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83524 公
41
顷,苗圃地 5842 公顷,其他林地 105424 公顷;生态公益林(地)894428
公顷,可造林地 51359 公顷。海岸线长 1928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
1528 千米。
本区孤悬大陆,地形中高周低,岛东海岸线较平直,呈台地平原状,
水热条件好。岛西多分布沙坝,由于风大,造林较困难。整个海岸段间
有红树林分布。由于频遭强台风破坏,需修复的灾损基干林带和需更新
改造的退化、老化低效基干林带面积较大。
主攻方向:以灾损基干林带修复、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和红树林恢复
与保护为重点,通过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调整树种结构,提
升林分质量,保护和恢复沿海防护林带,增强防护林体系抵御台风、风
暴潮、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
42
第六章 工程建设内容与任务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包括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纵深防护林建设、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
林建设任务详见附表 6。
一、基干林带建设
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在抵御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
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点。基干林带建
设内容包括人工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其中:
人工造林是指对基干林带范围内可造林地进行造林绿化,也包含退
塘(耕)造林。
灾损基干林带修复指对因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基干林带
进行清理、补植和补造。
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指对于年龄老化、树木生长下降、防护功能下降、
郁闭度低的稀疏老化基干林带进行更新改造。
规划期建设总面积 587999 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 344488 公顷,
占建设任务的 58.6%;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面积 161832 公顷,占 27.5%;
老化基干林带更新面积 81679 公顷,占 13.9%。规划前期安排总任务的
55%,后期安排总任务的 45%。基干林带建设分级规划任务详见附表 7。
(一)一级基干林带建设
建设范围:海岸线以下浅海水域、潮间带、近海滩涂及河口适宜营
造红树林、柽柳的区域。
43
建设内容:对适宜红树林的滩涂地实施恢复造林,对滩涂盐碱地通
过营造柽柳等耐盐碱树种,以改良土壤,提升防护功能。针对建设区域
围滩养殖严重的情况,对目前被渔业生产等占用的宜红树林、柽柳滩涂
地,要通过政府引导、并给予适当经济补偿方式,逐步实行退塘造林,
以扩大红树林、柽柳面积。
红树林造林:一是因地制宜确定红树林树种及配置方式,造林区域要
保留适当的裸露泥滩,形成林、滩、沟交错分布的格局;二是根据树种特
性选择容器苗造林或胚轴直接插植的造林方法;三是加强红树林造林后的
管护,管护措施包括插杆护苗、补植、围网防禽、清除有害生物等。
柽柳造林:一是选择耐水浸、耐盐碱、抵御风暴和固土护坡能力强
的乡土品种造林;二是对低洼盐碱地和重盐碱地,先筑台、开沟排碱,
然后采用插条或植苗等方式进行人工造林;三是造林后头三年应严格管
护、加强抚育。
规划红树林人工造林面积 48650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26758 公顷,
后期安排 21892 公顷;柽柳人工造林面积 10300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5665
公顷,后期安排 4635 公顷。
(二)二级基干林带建设
建设范围:泥质岸段为从适宜植树的地方向内陆延伸 200 米以上,
沙质岸段要求 300 米以上,岩质岸段为临海第一道山脊的临海坡面,若
一条林带达不到宽度,可因地制宜营造多条林带。
建设内容:一是对达不到上述标准宽度的林带、断带缺口地段以及
新围垦区范围进行加宽、填空补缺或重新造林,对规划建设范围内的农
地、鱼塘,要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征地或租地造林方式优先安排实施退
44
塘(耕)造林,逐步建成多树种混交、林分结构稳定的海岸防护林带;
二是对因各种自然、人为原因而受破坏的残破、稀疏、灾损林带,通过
清除灾损木、补植补造等措施进行修复;三是对生长停滞、防护功能严
重下降的老化基干林带进行更新改造,基干林带的更新改造应严格执行
审批制度,更新方式采取林冠下更新、分行更新、隔带更新等。
规划人工造林面积 84250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46338 公顷,后期安
排 37912 公顷;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面积 52700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28987
公顷,后期安排 23713 公顷;老化基干林带更新面积 81679 公顷,其中
前期安排 44959 公顷,后期安排 32760 公顷。
(三)三级基干林带建设
建设范围:从海岸能植树的地方开始,沙质、泥质海岸向内陆延伸
1 千米范围内,除一、二级基干林带外的区域;岩质海岸从第一座山脊
至第一重山脊间的区域。
建设内容:一是结合规划范围内沟、渠、河堤、道路绿化和农田林网
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宜林地段人工造林,对原有未达标准宽度林带进行
加宽造林,以达到规划宽度;二是通过清除灾损木、补植补造等措施对灾
损林带进行修复,提高沿海基干林带抵御台风、风暴潮的整体功能。
规划人工造林面积 201288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110709 公顷,后期
安排 90579 公顷;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面积 109132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60024 公顷,后期安排 49108 公顷。
二、纵深防护林建设
纵深防护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防御和减
轻登陆台风、台风引起的暴雨、泥石流等危害,提升沿海防护林体系整
45
体防护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纵深防护林建设内容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
林和低效防护林改造。
规划期建设总面积 887970 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 411287 公顷,
占建设任务的 46.3%;封山育林 190400 公顷,占 21.5%;低效防护林改
造 286283 公顷,占 32.2%。规划前期安排总任务的 55%,后期安排总任
务的 45%。纵深防护林建设规划任务详见附表 8。
(一)人工造林
1、宜林地造林
包括对除沿海基干林带以外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
宜林沙荒地等进行人工造林,以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
沙林为主。
规划宜林地人工造林面积 209677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115321 公
顷;后期安排 94356 公顷。
2、农田林网建设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按照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要
求,分别采取林带、片林或农林复合种植等营建模式,营造主、副林带
结合、疏透结构、间距合理的农田防护林网。主副林带构成的网格面积
为 150~300 亩,主林带宽度为 8~16 米,副林带宽度为 4~8 米。
规划营造农田林网总长度 44259 千米,折合面积 29193 公顷。其中,
规划前期安排建设林网 24344 千米,折合面积 16056 公顷;规划后期安
排建设林网 19915 千米,折合面积 13137 公顷。
3、道路绿化
结合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沿道路两侧营造护路林,林带宽度 5-50 米。
46
对原有县级以上道路尚未绿化的,通过一次性征地或租地造林方式进行
绿化;对新建或改建的县级以上道路,将绿化用地纳入工程建设征地范
围;乡村道路两侧因地制宜营造 1-2 行林带。道路绿化树种选择以乔木
树种为主,下层可配置一些观赏灌木树种,以达到绿化美化效果。
规划道路绿化长度 35993 千米,绿化面积 40139 公顷。其中,前期
安排建设长度19795千米,绿化面积22077公顷;后期安排建设长度16198
千米,绿化面积 18062 公顷。
4、河渠绿化
结合河渠整治工程,在沿河道两侧营造护岸林,林带宽度 5-20 米。
树种选择以抗风和抗逆性强的乡土乔木树种为主,乔木下层栽植灌木和
草本,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提高抵御风灾的能力。
规划河渠绿化长度 17202 千米,绿化面积 32686 公顷。其中,前期
安排建设长度 9462 千米,绿化面积 17977 公顷;后期安排建设长度 7740
千米,绿化面积 14709 公顷。
5、村镇绿化
对村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公园绿地、道路(河道)两侧以及厂区庭院等,
按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的建设要求,开展四旁植树。树种选择以乔木为主,
同时结合村镇特点,适当配置部分经济林果,以发挥绿化美化作用。
规划乡镇植树 4013 万株、折合绿化面积 24316 公顷。其中,前期安
排植树 2207 万株、折合绿化面积 13375 公顷;后期安排植树 1806 万株、
折合绿化面积 10941 公顷。
规划村屯植树 12417 万株、折合绿化面积 75276 公顷。其中,前期
安排植树 6832 万株、折合绿化面积 41401 公顷;后期安排植树 5585 万
株、折合绿化面积 33875 公顷。
47
(二)封山育林
对符合封山育林条件的无林地、疏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实行封山育
林。采取全封方式,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林
木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并在进山路口等显著位置设立警示标牌。
规划封山(沙)育林面积 190400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104720 公
顷,后期安排 85680 公顷。
(三)低效防护林改造
对符合《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的低效林分,采取结构调整、树种
更替、补植造林、封山育林、林分抚育等营林措施进行改造。改造过程
中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对现有植被的破坏。对坡度 25 度以上的
低效防护林,采用带状、块状清理方式,以减少水土流失。
规划期内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面积 286283 公顷。其中,前期安排
157523 公顷,占改造总面积的 55.0%;后期安排 128760 公顷,占 45.0%。
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内容包括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实验示范、技术
培训和监测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
(一)科技攻关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随着工
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剩下的可造林地多为困难立地,造林难度不断加大。
因此,必须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专题攻关,才能确
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科技攻关应针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技术
难点和问题,重点研究解决沙砾质海岸风口地、泥质海岸重盐碱地、基
岩海岸岩石裸露地等困难立地的造林技术,以及耐盐碱、耐水浸、抗风
48
性强的优良品种选育。具体攻关项目由建设单位会同高等院校或科研院
所共同立项,经专家论证后,由各级主管部门按科研立项程序审批。
(二)成果转化
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需要,从已有科技
成果中筛选出技术成熟、先进适用的项目,如沿海防护林优良造林树种
选育与引种栽培、不同海岸类型困难立地造林、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
退化防护林改造等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应用。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
生产一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三)试验示范
我国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立地条件复杂,工程建
设难度大,必须依靠试验示范带动,才能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试验
示范应针对造林技术、管护模式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成
果和建设经验,建立科技含量高的综合试验示范样板,以辐射带动周边
地区,助推规划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试验示范的内容主要包括:困难
立地造林、柽柳和红树林造林、基干林带树种优化配置、老化基干林带
更新改造、灾损林带恢复重建等营建技术,以及退塘(耕)造林、有害
生物防治等管理模式。
(四)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分国家和地方两级进行。国家级培训对象为工程区各省
(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林业部门主管领导及技术骨干。培训内容包
括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先进成熟科技成果、工程建设经验、适用生产
技术、管理技术等。规划在工程建设前期培训 2 次,后期培训 1 次。地
方培训采取省、市、县逐级培训的办法,各级培训对象主要为行政主管
49
领导、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及主要技术骨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
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工程核算、生态效益监测、种苗培育、有害生物
防治、林火管理、抚育管护等。规划各级建设单位工程建设前期每年培
训 1 次,后期每 2 年培训 1 次。
(五)监测体系
监测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和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国家、省、县三级工程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区范围内,以
县为单位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数据库,定期上传相关基础数据,
包括工程建设进度、营造林质量检查验收结果、资金使用情况等;各省负
责审查、汇总全省数据;国家林业局负责审核、汇总各省信息、及时评价
各省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并发布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动态信息。
构建科学合理的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工程区各省(区、
市)、计划单列市应在工程区范围内布设一定数量的固定监测样地,结
合资源清查成果,对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防灾减灾、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客观、准确地评
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综合效益,并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国家林
业局定期向社会发布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监测结果。
四、基础设施建设
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沿岸海堤容易遭受损毁。
此外,区域人为活动频繁,森林火灾频发,沿海防护林保护面临巨大压
力。各地应结合国家水利、交通、森林防火等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因
地制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损毁海堤修复、护岸护坡
设施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宣教碑牌、护林站点建设等。
50
第七章 工程建设重点
一、重点建设内容
本期规划以基干林带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
等为建设重点。
(一)基干林带造林
对适宜红树林、柽柳生长的滩涂,规划营造以红树林、柽柳为主的
消浪林带;针对现有宜林地资源,结合沟、渠、河堤、道路、农田林网
等,因地制宜安排人工造林;对宽度达不到标准的林带,实施拓宽造林。
进一步扩大基干林带面积,优化基干林带结构,提升基干林带整体功能。
(二)灾损基干林带修复
对工程区内因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受损的基干林带进行清理、
补植和补造,通过修复灾损基干林带,提高其抵御台风、风暴潮的能力。
(三)老化基干林带更新
对于年龄老化、树木生长下降、郁闭度低的稀疏老化基干林带,逐
步实施更新改造,提升基干林带质量,增强基干林带的防护功能。
二、重点建设区域
根据沿海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及危害特点,选择台风频繁登陆点或主
要路径的重点受灾区、以及受台风危害后将产生巨大经济损失的工农业
发达、人口密集地区作为本期工程重点建设区域,优先安排建设任务,
规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实现重点突破。规划确定 127 个县级单位作为
重点建设区域,占工程区县数的 36.9%,详见表 7-1。
51
表 7-1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区域范围表
省(区、
市)
地(市) 县(市、区)名 单位数
合计
127
辽宁省
丹东市 东港市(含大孤山经济区)
6
营口市 盖州市
锦州市 凌海市
葫芦岛市 兴城市、绥中县
盘锦市 大洼县
大连市 大连市 普兰店市、庄河市(含花园口经济区)、瓦房店市(含长兴岛
临港工业园区)、金州区(含保税区) 4
河北省
沧州市 黄骅市(含南大港管理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兴县
9
唐山市 乐亭县、曹妃甸区
秦皇岛市
抚宁区(含北戴河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昌黎县(含北戴
河新区)、山海关区、海港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
区
天津市 天津市 滨海新区 1
山东省
滨州市 无棣县、沾化县
15
东营市 垦利县、河口区
烟台市 莱州市、龙口市、蓬莱市、长岛县、海阳市
威海市 环翠区(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
2、文登区 2、荣成市、乳山市
日照市 东港区(含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国际海
洋城)、岚山区
青岛市 青岛市 崂山区、即墨市、黄岛区 3
江苏省
盐城市 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
南通市 如东县、启东市 8
连云港市 赣榆区、灌云县、连云区
上海省 上海市 崇明县 1
浙江省
舟山市 岱山县、嵊泗县、定海区、普陀区
台州市 三门县、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 14
温州市 乐清市、洞头县、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龙湾区
宁波市 宁波市 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北仑区、鄞州区 5
52
表 7-1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区域范围表(续)
省(区、
市)
市) 县(市、区)名 单位数
福建省
宁德市 福鼎市、霞浦县
18
福州市 罗源县、连江县、马尾区、长乐市、福清市、平潭县
莆田市 秀屿区(含北岸管委会、湄洲管委会)
泉州市 惠安县(含台商管委会)、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
漳州市 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
厦门市 厦门市 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翔安区 4
广东省
潮州市 饶平县
20
汕头市 澄海区、濠江区、南澳县
揭阳市 惠来县
汕尾市 海丰县、陆丰市
惠州市 惠东县
中山市 中山市
江门市 台山市
阳江市 阳东区、阳西县、江城区(含海陵区)
茂名市 电白区
湛江市 徐闻县、吴川市、遂溪县、雷州市、坡头区、麻章区
广西
自治区
钦州市 钦南区(含钦州港区)
北海市 合浦县、铁山港区、银海区、海城区 8
防城港市 东兴市、防城区、港口区
海南省 海南 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昌江
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三沙市 11
三、重点建设项目
本期规划红树林恢复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老化基干林带更新、
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基干林带区位内退塘(耕)造林等 5 个项目为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 169245 公顷。
(一)红树林恢复造林项目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
53
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红树林具有较强的消浪
护堤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原有红树林资源遭受破坏严重,大面积宜
红树林滩涂地尚未恢复造林,红树林建设速度缓慢。为提高以红树林为
主的消浪林带防灾减灾功能、加快红树林建设,规划将红树林恢复造林
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红树林引种驯化和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宜林滩涂
整地造林、被破坏的红树林恢复,以及红树林保护与管理模式示范建设。
对原生红树林被破坏和宜红树林滩涂,采用胎生苗插植或天然苗移植实
施人工造林重建红树林群落,并加强红树林造林后的补植和管护,提高
红树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红树林尽早郁闭成林,恢复红树林生
态系统,提高红树林防灾减灾功能。
实施范围:涉及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具体包括
海南省陵水县、东方市、海口市等 6 个县(市、区),广东省电白区、
徐闻县、雷州市等 28 个县(市、区),广西钦南区、合浦县、防城区等
7 个县(市、区),福建省晋江市、漳浦县、东山县等 11 个县(市、区),
浙江省乐清市、温岭市、玉环县 3 个县(市),厦门市翔安区、同安区
2 个区,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等 5 个区。详见附表 9-1。
建设规模:红树林造林总规模 48650 公顷。
(二)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项目
多年来,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沿海基干林带损毁严重,
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断稍、折干、缺口断带,致
使防护功能下降的现象,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灾
损情况尤为严重。基干林带是沿海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发挥着重要的防
灾减灾作用。为提升基干林带的防护功能,对因遭受台风、风暴潮等自
54
然灾害损毁的基干林带,进行清理修复,规划将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项目
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灾损基干林带受损林木清理、断带地段恢复造林、
林木稀疏地段补植造林,以及抗风树种选育、灾损基干林带恢复重建示
范区建设。对因遭受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林木受损严重,防护功
能大为降低的疏林、残破的基干林带,清理灾损林木,选择抗风和抗逆
性强的适生乡土树种实施补植造林,对因灾损出现缺口断带地段进行填
空补缺重新造林,确保受灾基干林带得到及时恢复,发挥防护功能。
实施范围:涉及沿海基干林带因灾受损严重的区域。主要包括海南省
文昌市、东方市、儋州市等 9 个县(市);广东省徐闻县、吴川市、陆丰
市等 19 个县(市、区);广西钦南区、合浦县、铁山港区等 8 个县(市、
区);福建省连江县、霞浦县、惠安县等 12 个县(市);浙江省温岭市、
瑞安市、苍南县等 9 个县(市、区)。详见附表 9-2。
建设规模:灾损基干林带恢复重建总规模 41500 公顷。
(三)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项目
我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
的,其中以木麻黄、刺槐、黑松和杨树等树种为主的基干林带已达到防护
成熟龄,老化、退化、枯死情况严重,防护功能下降。为提升沿海基干林
带生态防护功能,规划将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抗病抗风优良树种选育、老化基干林带逐步更新改
造、以及不同区域更新改造示范区建设。对基干林带树种平均年龄达到
防护成熟龄规定标准,或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 20%
以上的,或因老化稀疏保留林木的林分郁闭度低于 0.4 的,在不破坏沿
55
海基干林带原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按照立地特点配罝抗逆性强的优良
更新树种,采用块(带)状皆伐更新模式、林冠下造林模式、择伐补造、
抚育改造等措施,逐步实施更新改造,营建多树种混交、林分结构稳定
的防护林带,全面提升沿海基干林带的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有效发挥
基干林带绿色屏障的防护作用。
实施范围:涉及沿海基干林带出现老化的区域。主要包括渤海湾地
区河北省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昌黎县等 7 个县(区),山东省环翠区、
荣成市、乳山市等 12 个县(市、区),辽宁省绥中县、老边区、兴城市、
凌海市 4 个县(市、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赣榆区、东台市、灌云
县等 7 个县(市、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省霞浦县、漳浦县、平潭
县等 10 个县(区);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省电白区、惠东县、
陆丰市等 19 个县(市、区),广西钦南区、银海区、防城区等 8 个县(市、
区),海南省文昌市、万宁市、东方市等 11 个县(市)。详见附表 9-3。
建设规模:老化基干林带更新改造总规模 58831 公顷。
(四)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项目
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沿海基干林带范围内尚存在
不少的盐碱地、岩石裸露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造林地。为加强沿海基
干林带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规划将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项目作
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括耐盐碱、抗风树种选育,盐碱地改良造林、岩石裸
露地客土造林、风口沙滩地风帐保护措施等造林及示范区建设。根据海
滨滩涂盐碱地、基岩海岸岩石裸露山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立地条件,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综合运用工程改土、化学改土、生物
56
改土、客土造林等措施,并采用容器苗、“ABT”生根粉、高分子吸水剂
等保墒促活造林技术实施人工造林,提高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恢复困
难立地海岸森林植被,构筑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实施范围:涉及滩涂盐碱地、岩石裸露地、风口沙滩地等困难立地
较多的区域。盐碱地造林主要包括环渤海湾地区的河北省曹妃甸区、黄
骅市、海兴县等 6 县(市、区),山东省莱山区、莱州市、芝罘区等 5
个县(市、区),辽宁省盖州市及天津市滨海新区;岩石裸露地造林主
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霞浦县、云霄县、泉港区、蕉城区 4 个县(区),
浙江省三门县、温岭市、乐清市、临海市 4 个县(市);风口沙滩地造
林主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省霞浦县,珠三角及西南沿海地区的广
东省廉江市,广西铁山港区、港口区、合浦县 3 个县(区),海南省澄
迈县、昌江县、三沙市 3 个县(市)。详见附表 9-4。
建设规模:困难立地基干林带造林总规模 9184 公顷。
(五)基干林带区位内退塘(耕)造林项目
由于传统的农业耕作和渔业养殖,在基干林带区位内有大量的耕地
和养殖塘(池),严重影响了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根据沿海防护林体
系建设需要,有必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重点建设区域逐步实施退塘
(耕)造林,确保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用地之需。因此,规划将基干林带
区位内退塘(耕)造林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在建设退塘(耕)造林示范区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
和适当经济补偿相结合的措施,对重点区域内基干林带达不到建设标准
的地段,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构筑比较完善的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57
实施范围:涉及基干林带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
凌海市,河北省黄骅市、海兴县、抚宁区等 9 个县(市、区),天津滨
海新区,山东省东港区、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 4 个区(市),江苏
省大丰市、响水县、灌云县等 5 个县(市、区),福建省惠安县、云宵
县,广东省饶平县、海丰县、潮阳区等 21 个县(市、区),以及海南省
海口市。详见附表 9-5。
建设规模:退塘(耕)造林总规模 11080 公顷。
58
第八章 预期效益分析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实施后,将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为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抵御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
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巨大贡献。
一、生态效益
沿海防护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
林带在消浪促淤、防灾减灾、净化海洋环境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防洪减灾价值可等同于完成一项修筑海堤工程和维持海堤日常管理所
需耗费的成本。
沿海基干林带的建设对于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抗击台风风暴
潮自然灾害袭击、减轻其破坏程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对沿
海地区海堤、农田、房屋、公路、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保
护作用。沿海防护林体系通过改善和降低林带防护范围内的风速、改变
气流性质,同时间接影响其它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发挥其防风固沙等
功能,以达到改善林带防护范围内的生物生长环境、调节工程区小气候
的作用。
通过工程实施,也将大幅减少工程区内水土流失面积,抑制风沙量,
以发挥森林固土、保肥作用;工程建设在涵养水源、调节水量、净化水
质、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功能。
二、社会效益
我国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沿
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特别是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提供的生态屏障和良好生
59
态、人居环境,将在优化投资条件、吸引外来资本、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总体时间长、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劳动
力,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工
程后期的管理、经营、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等将提供大量
社会就业机会,也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造社会就业价值。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过程中设立的各类示范区、保护区可作为
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基地,其文化、科研、科普宣传、国际合作
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三、经济效益
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
面积、活立木蓄积,不仅为工程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将大幅度
提升木材储备价值,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木材,对缓解我国木材短
缺、维护木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工程还将提供丰富的非木质林产品,
能进一步增加沿海地区林农的经济收入;也将逐渐提高工程区林业产值
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突出林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调整经济产业结
构、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生态环境的
同时,能吸引大量的游客,直接带动当地森林旅游产业,在森林游憩方
面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60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强化工程建设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规划目标责任,规范工程管理监
督,是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工程建设仍然要继续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一是
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
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健全各级工程建设管理
机构,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充实基层管理人员,改善工作条件,
强化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确保有效发挥其职责,共同
推进工程建设。二是要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继续将沿海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计划之
中,并实行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完
成情况纳入政府领导任期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三是要抓好任务分解落
实。各省(区、市)要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要求,完善、充实、拓展工程
建设的内涵,切实将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各工程
县要按照省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把各项建设任务落
实到山头地块。四是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规划实施单位要强化工
程全过程监督管理,狠抓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年度任务、作业设计、
种苗质量、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抚育管护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建设
质量。
二、统筹用地管理,确保基干林带建设用地落实
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核心,是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的重
要屏障。完善相关用地政策,统筹协调用地规划,解决好工程建设用地
61
紧张的问题,切实落实基干林带建设用地,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实施的基础保障。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各类用地规划。各级政府要按照生
态优先、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统筹协调好林业、国土、农
业、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的相关用地规划,将沿海地区台风、风暴
潮危害频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的临海区域
优先规划为基干林带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
在沿海基干林带建设范围内,将台风、风暴潮危害频发、水土流失、风
沙危害和盐碱化严重、养殖环境破坏严重、生产条件较差、粮食(或养
殖)产量低而不稳等生态极其脆弱区域的耕地和渔业用地纳入退塘(耕)
造林计划,根据基干林带建设的需要,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地方
政府应根据规划的退塘(耕)造林任务,落实好退塘(耕)补偿及租地
专项费用,确保基干林带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三、广泛筹集资金,确保工程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资金的及时、足额投入与安全使用,是规划顺
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坚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沿海防护林体系
建设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要确立事权有别的政府投入机制,中央投资重
点用于基干林带建设,地方投资主要负责纵深防护林建设。各级政府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沿海防护林建设、管理和保护等经费纳入本级公
共财政预算,确保完成规划任务所需资金能够足额到位。二是建立多元
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国家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工程建设。要按照《国
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
通知》(发改投资〔2017〕140 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林业局
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林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
62
〔2016〕2455 号)》要求,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要
借鉴广西“统贷统还、融资担保、契约管理、按期还款”,天津 “分贷
分还、借用管还、政府回购、委托代建”,张家口“市级统筹、市县分
担、平台运作、合同管理”,吉林森工“域外转型、产业升级、促进改
革、保障民生”等储备林贷款模式,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撬动开发性和政
策性金融资本投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要有效拓宽社会投融资渠
道,结合林业 PPP 项目协同推进工程建设,提升工程资金使用效率,提
高工程质量。三是要严格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建立健全严格资金管理的
长效机制,既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任务、投资标准和进度要求合理安排
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又要把好建设资金审计关,严格落
实管钱用钱责任,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平
我国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立地条件复杂,经过两
期工程建设后,条件较好的区域大多实现了绿化,剩下的林地多为困难
立地,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实施新一期工程规划,必须依靠科学支撑,
示范带动,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平。一是各地应按规划要求抓紧
开展抗盐碱等新品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攻关,争
取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尽快取得突破。二是要结合规划中要求
优先推广的育苗、造林和引种等科技成果,重点开展红树林引种驯化与
生物入侵的专项研究、红树林、柽柳林等消浪林带和海岸基干林带建设
的科技示范,将现有科研成果和先进管理模式组装配套,尽快在工程建
设中推广应用。三是要以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运作
市场化的科学标准,规范林木种苗生产供应和服务管理,全面加强种苗
63
保障,从源头上保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质量。四是加强中幼林抚
育,针对体系建设工程特别是沿海基干林带中的中幼龄林,严格按照相
关技术规程,及时、高质地开展中幼林抚育工作,提升沿海防护林的质
量。五是要重点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强对县、
乡两级林业管理、技术人员和林农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基层骨干人才,
确保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五、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成果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管理须做
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要抓紧出台相关的法规和规章,把工程建
设用地、补偿、基干林带尤其是红树林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用法
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工程建设和成果保护提供依据和保障。二是要严
格执行与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已经颁布沿海防护
林条例的省份,要搞好执法宣传和普法培训。三要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
建设,建立健全重大林业行政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对大案要案进行重点
督察督办,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沿海防护林、乱征滥占沿海林地和湿
地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沿海防护林“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四是强化
沿海防护林保护,切实加强森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工作。针对沿海
防护林管理工作现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
人员和责任,有效保护和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六、大力宣传引导,提高工程建设的社会影响力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沿海地区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层次、
多方式广泛宣传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大意义,为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建
64
设规划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联合
相关部门,积极组织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
动,对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
进一步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知晓率,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关
注、支持、参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二是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
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各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
设工程取得的成效、经验,及时报道破坏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典
型案例,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依法治林的认识。三是工程建设单位
要建立和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宣传设施,在工程建设区域设立
必要的专题宣传栏、标语、标牌等,普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知
识,提高全社会依法建设和保护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意识。
规 划 附 表
65
附表 1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一览表
省
(区、市)
地
(市)
规划县数
(个) 县(市、区)名
合 计 344
辽宁
(25)
丹东 4 东港市(含大孤山经济区)、宽甸县、凤城市、振安区 2
大连 7
庄河市(含花园口经济区)、普兰店市、长海县、瓦房店市(含长兴
岛临港工业园区)、金州区(含保税区)2、甘井子区 2、旅顺口区 2
营口 4 盖州市、大石桥市、鲅鱼圈区 2、老边区 2
锦州 2 凌海市、太和区(含松山新区、滨海新区)
葫芦岛 5 兴城市、绥中县、连山区 2、龙港区 2、南票区 2
鞍山 1 海城市
盘锦 2 大洼县、盘山县
河北
(21)
沧州 12
黄骅市(含南大港管理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兴县、盐山县、
青县、沧县、孟村县、南皮县、东光县 1、吴桥县 1、泊头市 1、运河
区 2、新华区 2
唐山 4
滦南县、乐亭县、曹妃甸区 3、丰南区 2(含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沽管理区)
秦皇岛 5
抚宁县(含北戴河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昌黎县(含北戴河新区)、
山海关区 2、海港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2、北戴河区 2
天津
(5)
天津 5 静海县、宁河县、东丽区 2、津南区 2、滨海新区 3
山东
(48)
滨州 3 滨城区 2、无棣县、沾化县
东营 5 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东营区 2、河口区 2
潍坊 8
寿光市、昌邑市、寒亭区(含滨海经济开发区)2、诸城市、高密市、
奎文区(含高新区)2、潍城区 2、坊子区(含峡山区、保税区)2
烟台 12
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蓬莱市、长岛县、海阳市、莱阳市、福
山区(含开发区)2、芝罘区 2、莱山区(含高新区)2、牟平区(含
昆嵛区)2、栖霞市
威海 4
环翠区(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2、文
登区 2、荣成市、乳山市
青岛 10 崂山区 2、城阳区 2、市南区 2、市北区 2,3、李沧区 2、即墨市、胶州
市、黄岛区 2,3、平度市、莱西市
日照 4
东港区(含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国际海洋城)2、
岚山区 2、莒县、五莲县
临沂 2 莒南县(含临港新区)、临沭县
江苏
(21)
盐城 9
亭湖区 2、盐都区 2、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
建湖县、阜宁县
南通 6 海安县、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区
连云港 6 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连云区 2、海州区 2
上海
(9)
上海 9
崇明县、宝山区 2、浦东新区 2,3、奉贤区 2、金山区 2、闵行区 2、松
江区 2、青浦区 2、嘉定区 2
1—本期规划新增单位
2—前期规划含多个县级单位的市辖区,本期规划分别统计
3—行政区划变化,原有单位合并或折分
4—前期规划统计有误,本次进行更正的县级单位
66
附表 1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一览表(续 1)
省
(区、市)
地
(市)
规划县数
(个) 县(市、区)名
浙江
(56)
嘉兴 7 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嘉善县、南湖区2、秀洲区2
杭州 6 富阳区、江干区2、西湖区2、滨江区2、萧山区2、余杭区2
绍兴 6 柯桥区3、上虞区3、新昌县、嵊州市、诸暨市、越城区2
宁波 9
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江北区2、镇海区2、
北仑区2、鄞州区2
舟山 4 岱山县、嵊泗县、定海区2、普陀区2
台州 9
三门县、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仙居县、天台县、椒江区2、
黄岩区2、路桥区2
丽水 1 青田县
温州 11 乐清市、洞头县、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永嘉县、文成县、泰
顺县、鹿城区2、龙湾区2、瓯海区2
湖州 3 德清县、吴兴区2、南浔区2
福建
(49)
宁德 6 福鼎市、福安市、霞浦县、蕉城区 2、柘荣县、古田县
福州 11 罗源县、连江县、马尾区 2、仓山区 2、长乐市、福清市、平潭县、
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晋安区 2
莆田 5
涵江区 2、城厢区 2、荔城区 2、秀屿区(含北岸管委会、湄洲管委
会)2、仙游县
泉州 10 惠安县(含台商管委会)、泉港区 2、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
洛江区 2、丰泽区 2、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
厦门 6 同安区 2、集美区 2、海沧区 2、翔安区 2、思明区 2、湖里区 2
漳州 11 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长泰县、南靖县、平
和县、华安县、芗城区 2、龙文区 2
广东
(74)
潮州 3 饶平县、潮安区 3、湘桥区 2
汕头 7
潮阳区 2、潮南区 2、澄海区 2、濠江区 2、金平区 2、龙湖区 2、南
澳县
揭阳 5 惠来县、普宁市、榕城区 2、揭西县、揭东区 3
汕尾 4 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汕尾城区(含红海湾区)
惠州 4 惠东县、惠城区(含大亚湾区)2、惠阳区 2、博罗县
东莞 1 东莞市
广州 9
番禺区 2、南沙区 2、白云区 2、天河区 2、黄浦区 2、越秀区 2、荔
湾区 2、海珠区 2、增城区 3
中山 1 中山市
珠海 3 斗门区 2、香洲区 2、金湾区 2
江门 7 台山市、恩平市、开平市、鹤山市、蓬江区 2、江海区 2、新会区 2
阳江 4 阳东区 3、阳西县、江城区(含海陵区)2、阳春市
茂名 4 电白区 3、茂南区 2、化州市、高州市
湛江 9
徐闻县、吴川市、遂溪县、廉江市、雷州市、坡头区 2、赤坎区 2、
霞山区 2、麻章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