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无忧,不仅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石和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今年两会上,“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中国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人民群众又如何才能吃得放心?记者特别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先生。
“近些年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的食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民还是对食品安全存有芥蒂, 比如食品企业难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王海波委员坦言,“一些企业在食品安全上做了努力,做了贡献,但公众却难以理解,而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是摆在食品企业面前的一大考验。”
对此王海波委员表示,食品企业应转变认识,自觉、主动地把食品安全做好。
“做好食品安全,需要企业家要有比较高的境界追求,不要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太低端,不要甘心在低端上去摸爬滚打,要走向高端。国家也应鼓励这些优秀企业,扶持企业去提高产品质量,对存在安全风险的企业,要加强监督。”王海波说道。他同时指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尽早地调整、取缔。要教育企业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王海波委员:
“我们现在有了严格的管理,严格的执法,对企业形成了比较强大的压力,但是光有压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食品企业家的自觉主动。‘要你把食品做好’和‘我要把食品做好’是有差别的。”王海波委员表示,“当然,监管执法部门对食品安全还要严加管理,对假冒伪劣进行严厉打击,彻底杜绝一小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
“为什么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还是和违法成本低有关。”王海波委员分析道,我们在法律的修订和实际执法中,一定要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只有严格的管理,严厉的打击,才是对所有企业的保护,包括那些违法违规生产的人,要告诉他们,只有做得好,才是他的前途,也才是他唯一正确的方向。
“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要让‘食品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旦越过食品安全的底线,企业就会一夜之间落入低谷、万劫不复。” 王海波委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