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持续落实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国家卫生计生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2017年3月13日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传染病。我国曾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12省(区、市)。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值攻坚制胜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血吸虫病作为需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大会于2012年通过了“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公布施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实施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于1995年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全国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和传播控制标准。但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牛、羊等家畜存栏数量多,传染源控制难度大,钉螺分布范围广,孳生环境复杂,基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现有防治技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疫情回升,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难以完全消除,目前的防治成果还比较脆弱,今后一段时期的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分类指导、综合治理、联防联控,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二)规划目标。2017年,完成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区、市)消除血吸虫病复核,继续加强监测,巩固消除成果。到2020年底,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湖南5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达到消除标准的流行县分别占流行县总数的95%、85%、60%、55%、35%以上;安徽、江西2省分别有90%、70%以上的流行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达到消除标准的流行县分别占流行县总数的45%、60%以上。目标进度表和目标计划表见附件1、2。
(三)主要工作指标。为确保实现上述规划目标,到2020年,应完成以下主要工作指标。
工作指标 |
2015年基数 |
2020年目标 |
1. 人群血吸虫病筛查率 |
78% |
90% |
2. 家畜血吸虫病筛查率 |
71% |
90% |
3. 疫点处置率 |
88% |
100% |
4. 家畜圈养率 |
61% |
90% |
5. 有螺地带禁牧率 |
86% |
100% |
6. 有螺河道治理率 |
68% |
90% |
7. 抑螺防病林覆盖率 |
87% |
95% |
8. 药物灭螺覆盖率 |
60% |
90% |
9. 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59% |
85% |
10. 中小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 |
91% |
95% |
11. 监测任务完成率 |
79% |
95% |
三、防治策略
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处置疫情,加强区域性防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未达到传播阻断地区、达到传播阻断及消除地区、监测地区实施不同的防治策略。
(一)未达到传播阻断地区。加强传染源控制和有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人畜同步查治、粪便无害化处理、有螺地带禁牧、淘汰耕牛、以机代牛、家畜圈养、兴林抑螺、安全饮水、健康教育等措施。及时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加强监测预警。结合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工程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在重点有螺环境实施药物灭螺。
(二)达到传播阻断及消除地区。在有钉螺分布地区,做好有螺地带禁牧,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重点有螺环境综合治理;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及时发现、处置本地和输入疫情;定期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强化监测预警;实施综合治理,不断压缩钉螺面积,巩固防治成果。在无钉螺分布地区,加强血吸虫病输入疫情监测;在历史有螺区、可疑有螺环境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处置残存或输入性钉螺;采取环境改造、生态防控等综合措施,改变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对来自流行区的人群、家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输入性传染源。
(三)监测地区。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引江济淮、引江济汉沿线等潜在传播风险地区,重点开展输入性钉螺和传染源监测,并实施预防性生态防控试点。
四、重点任务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本规划确定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一)卫生计生部门。
疫情监测、预警。加强血吸虫病疫情报告与管理,设立监测点,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因素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传播风险评估、疫情研判和预警。
人群血吸虫病查治。开展人群血吸虫病筛查、治疗,强化病例个案调查和管理。会同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重点加强野外作业、渔民、船民等高危人群的查治。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救治。
疫点处置。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患者治疗、预防性化疗、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易感环境处理、健康教育等措施。卫生计生、农业等部门要同步开展疫点处置工作。
钉螺调查与控制。对适宜钉螺孳生环境进行调查,掌握钉螺分布规律,确定有螺地带和易感地带,对易感地带及时采用药物喷洒、泥敷、地膜覆盖等灭螺措施。
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实施农村环境卫生工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在流行村普及卫生厕所,在渔民、船民集散地和船舶码头修建无害化公共厕所。
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重点加强流行区儿童、青少年和水上作业人员等人群宣传教育。
(二)农业部门。
家畜疫情监测。开展家畜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实行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掌握疫情动态。
家畜查治。每年进行家畜查治及化疗,控制家畜感染,减少粪便污染。
家畜传染源管理。大力推进农业耕作机械化,逐步淘汰耕牛。在暂未淘汰耕牛的流行区逐步推行家畜集中圈养。结合生态家园及农村能源开发工作,由各省支持建设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工程。发展替代养殖业,减少易感动物饲养量。
实施农业灭螺工程。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符合条件的水田实施水改旱或者水旱轮作。在有钉螺分布的低洼沼泽地带(非基本农田)开挖池塘,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实行蓄水灭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