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又缺乏准备,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1.存在概念化和标签化问题。对全域旅游的认识和行动,存在以下突出的误区。一是对全域旅游内涵过度泛化,"全"过多过泛,反而会偏离了全域旅游本质;二是社会也存在对全域旅游过度解读的现象,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反而可能会让地方政府无从下手;三是全域旅游负重太大,有的将全域旅游当成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
从旅游与社会的融合发展,到旅游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对于“全域旅游”本身而言,是一种新的概念但不是新的起点,国内的旅游界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探索。而山西作为文旅资源大省,拥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在旅游业向“全域旅游”升级的当下,这种概念已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且诸多政策的支持以及旅游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都决定了山西发展“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我国旅游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在全国政协委员、锦绣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管飞看来,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导。全域旅游契合了当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旅游业正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将从传统旅游发展到“旅行”,进而发展到“旅居”,这个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2016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约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旅游人数超过44亿人次。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旅游局局长多央娜姆说,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