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程区基本情况
一、工程区范围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包括沿海 11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5 个计划单列市的 344 个县(市、区),规划土地总面积为
4276.99 万公顷。工程区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规划单位数、面积
详见表 2-1,具体单位名称详见附表 1。
表 2-1 工程区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规划单位数、面积统计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市、区)个数 面积(万公顷)
合 计 344 4276.99
辽 宁 省 18 365.43
大 连 市 7 141.73
河 北 省 21 185.29
天 津 市 5 55.80
山 东 省 38 504.19
青 岛 市 10 112.82
江 苏 省 21 324.73
上 海 市 9 63.41
浙 江 省 47 447.38
宁 波 市 9 91.52
福 建 省 43 474.30
厦 门 市 6 14.30
广 东 省 68 808.84
深 圳 市 6 19.92
广西壮族自治区 17 328.05
海 南 省 19 339.28
备注:港、澳、台暂不列入本次规划。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形地貌
工程区沿我国海岸线呈窄带状分布,整个大陆部分呈半圆弧形状,
有辽东、山东和雷州三个突出的半岛。整个地貌特征可分为沙质海岸丘
11
陵区、淤泥质海岸平原区和基岩海岸山地丘陵区三种主要地貌类型。大
陆海岸线长度 18340 千米,根据海岸基质情况不同,分为泥质海岸、沙
质海岸和岩质海岸三种类型。其中,泥质海岸 8415 千米,沙质海岸 4647
千米,岩质海岸 5278 千米。
1、泥质海岸
泥质海岸又称淤泥海岸,是由江河输送的粉沙和土粒淤积而成。按
其形成过程、组成物质和地形等差异,又分为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淤
泥质海岸、岩质海岸中的淤泥海岸等。泥质海岸主要位于辽中(盖州大
清河口至小凌河口一线)、渤海湾(天津汉口与河北唐海交接处开始,
沿海岸线到山东莱州虎头崖)、长江三角洲(江苏与山东交接处的岚山
头至浙江甬江口)、珠江三角洲(广东大鹏湾至广海湾一带)等地区。
2、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又称沙砾海岸,是由沙砾物质构成的海滩和流动沙地,有
的在风力作用下发育为流动沙丘,流动沙地的宽度多为 0.5~5km,岸线
比较平直开阔。沙质海岸主要位于辽东半岛(鸭绿江口至盖州大清河口,
有部分岩质海岸)、辽西、冀东(辽宁小凌河口至河北乐亭大清河口)、
山东半岛(山东莱州虎头崖至山东与江苏交接处,有部分岩质海岸)、
闽中南、粤东(福建的闽江口至广东大鹏湾,有部分泥质海岸)、粤西、
桂南(广东广海湾至广西北仑河口,有部分泥质海岸)和海南全省(有
部分岩质)等地区。
3、岩质海岸
岩质海岸也称基岩海岸,由比较坚硬的基岩构成,并同陆地上的山
脉、丘陵毗连。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海岸潮浪动力条件的不同,有侵蚀
性基岩海岸和堆积性沙砾质海岸两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岸线曲折,岛
12
屿众多,水深湾大,岬湾相间。岩质海岸主要位于舟山群岛、浙东南、
闽东(浙江的甬江口至福建的闽江口)等地区。
(二)气候
工程区地跨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气
候特征表现为,海陆之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形成显著季风气候,夏季受海
洋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同时,因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光热资源充裕,
水资源与光热资源同期,对树木生长极为有利。
年日照时数长江以北达 2800 小时左右,长江以南在 2000 小时左右;
热量分布长江以南明显高于长江以北,≥10℃的积温从 3500℃~8500℃,
由北向南逐渐增加;长江以南无霜期可达 300 天,南岭以南几乎终年无
霜;年均降水量长江以北在 1000 毫米以下,长江以南则在 1000 毫米以
上,最高的防城港市降水量可达 2822 毫米。
(三)土壤
山地丘陵森林土壤与气候带和植被带一致,呈地带性分布。辽东半岛
和山东半岛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苏北灌溉总渠至杭州湾一段为
北亚热带混生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地带;杭州湾至福建闽江口一段为中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闽江口至广西北仑河口一段为南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砖红壤地带;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为热带季雨林砖红壤地带。
淤泥质平原均为河流携带泥沙长年堆淤海退而成,为年轻的陆域地
带。水资源条件好的,如长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多已开垦农业利用,
土壤以淤泥质水稻土、潮土为主;水资源条件差的,如辽河、黄河三角
洲平原等,有大面积潮土带盐渍化滩涂,土壤以滨海重盐碱土、盐化草
甸土为主,含盐量一般为 0.3-1%。
13
工程区山地丘陵土壤大都适宜造林绿化,平原土壤肥力高,但对部
分含盐量高的要进行改良,实行蓄淡淋盐才能造林绿化。
(四)水文
沿岸入海河流除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流外,还有鸭绿江、辽河、
淮河、钱塘江、闽江、韩江、南流江等大小河流约 5000 余条流经工程区
入海,汇集了全国 567 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地表径流。这些地表水和
工程区地下水为防护林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在黄淮海平原地区
因地碱水咸,淡水资源相对缺乏。
(五)森林植被
工程区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形成了以人工林、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森
林植被类型。森林类型的区域特征明显,山东半岛以北为暖温带落叶阔
叶林并间有赤松、油松等针叶林;苏北至杭州湾为北亚热带混生落叶阔
叶林;杭州湾至闽江口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闽江口至广西北仑河口
为南亚热带混生季雨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为热带季雨林。工
程区物种丰富,据初步统计,木本植物千余种,其中乔木 200 余种。
(六)造林树种
造林树种北方以杨树、柳树、刺槐、栾树、白蜡、黑松、油松、赤
松、柽柳、中山杉、水杉等为主;南方以木麻黄、台湾相思、合欢、桉
树、杜英、朴树、柳杉、湿地松等为主;红树林造林树种主要有秋茄、
红海榄、白骨壤、无瓣海桑等。
三、社会经济条件
工程区位于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产业带,虽然面积不到我国国土面积
的 5%,但集中了我国 18%以上的人口和 31%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改
14
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沿海高速公路、高
速铁路的建成通车,沿海新一批港口和机场的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
得到了飞速发展,陆、海、空多层次交通网络发达,科技、文化、教育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13 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21 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必将对工程区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据最新统计资料,工程区户籍总人口 24514.66 万人(571 人/平方千
米),占工程区 11 个省总人口的 42.5%,其中农业人口 13595.00 万人。
耕地总面积 1228.1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0.05 公顷,人多地少矛
盾尤其突出。
工程区国内生产总值 179029.82 亿元,占全国的 31.5%。其中,农林
牧副渔业产值 13214.05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7.4%;林业产值 1292.50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7%。城镇居民年人均纯收入 31856 元,农村
居民年人均纯收入 11921 元。财政收入 20129.37 亿元,占全国的 15.6%。
粮食总产量 6109.0 万吨。详见附表 2。
四、土地资源现状
(一)土地利用现状
工程区土地总面积 4276.99 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 1832.96 万公顷,
占总面积的 42.9%;耕地面积 1160.42 万公顷,占 27.1%;建设用地面积
463.74 万公顷,占 10.8%;水域面积 316.13 万公顷,占 7.4%;其它土地
面积 503.74 万公顷,占 11.8%。
根据 2014 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判读分析,全国沿大陆海岸线 1 千米
范围内,城镇、港口等建设用地面积占 25.7%,耕地面积占 16.7%,水域
面积占 11.9%,有林地面积占 27.5%,其它可造林地(包括宜林地、灌木
林地和其它土地等)面积占 18.2%。
(二)可造林地现状
根据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所属工程县调查统计数据,工程
区现有可造林地面积 126.08 万公顷。其中:无立木林地面积 22.76 万公
顷,占 18.0%;宜林地面积 38.77 万公顷,占 30.7%;疏林地及其它灌木
林地面积 22.54 万公顷,占 17.9%;宜红树林、柽柳滩涂盐碱地面积 5.90
万公顷,占 4.7%;宜农田林网、道路、河渠等绿化用地面积 16.34 万公
顷,占 13.0%;村镇可绿化用地面积 13.97 万公顷,占 11.1%;拟退塘(耕)
造林地面积 5.80 万公顷,占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