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
国卫发明电〔201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目前,我国处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H7N9)疫情高发季节,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新发病例和新发疫情地区持续出现。为有效应对H7N9疫情,做好H7N9医疗救治有关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医疗救治工作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H7N9医疗救治工作,充分认识当前H7N9疫情防控形势,提高责任意识,按照我委的统一部署,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工作落实。加强对定点医院的指导和管理,为定点医院配备必要的药品、消毒和个人防护用品。做好本辖区床位、医疗设备设施、抗病毒药物和防护用品等医疗资源准备和调配工作,保证抗病毒药品及时足量供应。加强H7N9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工作。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扎实做好H7N9医疗救治工作。
二、科学开展医疗救治
(一)增强“四早”意识,提升对H7N9的诊断与救治能力。为做好H7N9医疗救治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见附件,以下简称《诊疗方案》)。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培训,严格按照《诊疗方案》与相关技术方案要求,提升医务人员对H7N9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原则,提高对疑似病例的警惕性,对流感样病例抗病毒治疗前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并及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坚持“四集中”原则,加强重症病例救治。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对H7N9重症病例实施科学合理救治。结合当地疫情特点和医疗资源情况,指定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收治要求的医院,集中收治H7N9重症病例。加强对患者病情评估,科学甄别重症患者,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充分发挥省级专家组和定点医院的作用,提高重症病例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医务人员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定点医院、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相关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诊疗知识和工作流程,提高对H7N9病例的早期识别、早期检测、早期抗病毒治疗的意识和能力。省级临床专家组要对省内H7N9病例医疗救治工作加强技术支援和业务指导。
四、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要求,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科学实施个人防护措施。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的工作要求,设置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发热门诊要保证充足的候诊、就诊空间,改善通风条件,及时分流患者。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
联系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李亚
电 话:010-68792963、68791875
附件: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7年1月24日
附件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7年第1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离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和11个N亚型(N1~N11)。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集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分布有唾液酸α-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人类肺组织分布有唾液酸α-2,3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但H7血凝素与唾液酸α-2,3型受体亲合力更高,较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可持续复制,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3周以上。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如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和8(IL-6, IL-8)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可出现ARDS、休克及MODS。病理检查显示肺急性渗出性炎症改变,肺出血、弥漫性肺泡损伤和透明膜形成等。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
(一)症状、体征。
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
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