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8 安全与应急产业关键技术 1.现场保障。研究灾害信息获取、融合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系统、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应急电源等关键技术。 2.防护救护。研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灾害环境下人员防护、公共安全与应急防护材料等关键技术。 3.处置救援。研究航空应急救援、道路应急抢通、高机动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事故灾难抢险救援、智能无人应急救援、水域应急救援、生命搜救、工程抢险救援、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消防处置救援、民爆事故救援、核事故应急等关键技术。 4.应急服务。研究应急物流、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社会化救援服务等关键技术。 5.公共安全基础通用和应急产业标准。完善公共安全标准体系,重点研制突发事件预警、应急通信与信息共享、应急组织与指挥、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培训与演练等领域的公共安全基础通用标准,并开展应用示范。加快制(修)订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推动应急产业升级改造。研制应急装备资源管理标准,提高应急装备资源管理的集约化,实现政府与社会应急装备资源的统一管理、协同调配、高效响应。 |
(三)着力成果转化,支撑引领发展
1.加强技术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相结合,使科技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加强公共安全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提高园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使其成为公共安全领域高新产业发展的高地。建立市场主导的公共安全技术转化体系,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健全公共安全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推进公共安全各类技术研发成果进基层、惠民生。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强民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示范,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举办或参加公共安全惠民科技成果推进会。到2020年,使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成为惠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专栏9 公共安全技术成果转化 1.公共安全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公共安全产业园区,打造公共安全产业新业态,促进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化,坚持深化改革、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创建若干个公共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培育公共安全创新型企业、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等。 2.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示范,引导公共安全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在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使实验区和创新示范区成为公共安全科技成果密集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3.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以引领国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应急服务发展为目标,在具有示范、支撑和带动作用且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地区,培育与发展专业类和综合类示范基地。专业类示范基地重点依托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创新能力强的区域进行布局,综合类示范基地主要以应对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为重点进行布局,形成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平台。 4.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加强公共安全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
2.引领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
面向处置突发事件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重大需求,加大安全与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强化智能技术在安全与应急技术装备的应用,研制标准化、体系化、成套化安全与应急技术装备,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科技支撑,努力将安全产业与应急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10 安全与应急产业 1.监测预警装备。围绕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重点研发智能化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在事故灾难方面,重点研发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安全传感产品、监测预警装备和监管监察执法设备;在社会安全方面,重点研发城市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监测预警产品。 2.预防防护装备。围绕提高个体和重要设施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点研发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和先进安全材料。在个体防护方面,重点研发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安全避险、特殊工种保护、家用应急防护等产品;在设备设施防护方面,重点研发社会公共安全防范、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等设备。 3.处置救援装备。围绕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性和专业性,重点研发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特别是智能型处置救援装备。在现场保障方面,重点研发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产品;在生命救护方面,重点研发生命搜索与营救、卫生应急保障等产品;在抢险救援方面,重点研发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矿难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反恐防爆处置等产品。 4.应急服务产品。围绕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处置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应急服务业态。在事前预防方面,重点研发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消防安全、安防工程等应急服务;在社会化救援方面,重点研发、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安全生产、航空救援应急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等应急服务。 |
(四)推进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能力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等渠道,着力发现、培养、集聚公共安全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通过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加快青年科学家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落实和改善人才激励政策等方式,培育和吸引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加强国家安全等高端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完备成熟的智库人才体系。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综合规划与建设,推动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的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实验基地等科研基地。
(五)深化国际合作,开放共享共赢
以提升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引进与培养人才、提高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一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紧跟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新动态,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二是结合“一带一路”、中拉合作等,开拓高端公共安全技术、方案、产品、装备和服务的国际市场,贡献公共安全技术产品。三是建立国际合作基地,包括在国内建立国际先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或国际先进技术转移中心,在国外建立公共安全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四是鼓励组织开展展览、双边或国际论坛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利用相关平台交流推介公共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有关精神,以及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部门协同,形成专家参与、多元投入、分类组织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规划实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逐步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公共安全协同创新机制。
(二)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结合国家在财税、金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公共安全领域扶持政策。强化国家科技经费与国家工程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民营资本等的结合,开辟多元化科技投入渠道。探索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和组织相互协作的创新模式,使成果辐射整个公共安全领域。
(三)加强标准化战略,建立检测认证制度
借鉴国际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公共安全领域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参与标准国际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公共安全标准在相关国家实质性应用。依托现有的国家和社会检测资源,提升公共安全产品检测能力,完善事关人身生命安全的公共安全产品认证技术标准和制度。
(四)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意识
合理利用高等教育和科技资源,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公共安全科技领域,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将公共安全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鼓励相关部门和单位建设宣传培训演练基地,鼓励公共安全教材与科普手册的编写与出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科普平台,加强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