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森林资源现状
(一)森林资源总量
工程区林地总面积达 1832.96 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 1592.63 万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86.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54.80 万公顷,占 3.0%;
苗圃地面积 5.69 万公顷,占 0.3%;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 59.12 万
公顷,占 3.2%;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其它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等)面积 120.72 万公顷,占 6.6%。在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 1528.47
万公顷,红树林面积 3.41 万公顷,竹林面积 60.75 万公顷。在乔木林中,
防护林面积 502.92 万公顷,特用林面积 99.10 万公顷,用材林面积 589.28
万公顷,薪炭林面积 21.15 万公顷,经济林面积 316.02 万公顷。生态公
益林面积 697.23 万公顷,其中国家级公益林 298.70 万公顷。工程区活立
木总蓄积为 64962 万立方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为 38.62%,林木绿化率
为 41.51%。详见附表 3。
16
(二)沿海基干林带资源现状
工程区现有基干林带总面积 60.81 万公顷。其中,原有基干林带范
围内面积 25.82 万公顷,本期规划拟扩建范围内面积 34.99 万公顷。
在原有基干林带范围中,消浪林带 3.71 万公顷,海岸基干林带 22.11
万公顷。其中,红树林成林面积 3.41 万公顷,柽柳成林面积 0.30 万公顷。
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浙江省也有少
量分布;柽柳林资源主要分布于渤海湾泥质海岸等地。
现有海岸基干林带总面积中,灾损基干林带面积 16.18 万公顷,占
海岸基干林带面积的 28.3%;老化基干林带面积 8.17 万公顷,占 14.3%。
详见附表 4。
六、自然灾害情况
(一)灾害类型
工程区内的主要灾害类型分为海洋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带来
的大风、内陆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赤潮等。我国是世界上受海洋
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风暴潮,为海洋灾害之首,从南到
北沿海都有发生,尤以南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居多。
气象灾害主要是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以
及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干热风、风沙、冰雹、洪涝、干旱、泥石流、滑坡
和塌方等。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其活动过程中
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我国沿海地区每年都遭受热带气旋
的袭击,其中以登陆广东、海南、福建等省的热带气旋次数最多。
17
(二)损失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洪涝、干旱、风沙等
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国家海洋局灾害公报统计,1989 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
(含近岸浪)累计发生 367 次(年均 15 次),其中造成灾害的达到 152
次,累计受灾人口超 3 亿人次,死亡(含失踪)3500 余人,直接经济损
失 2800 亿元,年均 112 亿元。其中从 2004 年-2013 年的 10 年间,我国
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累计发生 254 次(年均多达 25 次),其中造
成灾害的达到 90 余次,死亡(含失踪)658 余人,农作物损失 401.55 万
公顷,海水养殖损失 147.55 万公顷,损毁房屋 37.11 万间,损毁海堤 3626.58
千米,直接经济损失 1358.27 亿元,年均 135.83 亿元。可见,我国台风、
风暴潮发生次数和损失情况均有增加趋势。
另外,沿海地区受暴雨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工程区水土
流失面积 213.96 万公顷,约占区域面积的 5%。
七、前期工程规划实施情况
(一)工程建设成就
自 2001 年以来,工程区各建设单位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面积 385.38
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 226.67 万公顷,封山育林 122.70 万公顷,低效
林改造 36.0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 35.4%增加到目前的 38.6%,提高 3.2
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由 42215.15 万立方米增加到 64962.00 万立方
米,增加 22746.85 万立方米。沿海地区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生
产力逐步提高。
18
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改善沿海地区生
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的生态功能在逐渐增强。一是保护了基础
设施,发挥了防灾减灾作用;二是改善和调节小气候,减少台风和风暴
潮等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三是保育
土壤,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土壤肥力;四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
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五是固碳释氧,增加碳循环等。据估算,目前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年生态效益价值近 9000 亿元。
工程建设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一是增加了木材储备和非木质林产品产量;
二是不仅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而且美化了生态环境,吸引了大
量的游客,直接带动了当地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据估算,全国沿海防
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产生的年经济效益价值近 5000 亿元。社会效益方面,
一是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工程建设内容与城镇一体绿化、
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极大地改善了沿海城乡人民居住
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二是工程建设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社
会就业压力。据估算,工程建设产生的年社会效益价值达 20 余亿元。
(二)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投资标准低等制约,工程规划任务未能如期完成
在前期规划建设任务中,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面积 2.81 万
公顷,完成规划任务的 23.9%;海岸基干林带建设面积 36.10 万公顷,
完成规划任务的 46.5%。未完成工程规划任务的主要原因:一是海岸基
干林带和消浪林带建设主要靠中央投资,由于投资标准偏低,中央投资
不足,导致建设任务难以完成。二是受造林技术和立地条件的制约,红
树林和柽柳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影响了消浪林建设进度。
19
2、基干林带建设质量不高,难以承担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的重任
目前,基干林带总量不足、建设质量总体还不高。在建设标准上,
海岸基干林带普遍宽度不够,林带过窄,大多数宽度远达不到泥质海岸
营造 200 米、沙质海岸营造 300~500 米的基干林带建设标准的要求。不
少地方因受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基干林带折枝断干、成片损毁、
断带缺口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口
地段,基干林带建设还是空白。沿海基干林带建设质量不高,难以承担
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的重任。
3、体系层次结构简单,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要求不相适应
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前期沿海防护林工程功能目标定位不高、
基干林带建设范围较狭窄,建设标准偏低,体系结构简单,大部分地区
没有真正形成由自然海岸线向内陆延伸的多层次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
林体系的整体防护能力不强,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要求仍不相适应。
20
第三章 工程建设 SWOT 分析
一、工程建设的优势(S)
(一)各级领导重视和积极推动,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上世纪九十年
代初,我国政府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列入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2004 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
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沿
海防护林工程十分重视,多次关心工程建设情况。各级地方政府将造林
绿化目标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工
程建设目标如期实现,有力地推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各级领
导高度重视和政府积极推动,成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的
有力保障。
(二)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借鉴
1988 年工程启动至今,已历经两期工程建设,各地在工程实施过程
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政府积极推动;二是社会
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三是科学编制规划和精心组织准备;四是突
出建设重点结合纵深发展;五是严格执法和加强保护。这些基本经验是
二十多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实践的结晶,为本期工程规划提供了
重要参考,也为本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三)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们对工程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
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
林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状况大为改善。沿海防护林在保护基础设施、改
善和调节小气候、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方面发
21
挥着重要功能。工程建设在取得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发挥出显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沿海地区木材储备和生产、提供非木质林产品
和开展森林旅游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就
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
了巨大作用。人们在工程建设中,切身感受到了工程建设产生的巨大效
益、以及给沿海地区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社会各界参与
工程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
社会基础。
二、工程建设的劣势(W)
(一)森林质量不高,沿海防护林功能较弱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质量不高,防护功能较弱,为后续工程建
设增加了难度。一是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森林质量不高。根据全国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结果,沿海防护林工程区乔木林每公
顷蓄积量 47.51 立方米,仅占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的 55.3%;二是局
部地带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森林防护功能低。由于工程区范围跨越五
个气候带,沿海防护林的树种整体上看起来较多,但局部地带立地条件
差、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防护功能先天不足;
三是林带退化严重,残次林相较多。部分基干林带林龄老化、退化严重、
病虫害增多,加之经过多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林木断梢、折干
现象较多,局部甚至出现断带缺口,形成残次林相,导致防护功能下降。
(二)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规划任务的落
实和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一是工程建设投资预算、标准调整严重滞后,
与实际需求差距大。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后,剩下的未造林地大多为盐
22
碱地、风口沙地、石质山地等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地块,造林成
本相对较高。此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物价水平的提高,单位面
积造林直接成本不断攀升,特别是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投资标
准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目前,红树林建设平均每公顷直接费用需要 7
万元以上,广东甚至达到每公顷 10 万元以上,而中央投资标准仅有 4500
元/公顷,导致造林资金缺口很大。二是中央实际投资总量不足,投资到
位率不高。《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效评估报告(2001-2010)》结果显
示,用于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中央投资到位率只有 69.2%,与规划要求
相差较大。三是工程建设投资构成仅包括营造林的直接费用,而作业设
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检查验收、抚育管护等方面的费用未纳入
工程总投资,投资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新成果应用少,工程建设技术含量不高
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防护林质量的提升
和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新技术的研发滞后,沿海防护林建设中还存在许
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如红树林引种驯化、低效防护林改造、困难
立地造林、重大病虫害防治、高效防护林体系配置、滨海湿地恢复技术
等;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许多实用的科技成果、先进的造林模
式和方法只停留在试验点和示范区内,得不到全面推广应用,形不成规
模效应。
三、工程建设的机遇(O)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提上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
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2014 年 1 月,习近平
23
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的出路主要有两
条:一条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条是积极探索加快生
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并把近岸近海
生态区作为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骨架之一。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 年)》提出,要全面实施十大生态修复
工程,加快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
贡献。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大修复工程之一,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程建设具备坚实经济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沿海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资金投入已具备坚实的基础。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增强,2010
年我国的 GDP 总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中央财政有能力加大对
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沿海地区综合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前列,
地方财政能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沿海地区民
间资本实力雄厚,投入工程建设的潜力巨大。近十年全国沿海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总投入资金中,民间资本、群众投工投劳成为工程建设资金
的重要来源。
(三)林业科技水平逐渐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林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技术支
撑能力不断增强。一是近年来国外有关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正在得到进
一步重视和发展,国内各种防护林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推出,
相关理论、技术、方法日趋完善,如容器苗、“ABT”生根粉、高分子吸
水剂等保墒促活造林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能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
24
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各地积累
了大量的管理经验,摸索出了许多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法,提高了营造的
技术水平;三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技术规程与办法相继出台,如《生态公
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沿海防护
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等,可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提供技术
依据。
四、工程建设的挑战(T)
(一)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基干林带建设用地困难
由于林农、林渔争地现象普遍,土地供给成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重
要制约因素。一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加大,在沿海基干林带规划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的
项目增多,占用基干林带建设用地;二是基干林带规划范围内的农地、
养殖塘较多,受传统经营方式和利益驱动的影响,难以作为基干林带建
设用地;三是由于多头管理,适于恢复红树林的沿海滩涂,往往难以按
规划营造红树林。
(二)边建设边破坏现象严重,沿海防护林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防护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剧,
沿海防护林遭受破坏的现象严重。一是部分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在沿海
防护林范围内毁林开矿、挖沙取土、围滩养殖,甚至出现了毁掉沿海防
护林搞房地产开发的情况,沿海防护林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
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后,很多地方的建设用地转向了林地和湿地,非法
占用沿海防护林用地现象时有发生,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较为突出。
25
(三)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程建设需求
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营造林基础保障能力落后,难以满足工程
建设需要。一是基层林业管理机构缺失或不健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保
留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地方较少,多数已并入农、水等部门,专职从事林
业工作的技术人员缺乏,一岗多责、一职多用的情况普遍,对工程实施
极为不利。二是基层现有林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
年龄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营造林作业设计、技术指导、造林施
工、检查验收、抚育管护、档案管理等环节的质量。三是基层林业基础
资料,如地形图、卫片等陈旧,更新换代慢,专业技术设备欠缺,难以
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26
第四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建
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以建设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为目标,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高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主要自
然灾害的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营造和
质量提升为手段,以创新投资机制和技术方法为动力,在巩固现有成果
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体系结构和布局,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构筑沿海地区坚实的生态
屏障。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根据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频次及发
生程度,科学确定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体系结构、造林树种、造林模式及
抚育管理措施。
2、生态优先,兼顾效益。根据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紧张的实际,
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坚持防护林与用材林、经济林、风景林相结合,
建设多林种多树种防护林体系。
3、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立足沿海地区的实际,以抵御自然灾害,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合理确定沿
海防护林体系总体布局和工程建设重点。
4、造改结合,提高效能。针对现有基干林带部分断带、灾损、退化
严重和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结合现有宜林地实际,采取造改结合,不
27
断完善建设内容,提高质量,增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社会和经济
功能。
5、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挥科技支撑和
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
6、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
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
位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