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河长制”?“河长制”是什么意思?
2017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河长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通过河长制,让本来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中国“水危机”严峻的当下,催生河清水绿的可行制度。
2016年12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近日发布,提出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水利部、环保部负责人昨日(12日)表示,要把“河长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纳入正在开展的中央环保督察。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首先介绍了河长制的组织形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
周学文强调,河长的职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还将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
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表示,利用河长制来推进水十条相关要求进一步落实:要把河长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纳入正在开展的中央环保督察。同时还要结合水十条实施情况的考核工作,强化信息公开、行政约谈和区域限批,切实推动各地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记者朱宏源)
突出问题
中国部分地方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各地需要完善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进行动态监控,对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