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优化医疗费用结算服务模式,切实减轻农村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我委制定了《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可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服务模式,是有效解决农村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和费用负担,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合力,确保农村贫困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有效方式。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把推进这项工作作为卫生计生系统落实中央扶贫攻坚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强化部门责任,加强统筹协调,以实际行动推动扶贫工作。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医保、民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工作方案》进行细化完善,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等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各有关医疗机构要明确“先诊疗,后付费”工作的管理和实施部门,组织门诊部、住院部、医保(农合)办公室等部门,简化就诊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改革医疗收费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各级医保(农合)经办机构要加强新农合资金使用情况监管,调整资金拨付方式,对参合患者多、垫资压力大的定点医疗机构,要尽可能缩短资金拨付周期;要在符合财务基金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行预付款制度。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将恶意欠逃费信息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管理,保障制度有序实施。
三、加大力度,积极推进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在2017年3月底前完成本省份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制度的工作方案,于2017年4月底前启动实施。要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有关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要及时总结地方经验,要不断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扩大“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开展范围。
附件: 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7年2月24日
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
“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县域内实施农村贫困住院费用“先诊疗,后付费”,入院时不需缴纳住院押金,由定点医疗机构与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之间进行结算,减轻患者垫资压力。
二、工作范围
(一)实施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的农村贫困住院患者。
(二)实施区域。农村贫困患者所在县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
三、工作流程
(一)入院手续。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符合医保(新农合)规定疾病住院条件的参保(参合)患者,持医保卡(新农合医疗证)、有效身份证件和扶贫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或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特困等相关证明(证件)办理入院手续,并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后,无需交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医院只收存医保卡(新农合医疗证)和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鼓励通过推进信息联网,实现贫困患者身份精准识别,减少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要求,方便群众。